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轮大幅度调整可折叠越野车架,涉及车架制造技术领域,解决现有车架不能调节重心高度的问题,包括承载车身的车底架,车底架中部通过承重轴连接车底架两侧的车轮调节架,车轮调节架包括安装车前轮的前调节架和安装车后轮的后调节架,所述前调节架和后调节架均铰接在调节基架上,所述前调节架与铰接在调节基架上的前液压缸转动连接,所述后调节架与铰接在调节基架上的后液压缸转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底架通过一根承重轴支撑,使车底架可进行自我调整;安装车前轮和车后轮的前调节架和后调节架通过液压缸可进行摇摆调节,使车轮具有很高的攀爬能力,提高车辆的越野性能,同时车架的前调节架和后调节架摇摆调节可调整车底架与地面的距离,以调整车架整体的重心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架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四轮大幅度调整可折叠越野车架。
技术介绍
车架是构成车底盘的关键部分,也是承载车身的基础,现有的车架都通过前桥和后桥固定,车架本体像轿子一样被抬起并固定,车架不能进行自我调节,更不能调整车架与地面的高度,一款车子设计出来以后,车架的重心离地面的距离就是固定的,但车架的重心太高,车速就不会太快,车架的重心太低,就不会有很高的越障性能,现有车架不能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来调节重心高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四轮大幅度调整可折叠越野车架,该越野车架可根据车辆行驶环境来调整车架的重心高度,并可实现折叠,具有很高的越障性能。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四轮大幅度调整可折叠越野车架,包括承载车身的车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底架中部通过承重轴连接车底架两侧的车轮调节架,车轮调节架包括安装车前轮的前调节架和安装车后轮的后调节架,所述前调节架和后调节架均铰接在调节基架上,所述前调节架和后调节架上都设置有连接部,所述前调节架的连接部与铰接在调节基架上的前液压缸转动连接,所述后调节架的连接部与铰接在调节基架上的后液压缸转动连接,所述调节基架与承重轴转动连接。所述承重轴包括与左侧车轮调节架连接的左承重轴,还包括与右侧车轮调节架连接的右承重轴。所述左承重轴与右承重轴之间通过齿轮平衡箱连接。所述齿轮平衡箱包括相互啮合的两对锥齿轮,两对锥齿轮分别为大小相等且同轴设置的一号齿轮和三号齿轮,大小相等且同轴设置的二号齿轮和四号齿轮。该越野车架的驱动方式为电动。车底架只通过一根承重轴支撑,可进行自我调节,承重轴中间部分通过齿轮平衡箱连接,可以调节和保证车底架平衡;车前轮和车后轮分别安装在前调节架和后调节架上,前调节架和后调节架均通过液压缸控制,可单独进行摇摆调节,从而使车体的四个车轮可单独进行上下调节,车架的越障性能好。车架还可通过前液压缸和后液压缸调节前调节架和后调节架,以达到调节车底架与地面距离的目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四轮大幅度调整可折叠越野车架,改变了车底架的支撑方式,车底架通过一根承重轴支撑,使车底架可进行自我调整;安装车前轮和车后轮的前调节架和后调节架通过液压缸可进行摇摆调节,使车轮具有很高的攀爬能力,提高车辆的越野性能,同时车架的前调节架和后调节架摇摆调节可调整车底架与地面的距离,以调整车架整体的重心高度。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车轮调节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齿轮平衡箱的结构示意图。其中I.齿轮平衡箱;2.承重轴;3.车轮调节架;4.车底架;5.车前轮;6.车后 轮;11. 一号齿轮;12. 二号齿轮;13.三号齿轮;14.四号齿轮;31.前调节架;32.前液压缸;33.调节基架;34.后液压缸;35.后调节架。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如图I 3所示,一种四轮大幅度调整可折叠越野车架,包括承载车身的车底架4,车底架4中部通过承重轴2连接车底架4两侧的车轮调节架3,车轮调节架3包括安装车前轮5的前调节架31和安装车后轮6的后调节架35,前调节架31和后调节架35均铰接在调节基架33上,前调节架31和后调节架35上都设置有连接部,前调节架31的连接部与铰接在调节基架33上的前液压缸32转动连接,后调节架35的连接部与铰接在调节基架33上的后液压缸34转动连接,调节基架33与承重轴3转动连接。承重轴2包括与左侧车轮调节架连接的左承重轴,还包括与右侧车轮调节架连接的右承重轴,左承重轴与右承重轴之间通过齿轮平衡箱I连接,齿轮平衡箱,包括相互啮合的两对锥齿轮,两对锥齿轮分别为大小相等且同轴设置的一号齿轮11和三号齿轮13,大小相等且同轴设置的二号齿轮12和四号齿轮14。车底架4只通过一根承重轴2支撑,可进行自我调节,承重轴2中间部分通过齿轮平衡箱I连接,可以调节和保证车底架4平衡;车前轮5和车后轮6分别安装在前调节架31和后调节架35上,前调节架31和后调节架35均通过液压缸控制,可单独进行摇摆调节,从而使车体的四个车轮可单独进行上下调节,车架的越障性能好。车架还可通过前液压缸32和后液压缸34调节前调节架31和后调节架35,以达到调节车底架4与地面距离的目的。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以及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范围内。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权利要求1.一种四轮大幅度调整可折叠越野车架,包括承载车身的车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底架中部通过承重轴连接车底架两侧的车轮调节架,车轮调节架包括安装车前轮的前调节架和安装车后轮的后调节架,所述前调节架和后调节架均铰接在调节基架上,所述前调节架和后调节架上都设置有连接部,所述前调节架的连接部与铰接在调节基架上的前液压缸转动连接,所述后调节架的连接部与铰接在调节基架上的后液压缸转动连接,所述调节基架与承重轴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四轮大幅度调整可折叠越野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轴包括与左侧车轮调节架连接的左承重轴,还包括与右侧车轮调节架连接的右承重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轮大幅度调整可折叠越野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承重轴与右承重轴之间通过齿轮平衡箱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四轮大幅度调整可折叠越野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平衡箱包括相互啮合的两对锥齿轮,两对锥齿轮分别为大小相等且同轴设置的一号齿轮和三号齿轮,大小相等且同轴设置的二号齿轮和四号齿轮。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四轮大幅度调整可折叠越野车架,其特征在于该越野车架的驱动方式为电动。全文摘要一种四轮大幅度调整可折叠越野车架,涉及车架制造
,解决现有车架不能调节重心高度的问题,包括承载车身的车底架,车底架中部通过承重轴连接车底架两侧的车轮调节架,车轮调节架包括安装车前轮的前调节架和安装车后轮的后调节架,所述前调节架和后调节架均铰接在调节基架上,所述前调节架与铰接在调节基架上的前液压缸转动连接,所述后调节架与铰接在调节基架上的后液压缸转动连接。本专利技术的车底架通过一根承重轴支撑,使车底架可进行自我调整;安装车前轮和车后轮的前调节架和后调节架通过液压缸可进行摇摆调节,使车轮具有很高的攀爬能力,提高车辆的越野性能,同时车架的前调节架和后调节架摇摆调节可调整车底架与地面的距离,以调整车架整体的重心高度。文档编号B62D21/18GK102874314SQ20121037202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8日专利技术者管中林, 石延安 申请人:管中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四轮大幅度调整可折叠越野车架,包括承载车身的车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底架中部通过承重轴连接车底架两侧的车轮调节架,车轮调节架包括安装车前轮的前调节架和安装车后轮的后调节架,所述前调节架和后调节架均铰接在调节基架上,所述前调节架和后调节架上都设置有连接部,所述前调节架的连接部与铰接在调节基架上的前液压缸转动连接,所述后调节架的连接部与铰接在调节基架上的后液压缸转动连接,所述调节基架与承重轴转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中林,石延安,
申请(专利权)人:管中林,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