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油系统管路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991156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6: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油系统管路,包括上端分别与燃油箱内的加油口总成相连接的溢流管和通气管,该溢流管和通气管伸出燃油箱后向车架的下部延伸,从燃油箱伸出的溢流管和通气管在燃油箱的下方汇合为一根单管,单管自汇合部沿着车架向下延伸至车架底部,该单管固定在车架上,所述溢流管和通气管固定在燃油箱上,溢流管和通气管与单管之间分别通过管接头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简化了传统管路布置结构,排除了橡胶管打折失效的现象,有利于机车的组装和维修保养;同时,用一根单管替代传统结构中位于车架部分的的溢流管和通气管两根管,且管接头可采用塑料材质,大大的减少了橡胶材质的使用,有效的降低了成本。?(*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燃油系统管路结构的优化设计。
技术介绍
骑式车燃油箱加油口总成上连接有溢流管和通气管,溢流管用于将燃油箱加油口总成托盘上汇集的雨水、洗车水或者是加油时溢出的油向下导出,而通气管则可实现燃油箱进、出气,保持燃油箱内部的压力平衡。因为溢流管和通气管需穿过燃油箱的内壳体后与燃油箱内的加油口总成连接,且通常伸出于燃油箱内壳体的溢流管和通气管分别都是很长的单根橡胶软管,这就使得在组装时,需先将溢流管、通气管与燃油箱连接预组,再在装配燃油箱的时候将溢流管与通气管从上到下依次穿过车架上的诸多导向环而装配到固定位置。由于组装燃油 箱时的工序靠后,此时整车已基本组装完成,受周边零部件的限制,组装溢流管与通气管异常不方便,且容易导致溢流管与通气管在中段打折的现象发生,打折后造成管路内部堵塞或者截面积变小,不满足溢流或通气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油系统管路,其具有便于组装和维修保养、成本较低、易于推广实施等特点。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燃油系统管路,包括上端分别与燃油箱内的加油口总成相连接的溢流管和通气管,该溢流管和通气管伸出燃油箱后向车架的下部延伸,从燃油箱伸出的溢流管和通气管在燃油箱的下方汇合为一根单管,单管自汇合部沿着车架向下延伸至车架底部,该单管固定在车架上,所述溢流管和通气管固定在燃油箱上,溢流管和通气管与单管之间分别通过管接头连接。这种结构在组装时,可先将溢流管、通气管与燃油箱预组,将单管与车架预组,再在装配燃油箱时将单管与溢流管、通气管之间分别通过管接头连接即可,简化了传统管路布置结构,排除了橡胶管打折失效的现象,有利于机车的组装和维修保养;同时,用一根单管替代传统结构中位于车架部分的的溢流管和通气管两根管,且管接头可采用塑料材质,大大的减少了橡胶材质的使用,有效的降低了成本;上述结构还具有结构简单、定位可靠、易于推广实施等特点。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管接头可以为三通管接头,该三通管接头的其中两个接头分别与溢流管和通气管对接,剩余一接头与单管对接。三通管接头优选呈Y型结构,三通管接头的各个管接头端部设置有外凸的环形凸起,所述溢流管、通气管以及单管分别套置于各管接头上并由卡箍紧固,这种结构可减少溢流管、通气管以及单管装配时在汇合部处的弯折,有利于确保管路的通畅;使用环形凸起和卡箍配合连接管路装配方便、连接可靠、成本低廉。作为另一种改进,所述单管在汇合部位置呈Y型结构而形成两个上端口,所述管接头为二通管接头,该两个上端口通过两个二通管接头分别与所述溢流管和通气管对接。所述二通管接头优选呈一字型结构,二通管接头的各个管接头端部设置有外凸的环形凸起,二通管接头的中部设有凸环,所述溢流管、通气管以及单管的两个上端口套置于各管接头上并由卡箍紧固。一字型结构亦可减少溢流管、通气管以及单管在装配时的弯折,有利于确保管路的通畅。溢流管、通气管和单管都采用橡胶软管,组装时只需将软管套入相应接头上并用卡箍卡紧,方便快捷,紧固效果好,不容易松动,凸环便于二通管接头两端的管路安装。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单管由上管和下管构成,所述上、下管之间通过第二二通管接头连接。将单管分为上、下单管,更加便于机车的组装与维修。所述燃油箱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与燃油箱的加油口总成相连接的溢流管和通气管为金属材质的第一溢流管和第一通气管,第一溢流管和第一通气管穿过燃油箱内壳体后分别与橡胶材质的第二溢流管和第二通气管相接。考虑到燃油箱上第一溢流管和第一通气管一般为沿车宽方向并排布置,为便于单管在车架上的预组,且确保第二溢流管和第二通气管在燃油箱上组装后的稳固性,所述汇合部位于车架沿车宽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溢流管和第二通气管从燃油箱中部向燃油箱后部下方延伸,其中一管在燃油箱后部沿车宽方向弯折形成折弯部,该折弯部延伸至所述汇合部使两管汇合为单管。上述的第二溢流管和第二通气管通过挂钩型半管夹固定于燃油箱上,在折弯部上靠近弯管的位置设置有两个挂钩型半管夹,两挂钩型半管夹之间设置有套在折弯部管道上的限位管,防止带折弯部的管路出现松动位移等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沿车宽方向的侧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沿车身高度方向的仰视投影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在隐藏掉车架等部件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分解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1在三通管接头位置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1在二通管接头位置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2在汇合部位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f图8,本技术的一种燃油系统管路,包括上端分别与燃油箱I内的加油口总成11相连接的溢流管2和通气管3,该溢流管2和通气管3伸出燃油箱I后向车架4的下部延伸,摩托车的燃油箱I包括外壳体12和内壳体13,内壳体13与外壳体12衔接构成安全容置燃油的内腔,与燃油箱I的加油口总成11相连接的溢流管2和通气管3为金属材质的第一溢流管21和第一通气管31,第一溢流管21和第一通气管31穿过燃油箱I的内壳体13后分别与橡胶材质的第二溢流管22和第二通气管32相接,其中第一溢流管21和第一通气管31焊接在燃油箱的内壳体13上以形成焊接密封,防止燃油渗出。从燃油箱I伸出的溢流管2和通气管3在燃油箱I的下方汇合为一根单管5,该处的溢流管和通气管指的是橡胶材质的第二溢流管22和第二通气管32,单管5自汇合部沿着车架4向下延伸至车架4底部,单管5选用橡胶软管且该单管5固定在车架4上,具体固定结构可与传统技术中溢流管和通气管固定在车架上的固定方式相同,为本领域的习知技术,此处不再展开赘述;所述溢流管2和通气管3固定在燃油箱I上,溢流管I和通气管2可通过挂钩型半管夹6固定于燃油箱I上,挂钩型半管夹6与燃油箱I焊接固定,所述溢流管2和通气管3与单管5之间分别通过管接头7连接。作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所述管接头7为三通管接头,该三通管接头的其中两个接头分别与溢流管2和通气管3对接,剩余一接头与单管5对接。优选所述三通管接头呈Y型结构,以减少或避免溢流管2、通气管3和单管5在汇合部位置的弯折,有利于确保管路的通畅;第二溢流管22、第二通气管32以及单管5 —般都采用橡胶软管,上述三通管接头的各个管接头端部设置有外凸的环形凸起71,所述溢流管2、通气管3以及单管5分别套置于各管接头上并由卡箍8紧固,通过环形凸起71和卡箍8的双重紧固作用,可有效避免各软管从三通管接头上滑落松脱,确保连接的稳固性。作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所述单管5在汇合部位置呈Y型结构而形成两个上端口 56,所述管接头7为二通管接头,该两个上端口 56通过两个二通管接头分别与所述溢流管2和通气管3对接,所述二通管接头优选呈一字型结构,二通管接头的各个管接头端部设置有外凸的环形凸起71,二通管接头的中部设有凸环72,所述溢流管2、通气管3以及单管5的两个上端口套置于各管接头上并由卡箍8紧固。一字型结构亦可减少溢流管2、通气管3以及单管5在装配时的弯折,有利于确保管路的通畅,溢流管2、通气管3和单管5都采用橡胶软管,组装时只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油系统管路,包括上端分别与燃油箱内的加油口总成相连接的溢流管和通气管,该溢流管和通气管伸出燃油箱后向车架的下部延伸,其特征在于:从燃油箱伸出的溢流管和通气管在燃油箱的下方汇合为一根单管,单管自汇合部沿着车架向下延伸至车架底部,该单管固定在车架上,所述溢流管和通气管固定在燃油箱上,溢流管和通气管与单管之间分别通过管接头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彦军阳正辉邹志民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