一种轨道车辆防爬缓冲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59281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4 0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防爬缓冲结构,包括缓冲梁、牵引梁、车钩座、防爬吸能结构、车钩吸能结构,所述车钩座固定连接在位于车体底架横向中间位置的所述牵引梁的端部,所述车钩吸能结构固定连接在所述车钩座上,所述防爬吸能结构固定在所述缓冲梁的中间位置,包括一个防爬齿和两个吸能管,两个所述吸能管的前端固定所述防爬齿,所述吸能管的后端固定在所述车钩座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将防爬吸能结构和车钩吸能结构连接在车体横向中间位置的牵引梁上,能够增加有效吸能长度,最大限度地增加吸能量,并且避免了车辆通过曲线时两车端部的防爬吸能结构之间的相互干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车辆防爬缓冲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防爬缓冲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将防爬器设置在车体横向中间部位的车体端部防爬缓冲结构,属于轨道车辆车体制造领域。
技术介绍
耐撞击车体技术在轨道车辆行业中被称为列车被动安全防护技术,在列车出现碰撞安全事故时,车体上专用的吸能装置发生可控的、有序的变形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以降低碰撞时产生的加速度,使客室区的车体不发生变形,保护乘客安全。 欧洲在这方面有深入的研究,相应的标准比较健全,包括EN15227、TS1、GM/RT2100等。目前一般都采用专用吸能装置的做法吸收撞击能量,比如在车辆间的连挂车钩上设置压溃管,在两辆车之间设置能够吸收能量的防爬器,通过车钩和防爬器吸收碰撞时的动能。对于轨道车辆而言,碰撞时的纵向冲击力乘以纵向有效压缩量可以得到吸能装置所吸收的能量,为保证车体的主体结构不被破坏,纵向冲击力不应超过车体的纵向压缩强度,即压缩力不能超过一个限值,因此有效压缩量决定了吸能结构吸收能量的大小,考虑到列车的整体性能,现有轨道车辆的车体端部之间的距离在500mm~700mm之间,车钩的有效压缩距离理论上等于车端距,但是吸能防爬器的有效压缩距离与防爬器的位置和列车通过的曲线大小有关,当列车通过曲线时,两辆车的车体两侧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要远小于两辆车的车体横向中间部位之间的距离,因此将防爬器置于车体的横向中间部位,理论上的有效压缩行程最大,相应的问题是车钩在车体横向中间部位,而防爬器与车钩同处于车体车体横向中间部位,那么车体在底架质心高度上所承受的压缩载荷会达到最大,因此将车钩和防爬器尽量设置在靠近底架质心的位置会使吸能量达到最大。国内大多数的现有的地铁车辆的防爬器均设置在车体靠近两侧的位置上,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防爬吸能装置和车钩吸能装置的吸能能力的发挥,并且在列车通过曲线路径时两个车端的防爬吸能装置之间会相互干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吸能能力,有利于提高列车曲线通过能力的轨道车辆防爬缓冲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轨道车辆防爬缓冲结构,包缓冲梁、牵引梁、车钩座、防爬吸能结构、车钩吸能结构,所述车钩座固定连接在位于车体底架横向中间位置的所述牵引梁的端部,所述车钩吸能结构固定连接在所述车钩座上,所述防爬吸能结构固定在所述缓冲梁的中间位置,包括一个防爬齿和两个吸能管,两个所述吸能管的前端固定所述防爬齿,所述吸能管的后端固定在所述车钩座上。进一步,所述防爬管的后端通过安装座固定连接在所述车钩座上。进一步,在两个所述吸能管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一个所述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为槽形结构,所述槽形结构的开口面向所述车钩座与所述车钩座固定连接,所述槽形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吸能管固定连接。[0011 ] 进一步,在所述安装座的底壁上沿面向所述车钩座的一端向内凹陷,形成缺口。进一步,所述车钩座和所述缓冲梁之间通过连接梁连接。进一步,所述连接梁为两个,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吸能管的外侧。进一步,所述缓冲梁的底壁上与所述车钩座相对的部分断开,所述缓冲梁的侧壁沿所述底壁的断开部分向上凹陷出凹槽。进一步,所述牵引梁为两个,分别对应两个所述吸能管设置,两个所述牵引梁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进一步,在所述连接板上开有减重孔。进一步,在所述牵弓I梁和所述车钩座之间固定连接补强梁。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防爬缓冲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I)将防爬吸能结构和车钩吸能结构连接在车体横向中间位置的牵引梁上,能够增加有效吸能长度,最大限度地增加吸能量,并且避免了车辆通过曲线时两车端部的防爬吸能结构之间的相互干涉,同时一个防爬齿连接两个吸能管,增加了防爬吸能结构抵抗垂向力的能力。(2)此防爬缓冲结构不仅提高了普通轨道车辆的端部吸能量,同时也比较适合车端距较小,对吸能要求又比较高的列车。(3)在缓冲梁底部设置的向上的凹槽为吸能管的安装提供了空间,防爬吸能结构和车钩同时安装在车钩座上,结构紧凑,节省空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两辆车端部之间的连挂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缓冲梁1,牵引梁2,车钩座3,车钩吸能结构4,安装座5,连接梁6,吸能管7,防爬齿8,车钩9,螺栓孔10,底壁11,连接板12,通孔13,底壁14,侧壁15,凹槽16,补强梁17,工艺孔18,连接梁19,上梁板20,下梁板21,立板22,顶部筋板23,顶部筋板24,加强板2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轨道车辆防爬缓冲结构,包括缓冲梁1、牵引梁2、车钩座3、防爬吸能结构、车钩吸能结构4,车钩座3固定连接在位于车体底架(图中未表示)横向中间位置的牵引梁2的端部,车钩吸能结构5固定连接在车钩座3上,防爬吸能结构通过安装座5固定连接在车钩座3上,车钩座3和缓冲梁I之间通过连接梁6连接。防爬吸能结构包括吸能管7和防爬齿8,防爬齿8为长方形,防爬齿8的两端分别与一个吸能管7固定连接,在两个吸能管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一个安装座5,两个安装座5之间的距离和安装座5的安装高度以防爬齿8不和车钩9发生干涉为准,安装座5为槽形结构,槽形结构的开口面向车钩座3与车钩座3焊接连接,槽形结构的另一端与吸能管8之间焊接连接或螺栓连接,采用螺栓连接时,根据操作空间的需要,应在连接梁6的立板上开工艺孔。如图1至图3所示,由于车钩9与车钩座3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而车钩座3上螺栓孔10的位置又在安装座5内,因此在安装座5的底壁11上沿面向车钩座3的一端向内凹陷,形成缺口,缺口的形状和大小以足够安装车钩9的螺栓为准。如图1和图2所示,牵引梁2为两个,采用断面为箱形结构的型材,两个牵引梁2之间设置连接板12加强结构,在连接板12上设置长圆形通孔13以减轻重量。缓冲梁I采用端面为U形的型材,其开口面向牵引梁2设置,在缓冲梁I的底壁14上与车钩座3相对的部分断开,缓冲梁的侧壁15沿底壁14的断开部分向上凹陷出凹槽16。凹槽16的大小根据车钩9的连挂摆角和吸能管7的高度确定,同时由于车体行进过程中,吸能管7会有上下方向的振动,凹槽16的大小也不应妨碍吸能管7的振动。如图2所示,由于牵引梁2和缓冲梁I之间的相对位置的限制,车钩座3与牵引梁2之间的连接位置需要尽量靠近车钩座3的上部,因此需要在牵引梁2底部和车钩座3底部之间设置连接补强梁17,加强车钩座3和牵引梁2之间的连接强度,补强梁17与车钩座3和牵引梁2之间焊接连接,在补强梁17和牵引梁2上分别设置工艺孔18,用于车钩9螺栓的安装。如图1和图2所示,在车钩座3上沿车体横向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连接梁19,连接梁19由上梁板20、下梁板21和立板22连接形成,上梁板20与车钩座3横向端部的顶端和缓冲梁I的凹槽16两端的顶端焊接连接,下梁板21与车钩座3横向端部的底端和缓冲梁I的凹槽16两端的底端焊接连接,立板22垂向设置,立板22与上梁板20、下梁板21、车钩座3、缓冲梁I焊接连接。安装座5的横向端部与连接梁19的立板22焊接连接。为使连接梁19的倾斜角度更小,以便结构更好,上梁板20和下梁板21的端部应尽量靠近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道车辆防爬缓冲结构,包缓冲梁、牵引梁、车钩座、防爬吸能结构、车钩吸能结构,所述车钩座固定连接在位于车体底架横向中间位置的所述牵引梁的端部,所述车钩吸能结构固定连接在所述车钩座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爬吸能结构固定在所述缓冲梁的中间位置,包括一个防爬齿和两个吸能管,两个所述吸能管的前端固定所述防爬齿,所述吸能管的后端固定在所述车钩座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车辆防爬缓冲结构,包缓冲梁、牵引梁、车钩座、防爬吸能结构、车钩吸能结构,所述车钩座固定连接在位于车体底架横向中间位置的所述牵引梁的端部,所述车钩吸能结构固定连接在所述车钩座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爬吸能结构固定在所述缓冲梁的中间位置,包括一个防爬齿和两个吸能管,两个所述吸能管的前端固定所述防爬齿,所述吸能管的后端固定在所述车钩座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防爬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爬管的后端通过安装座固定连接在所述车钩座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防爬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所述吸能管的后端分别固定连接一个所述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为槽形结构,所述槽形结构的开口面向所述车钩座与所述车钩座固定连接,所述槽形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吸能管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防爬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装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志成田爱琴王军龚明
申请(专利权)人: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