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结构及制造车身的方法。该车身结构包括:前框架部件,其设置在车身的前部中;后框架部件,其设置在车身的后部中;以及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其分别设置在车身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且在前框架部件和后框架部件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每个中间框架部件包括:侧底梁,其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以及中心侧部件,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侧底梁的内侧,并且将前框架部件和后框架部件连接。中心侧部件这样延伸:随着接近车身的后部而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中心侧部件的强度设定为大于侧底梁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结构以及制造车身的方法。
技术介绍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Hll-348815披露了这样一种框架结构在该框架结构中,下框架部件设置在下侧,上框架部件设置在上侧,并且该下框架部件和该上框架部件沿着上下方向彼此连接。下框架部件和上框架部件各自有一对设置在左侧和右侧,并且沿着前后方向从车身的如端延伸到后端。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05-306299披露了一种车身结构,该车身结构包括一对左、右底梁部件,其分别在车身的下侧部中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一对左、右顶板侧轨,其分别在车身的上侧部中沿着前后方向延伸;顶板横跨部件,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将一对左、右顶 板侧轨彼此连接;以及支柱部件,其沿着上下方向将底梁部件及相应的顶板侧轨彼此连接,所有这些部件在整个长度上都是弯曲的,从而使得整个车身具有所谓的壳形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上述两种车身结构中,前一种通过除设置下框架部件之外还设置上框架部件来提高车身的刚度,而后一种通过增加形成车身的各个部件(例如底梁部件)的总厚度来提高车身的刚度。由于这些原因,使得上述各种车身结构具有总体上车身沉重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和制造车身的方法,凭借该车身结构及该方法,可以在将车身的刚度保持在高水平的同时使车身总体上较轻。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身结构,所述车身结构包括前框架部件,其设置在车身的前部中;后框架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车身的后部中;以及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其分别设置在所述车身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且在所述前框架部件和所述后框架部件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中间框架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以及第二中间框架部件,其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的内侧,并且将所述前框架部件和所述后框架部件彼此连接。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以这样的方式延伸随着接近所述车身的后部而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的强度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的强度。附图说明现在,参照附图来描述本专利技术,其中图I是从前方斜着看到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个车身的透视图。图2是从下方向斜上方看到的图I所示车身的透视图。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身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图4是沿着图I中的IV-IV线截取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3中的V-V线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图6是示出在从侧面将载荷输入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身中时出现的变形行为的示意图。图7是第二实施例的与第一实施例的图4对应的剖视图。图8是第三实施例的与第一实施例的图4和第二实施例的图7对应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车身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图10是示出图9所示车身的主要部分的前部的透视图。 图11是示出图10中的横杆被部分地切除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2是示出图10所示前部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右半部但未示出前底板的俯视图。图13是示意性示出图12所示结构的简图。图14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车身的主要部分并与图11对应的透视图。图15是示出图14所示车身的主要部分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右半部但未示出前底板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参照附图来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如图I所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身I的前部中设置有发动机室3。具体来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5设置在车身的前端,并且一对左、右侧部件7设置为从保险杠加强件5朝向车身的后部延伸。此外,一对左、右撑架9分别设置在侧部件7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悬挂部件13隔着连接托架11设置在侧部件7下方并支撑在侧部件7上。此外,左、右撑架9通过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外壳罩15桥接。应当注意到,驾驶舱19隔着下隔板17设置在发动机室3后方。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底板21设置在驾驶舱19的下部区域内,并且弯曲而向上延伸的下隔板17设置在前底板21的前侧。如后所述,中心侧部件32、中心横跨部件23和座椅横跨部件25与前底板21的驾驶舱侧接合。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向上方的驾驶舱侧突出的底板孔道27设置在前底板21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分中。侧底梁29的侧部分别与座椅横跨部件25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接合。此外,一对左、右侧底梁29分别设置在车身的侧面的下部区域内,分别与前底板21的侧端接合,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另一方面,在车身的侧面的上部区域内,顶板侧轨31分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每个侧底梁29及其相应的顶板侧轨31通过前支柱33和中心支柱35沿着上下方向彼此连接。具体来说,前支柱33的下端部33a和中心支柱35的下端部35a与侧底梁29接合。这里,中心支柱35的下端部35a与侧底梁29连接的连接部分37以及中心侧部件32设置为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彼此远离而具有预定间隙L。此外,当侧底梁29与前底板21的侧端接合时,侧底梁29还将前支柱33的下端部33a和中心支柱35的下端部35a彼此连接。应当注意到,左、右顶板侧轨31通过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顶板横跨部件39桥接。另外,中心侧部件32的强度设定为大于侧底梁29的强度。此外,后底板41以与前底板21连续的方式设置在座椅横跨部件25后方。如图2所示,悬挂部件13在平面图中形成为H形,并且由主体部分43和前后延伸部分45形成为一体部件。主体部分43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而前后延伸部分45设置在主体部分43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此外,前后延伸部分45的后端45a分别隔着前底板21紧固在中心侧部件32上。具体来说,每个前后延伸部分45的后端45a设置在前底板21的下侧(非驾驶舱侧),而每个中心侧部件32设置在前底板21的上侧(驾驶舱侧)。这样,后端45a隔着前底板21从前底板21的下侧紧固在设置于前底板21的上侧的中心侧部件32的前部上。此外,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后横跨部件47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撑部件48设置在后底板41的下表面上。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身结构包括前框架部件51,其设置在车身的前部中;后框架部件53,其设置在车身的后部中;以及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55,其分别设置在车身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驾驶舱的外侧),并且在前框架部件51和后框架部件53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框架部件51是设置在发动机室3周围的框架部件。具体来说,前框架部件51 包括保险杠加强件5,其位于车身的前端;侧部件7,其从保险杠加强件5向后延伸;以及悬挂部件13,其设置在侧部件7下方。后框架部件53包括座椅横跨部件25,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后底板41,其从座椅横跨部件25向后延伸;一对左、右后侧部件57,其分别与后底板41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接合,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横跨部件47,其与后底板41的下表面接合。座椅横跨部件25设置在后框架部件53的前端。具体来说,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55中的每一个包括侧底梁29(第一中间框架部件),其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以及中心侧部件32 (第二中间框架部件),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侧底梁29的内侧,并且将前框架部件51和后框架部件53彼此连接。此夕卜,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向上(向驾驶舱侧)突出的底板孔道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结构,包括:前框架部件,其设置在车身的前部中;后框架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车身的后部中;以及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其分别设置在所述车身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且在所述前框架部件和所述后框架部件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其中,所述一对左、右中间框架部件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中间框架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以及第二中间框架部件,其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的内侧,并且将所述前框架部件和所述后框架部件彼此连接,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以这样的方式延伸:随着接近所述车身的后部而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偏移,并且所述第二中间框架部件的强度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中间框架部件的强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影山雄介,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