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机器人弹性关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56999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6 21: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器人弹性关节。本发明专利技术中转轴与下底板上表面相固定,另一端穿过上面板上的通孔与传动轮相连;隔板设置在上面板和下底板之间,第一、二滑动块的非凸起端固定在右侧板的内表面,凸起端嵌入第一、二弹簧的一端,第一、二弹簧的另一端套在隔板一侧的环形凸起上;同理第三、四弹簧;第三、四滑动块的非凸起端固定在上面板和下底板上;第一螺杆的一端依次贯穿第四滑动块中间通孔、隔板环形凸起中间通孔、第一滑动块中间通孔,与右侧板通过轴承相连,另一端穿过第一涡轮后与左侧板通过轴承相连;同理第二螺杆;蜗杆穿过锥形齿轮中的一个齿轮后两端分别与第一、二蜗轮相连;锥形齿轮中的另一个齿轮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简单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器人
,具体涉及一种机器人弹性关节
技术介绍
移动机器人所采用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轮式、履带式、足式、混合式等运动形式。对于轮式机器人,自车轮问世以来,它在坚硬平地上运动是十分可靠的。但是在不平地面上行驶时,轮式机器人的能耗将大大增加,而在松软地面或严重崎岖不平的地形上,车轮的作用也将严重丧失,移动效率大大的降低。履带式机器人使车身载荷分布在一块较大的面积上,相当于一种为轮子铺路的装置,并且可产生较大的推进力,可在松软地面上行走,而不至于陷入其中,但履带式机器人在不平地面上的机动性仍然很差,而且机器人机身晃动严重。相对于轮式、履带式等类型的地面移动机器人,行走式机器人具有诸多优点。首先,该类机器人在运动时仅需要一些离散的点来供其落足,从而成功通过崎岖、松软或泥泞的地面。其次,该类机器人可以通过调节自身重心而避免倾覆,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行走式机器人在环境适应性和运动灵活性方面更具优势,也因其在复杂地表上更强的行走能力而受到了广泛重视。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进步,行走式机器人技术更是快速发展,多足步行机器人已在军事国防、生物医学、航空航天、工业农业等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行走式机器人,由于关节处不像人的关节那样富有弹性,从外表看,其走路的式样就是呆板的。从内部结构看,由于工作电机刚刚运转时,产生很大的加速度,导致电机增加很大的扭矩。不仅消耗能量,也增加了体积,并对其他传动部件的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专利技术就是在行走式机器人模拟人行走时,起到人体内关节处筋与肌肉的作用,并且筋与肌肉的张弛是在不断的调节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机器人弹性关节。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专利技术包括传动轮、上面板、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三弹簧、第四弹簧、第一滑动块、第二滑动块、第三滑动块、第四滑动块、轴承、第一螺杆、第二螺杆、转轴、下底板、锥形齿轮、第一蜗轮、第二蜗轮、电机、侧板、蜗杆、隔板。转轴与上面板和下底板转动连接,上端穿过上面板上与传动轮相连接;左右两块侧板与上面板和下底板固定,用于固定上面板和下底板;隔板设置在上面板和下底板之间,无外加力时,平行于侧板且与转轴在同一直线上;第一滑动块、第二滑动块分别旋入第一和第二螺杆,第一滑动块、第二滑动块的凸起端嵌入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的一端,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套在隔板一侧的环形凸起上;隔板另一侧的环形凸起嵌入第三弹簧、第四弹簧的一端,第三弹簧、第四弹簧的另一端套在第三滑动块、第四滑动块的凸起端,第三滑动块、第四滑动块分别旋入第一和第二螺杆;第一螺杆的一端依次旋入第四滑动块中间的螺孔、隔板中一组环形凸起中间通孔、第一滑动块中间螺孔,然后与右侧板的轴承相连接,第一螺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蜗轮后与左侧板的轴承相连接;同理,第二螺杆的一端依次旋入第三滑动块中间的螺孔、隔板中另一组环形凸起中间通孔、第二滑动块中间的螺孔,然后与右侧板的轴承相连接,第二螺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蜗轮后与左侧板的轴承相连接;蜗杆的一端与第一蜗轮相哨合,另一端穿过锥形齿轮中的一个齿轮后与第二蜗轮相啮合;锥形齿轮中的另一个齿轮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 所述的第一滑动块、第二滑动块、第三滑动块、第四滑动块呈凸字形,且中间为螺孔,螺孔的直径与螺杆的直径等同,且螺旋方向与螺杆相同。所述的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的两端,一端为左旋,另一端为右旋;即第一弹簧、第二弹簧中间的螺杆为左旋,第三弹簧、第四弹簧中间的螺杆为右旋;或者第一弹簧、第二弹簧中间的螺杆为右旋,第三弹簧、第四弹簧中间的螺杆为左旋; 所述的隔板上,在凸台的中间,开有两个通孔,两个通孔分别穿过螺杆,并使其转轴旋转一定角度时,不至于干涉螺杆。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本专利技术的四个弹簧就是代替人体内的筋与肌肉的作用,通过对电机的控制来调节滑动块间的距离,进而调节弹簧的张弛程度,最终实现对关节弹性的调节。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实用,而且发展前景较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正视 图2为本专利技术左视 图3为本专利技术俯视 图中,传动轮1、上面板2、第一弹簧3-1、第二弹簧3-2、第三弹簧3-3、第四弹簧3_4、第一滑动块4-1、第二滑动块4-2、第三滑动块4-3、第四滑动块4-4、轴承5、第一螺杆6-1、第二螺杆6-2、转轴7、下底板8、锥形齿轮9、第一蜗轮10-1、第二蜗轮10-2、电机11、侧板12、蜗杆13、隔板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机器人弹性关节,包括传动轮1、上面板2、第一弹簧3-1、第二弹簧3-2、第三弹簧3-3、第四弹簧3-4、第一滑动块4_1、第二滑动块4_2、第三滑动块4-3、第四滑动块4-4、轴承5、第一螺杆6-1、第二螺杆6-2、转轴7、下底板8、锥形齿轮9、第一蜗轮10-1、第二蜗轮10-2、电机11、侧板12、蜗杆13、隔板14。转轴7与上下底板8为转动连接,另一端穿过上面板2传动轮I相连接;左右两块侧板12与上面板2和下底板8相连接,用于固定上面板2和下底板8 ;隔板14设置在上面板2和下底板8之间,在无外加力时,平行于侧板12,且与转轴7在同一直线上;第一滑动块4-1、第二滑动块4-4与螺杆6-1,第一滑动块4-1、第二滑动块4-2的凸起端嵌入第一弹簧3-1、第二弹簧3-2的一端,第一弹簧3-1、第二弹簧3-2的另一端套在隔板14 一侧的环形凸起上;隔板14另一侧的环形凸起嵌入第三弹簧3-3、第四弹簧3-4的一端,第三弹簧3-3、第四弹簧3-4的另一端套在第三滑动块4-3、第四滑动块4-4的凸起端,第三滑动块4-3、第四滑动块4-4也同样旋入第一螺杆6-1,与第二螺杆6-2 ;第一螺杆6-1的一端依次贯穿第四滑动块4-4中间通孔、隔板14中一组环形凸起中间通孔、第一滑动块4-1中间通孔,然后与右侧板通过轴承5相连接,第一螺杆6-1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蜗轮10-1后与左侧板通过轴承5相连接;同理,第二螺杆6-2的一端依次贯穿第三滑动块4-3中间通孔、隔板14中另一组环形凸起中间通孔、第二滑动块4-2中间通孔,然后与右侧板通过轴承5相连接,第二螺杆6-2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蜗轮10-2后与左侧板通过轴承5相连接;蜗杆13的一端与第一蜗轮10-1相连接,另一端穿过锥形齿轮9中的一个齿轮后与第二蜗轮10-2相连接;锥形齿轮9中的另一个齿轮与电机11的输出轴相连接; 所述的第一滑动块4-1、第二滑动块4-2、第三滑动块4-3、第四滑动块4-4呈凸字形,且中间为螺孔,螺孔的直径与螺杆6-1、6-2相配合,且螺旋方向与螺杆相同。所述的第一螺杆6-1、第二螺杆6-2的两端,一端为左旋,另一端为右旋;即第一弹簧3-1、第二弹簧3-2中间的螺杆为左旋,第三弹簧3-3、第四弹簧3-4中间的螺杆为右旋;或者第一弹簧3-1、第二弹簧3-2中间的螺杆为右旋,第三弹簧3-3、第四弹簧3-4中间的螺杆为左旋; 所述的隔板14上,在凸台的中间,开有两个通孔,两个通孔分别穿过螺杆,并使其转轴7旋转一定角度时,不至于干涉螺杆6-1和6-2。本专利技术工作过程如下: 本专利技术中的四个弹簧就是起到人体内的筋与肌肉的作用,弹簧的张弛程度是由内部电机11来调节的,电机11的输出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器人弹性关节,包括传动轮(1)、上面板(2)、第一弹簧(3?1)、第二弹簧(3?2)、第三弹簧(3?3)、第四弹簧(3?4)、第一滑动块(4?1)、第二滑动块(4?2)、第三滑动块(4?3)、第四滑动块(4?4)、轴承(5)、第一螺杆(6?1)、第二螺杆(6?2)、转轴(7)、下底板(8)、锥形齿轮(9)、第一蜗轮(10?1)、第二蜗轮(10?2)、电机(11)、侧板(12)、蜗杆(13)、隔板(14),其特征在于:转轴(7)的一端与下底板(8)的上表面相固定,另一端穿过上面板(2)上的通孔与传动轮(1)相连接;左右两块侧板(12)与上面板(2)和下底板(8)相连接,用于固定上面板(2)和下底板(8);隔板(14)设置在上面板(2)和下底板(8)之间,且平行侧板(12)的同时与转轴(7)在同一直线上;第一滑动块(4?1)、第二滑动块(4?2)的非凸起端固定在右侧板的内表面,第一滑动块(4?1)、第二滑动块(4?2)的凸起端嵌入第一弹簧(3?1)、第二弹簧(3?2)的一端,第一弹簧(3?1)、第二弹簧(3?2)的另一端套在隔板(14)一侧的环形凸起上;隔板(14)另一侧的环形凸起嵌入第三弹簧(3?3)、第四弹簧(3?4)的一端,第三弹簧(3?3)、第四弹簧(3?4)的另一端套在第三滑动块(4?3)、第四滑动块(4?4)的凸起端,第三滑动块(4?3)、第四滑动块(4?4)的非凸起端固定在上面板(2)和下底板(8)上;第一螺杆(6?1)的一端依次贯穿四滑动块4?4中间通孔、隔板(14)中一组环形凸起中间通孔、第一滑动块(4?1)中间通孔,然后与右侧板通过轴承(5)相连接,第一螺杆(6?1)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蜗轮(10?1)后与左侧板通过轴承(5)相连接;同理,第二螺杆(6?2)的一端依次贯穿三滑动块4?3中间通孔、隔板(14)中另一组环形凸起中间通孔、第二滑动块(4?2)中间通孔,然后与右侧板通过轴承(5)相连接,第二螺杆(6?2)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蜗轮(10?2)后与左侧板通过轴承(5)相连接;蜗杆(13)的一端与第一蜗轮(10?1)相连接,另一端穿过锥形齿轮(9)中的一个齿轮后与第二蜗轮(10?2)相连接;锥形齿轮(9)中的另一个齿轮与电机(11)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的第一滑动块(4?1)、第二滑动块(4?2)、第三滑动块(4?3)、第四滑动块(4?4)呈凸字形,且中间开有通孔,通孔的直径大于蜗杆(13)的直径,小于滑动块凸起端的直径;所述的第一螺杆(6?1)、第二螺杆(6?2)的两端,一端为左旋,另一端为右旋;即第一弹簧(3?1)、第二弹簧(3?2)为左旋,第三弹簧(3?3)、第四弹簧(3?4)为右旋;或者第一弹簧(3?1)、第二弹簧(3?2)为右旋,第三弹簧(3?3)、第四弹簧(3?4)为左旋;所述的隔板(14)上,开有两个通孔,两个通孔分别用于连通隔板(14)两侧的两个环形凸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弹性关节,包括传动轮(I)、上面板(2)、第一弹簧(3-1)、第二弹簧(3-2)、第三弹簧(3-3)、第四弹簧(3-4)、第一滑动块(4-1)、第二滑动块(4-2)、第三滑动块(4-3)、第四滑动块(4-4)、轴承(5)、第一螺杆(6-1)、第二螺杆(6-2)、转轴(7)、下底板(8)、锥形齿轮(9)、第一蜗轮(10-1)、第二蜗轮(10-2)、电机(11)、侧板(12)、蜗杆(13)、隔板(14),其特征在于: 转轴(7)的一端与下底板(8)的上表面相固定,另一端穿过上面板(2)上的通孔与传动轮(I)相连接;左右两块侧板(12)与上面板(2)和下底板(8)相连接,用于固定上面板(2)和下底板(8);隔板(14)设置在上面板(2)和下底板(8)之间,且平行侧板(12)的同时与转轴(7)在同一直线上;第一滑动块(4-1)、第二滑动块(4-2)的非凸起端固定在右侧板的内表面,第一滑动块(4-1)、第二滑动块(4-2)的凸起端嵌入第一弹簧(3-1)、第二弹簧(3-2)的一端,第一弹簧(3-1)、第二弹簧(3-2)的另一端套在隔板(14)一侧的环形凸起上;隔板(14)另一侧的环形凸起嵌入第三弹簧(3-3)、第四弹簧(3-4)的一端,第三弹簧(3-3)、第四弹簧(3-4)的另一端套在第三滑动块(4-3)、第四滑动块(4-4)的凸起端,第三滑动块(4-3)、第四滑动块(4-4)的非凸起端固定在上面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钢锋胡勇郑佳奕徐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杭州经纬自动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