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车梁架结构,包括:一基框,由四条框边围绕构成四角框架结构;一前支架,包含二根前支架弧管及一前支架连接管;一后支架,包含二根后支架弧管及一后支架连接管;四个悬吊件与四个车轮,二个悬吊件的一端组设于所述前支架的前组设平台,另一端分别连接二个车轮,另外二个悬吊件的一端组设于所述后支架的后支架连接管,另一端分别连接另外二个车轮。前支架与后支架通过弧管连接于悬吊件,通过弯弧形态的弧管简化结构增加受力面积,提高承重能力。弯弧形态的弧管能减少尖角接点,避免应力集中的结构弱点,提高梁架整体结构强度,提高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梁架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车梁架结构。
技术介绍
车辆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交通工具之一,车辆具有一基本的梁架,车辆的其他配件组设于梁架上,梁架影响其他配件的组设便利性,梁架还负担车辆的载重,车辆的基本架构是梁架,梁架的结构强度关乎车辆的安全性。如图I所示,一种车架X,车架X是由多个架管Xl连接构成,架管Xl之间的接角是由平直的架管Xl构成的直角或斜角,各架管Xl之间的夹角是尖角,车架X承受所有的载重,车架X的结构刚性直接影响车辆的安全性,车架X的结构弱点在于架管Xl之间的连接 处,当车架X的架管Xi间是尖角或直角时,架管Xi间的连接处就会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当车架X承重过重或经碰撞时很容易产生结构破坏的情况,导致车辆具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车梁架结构,提升电动车梁架结构强度及使用安全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电动车梁架结构,包含一基框,由四条框边围绕构成四角框架结构,所述四条框边分别为二条侧框边、一前框边以及一后框边,所述前框边及后框边分别连接于所述二条侧框边的两端;—前支架,包含二根前支架弧管及一前支架连接管,二根前支架弧管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基框前框边的两端,所述各前支架弧管是朝远离基框的方向弯弧延伸,所述前支架连接管连接于所述二根前支架弧管的另一端,所述前支架包含二个前组设平台,所述前组设平台分别连接于所述前支架弧管;一后支架,包含二根后支架弧管及一后支架连接管,二根后支架弧管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基框的后框边两端,所述后支架弧管是朝远离基框的方向弯弧延伸,所述支架连接管连接于所述二根后支架弧管之间;四个悬吊件与四个车轮,其中二个悬吊件的一端组设于所述前支架的前组设平台,另一端分别连接二个车轮,另外二个悬吊件的一端组设于所述后支架的后支架连接管,另一端分别连接另外二个车轮。所述基框内连接设置一置物篮容置电瓶。 所述基框内具有多个补强管。所述前支架弧管、前支架连接管、后支架弧管、后支架连接管为空心管。所述两架结构具有二个侧支架,所述侧支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前支架及后支架,支撑车壳。本专利技术的电动车梁架结构藉由前支架及后支架连接悬吊件,通过前支架弧管与后支架弧管承受载重,弯弧形的前支架弧管与后支架弧管能简化结构组成,增加受力面积,提高载重量,弯弧形的弧管能减少尖角接点,能避免应力集中的结构弱点,提升梁架整体结构强度,提高的安全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I是一种现有梁架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配合组设车轮及悬吊件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配合组设车轮及悬吊件的前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组合的电动车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X是车架Xl是架管10是基框11是框边111是侧框边112前框边113是后框边 12置物篮13是补强管20是前支架21是前支架弧管 22是前支架连接管23是前组设平台 30是后支架31是后支架弧管 32是后支架连接管40是侧支架A是悬吊件B是车轮C是驱动单元Cl是发动机C2是驱动连轴C3是电瓶D是控制单元E是座椅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2至4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电动车梁架,包含一基框10、一前支架20、一后支架30以及两个侧支架40 ;基框10由四框边11围绕构成四角框架结构,四框边11分别为二个侧框边111、一前框边112以及一后框边113,前框边112及后框边113分别连接于二个侧框边111的两端,基框10内设置一置物篮12容置电瓶,基框10内连接多个补强管13提高基框10的载重能力;前支架20包含二个前支架弧管21及一前支架连接管22, 二个前支架弧管21 —端连接于基框10的前框边112两端,各前支架弧管21是朝远离基框10的方向弯弧延伸,前支架连接管22连接于二个前支架弧管21的另一端,各前支架弧管21及前支架连接管22为四方形空心管,前支架20包含二个前组设平台23,二个前组设平台23分别连接于前支架弧管21 ;后支架30包含二个后支架弧管31及一后支架连接管32,二个后支架弧管31 —端连接于基框10的后框边113两端,后支架弧管31是朝远离基框10的方向弯弧延伸,后支架连接管32连接于二个后支架弧管31之间,后支架弧管31及后支架连接管32为四方形空心管;各侧支架4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前支架20及后支架30,供支撑车壳。四个悬吊件A与四个车轮B组配设置,前支架20的前组设平台23连接两个悬吊件A的一端,另一端分别连接于两个车轮B,后支架30的后支架连接管32连接另外两个悬吊件A的一端,另一端分别连接于另外两个车轮B,梁架结构的承重能通过前支架20及后支架30压抵各悬吊件A,通过悬吊件A的缓冲施加于各车轮B,本专利技术的电动车梁架结构的前支架20及后支架30是首先承受重力,各前支架20及后支架30以前 支架弧管21及后支架弧管31直接连接基框10,此种结构减少了结构数量,更增加了受力面积,前支架弧管21及后支架弧管31的弯弧能减少一处转折尖角的接点,减少了产生应力集中的接点,提升了梁架结构的结构强度;专利技术的前支架弧管21、后支架弧管31、前支架连接管22以及后支架连接管32是由空心管体所构成,能降低本专利技术电动车梁架结构整体重量。如图3、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能组合成为一电动车,电动车梁架结构配合组设一驱动单元C、一控制单元D及一座椅E ;驱动单元C包含一发动机Cl、一驱动连轴C2以及多个电瓶C3,驱动连轴C2的两端分别连接靠近后支架30的两个车轮B,发动机Cl驱动连接驱动连轴C2,驱动驱动连轴C2转动并带动车轮B转动,发动机Cl电性连接电瓶C3受电瓶C3驱动;控制单元D动力连接靠近前支架20的两个车轮B,控制单元D供以控制车轮B转动方向;座椅E组设于电动车梁架结构的基框10上。驱动单元C的电瓶C3驱动发动机Cl带动驱动连轴C2旋转,驱动连轴C2带动靠近后支架30的车轮B运转,电动车被带动位移,靠近前支架20的车轮B能被动地被带动运转,使用者能乘坐于座椅E上操作控制单元D控制车轮B转向。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车梁架结构,包含 一基框,由四条框边围绕构成四角框架结构,所述四条框边分别为二条侧框边、一前框边以及一后框边,所述前框边及后框边分别连接于所述二条侧框边的两端; 一前支架,包含二根前支架弧管及一前支架连接管,二根前支架弧管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基框前框边的两端,所述各前支架弧管是朝远离基框的方向弯弧延伸,所述前支架连接管连接于所述二根前支架弧管的另一端,所述前支架包含二个前组设平台,所述前组设平台分别连接于所述前支架弧管; 一后支架,包含二根后支架弧管及一后支架连接管,二根后支架弧管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基框的后框边两端,所述后支架弧管是朝远离基框的方向弯弧延伸,所述支架连接管连接于所述二根后支架弧管之间; 四个悬吊件与四个车轮,其中二个悬吊件的一端组设于所述前支架的前组设平台,另一端分别连接二个车轮,另外二个悬吊件的一端组设于所述后支架的后支架连接管,另一端分别连接另外二个车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车梁架结构,包含:一基框,由四条框边围绕构成四角框架结构,所述四条框边分别为二条侧框边、一前框边以及一后框边,所述前框边及后框边分别连接于所述二条侧框边的两端;一前支架,包含二根前支架弧管及一前支架连接管,二根前支架弧管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基框前框边的两端,所述各前支架弧管是朝远离基框的方向弯弧延伸,所述前支架连接管连接于所述二根前支架弧管的另一端,所述前支架包含二个前组设平台,所述前组设平台分别连接于所述前支架弧管;一后支架,包含二根后支架弧管及一后支架连接管,二根后支架弧管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基框的后框边两端,所述后支架弧管是朝远离基框的方向弯弧延伸,所述支架连接管连接于所述二根后支架弧管之间;四个悬吊件与四个车轮,其中二个悬吊件的一端组设于所述前支架的前组设平台,另一端分别连接二个车轮,另外二个悬吊件的一端组设于所述后支架的后支架连接管,另一端分别连接另外二个车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必翔,
申请(专利权)人:电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