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客车和小汽车抗侧翻的方法和应用此方法制成的具有抗侧翻性能的一种可分离的上、下两部分或上、下双层框架承载式车身结构的大客车和小汽车,其优选的可分离的上、下两部分或上、下双层车身壳体结构具有能产生抗车身侧翻的反作用力的立柱和承力支柱筒及其拉索牵拉机构以及其协同牵拉的电动机、对车身产生扶正作用的撞锤;其车身上部或上层的中央走道上方的那部分竖立在车顶之上方的可竖立或倾倒的活动式顶盖;能容纳比常规大客车、校车等等多一半左右的乘客,既达到安全标准要求又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节省燃料,减少车辆对地面道路的占用长度,节约时间,车辆经营、制造厂商可视需要选装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在地面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例如大客车和小汽车。
技术介绍
在地面道路上行驶的各种机动车辆,尤其是大客车,其车身比小汽车更高更长,由于不适当的驾驶动作、路况、气候、惯性前冲カ等等综合性的多种因素,尽管其已经有改善发展,采用了全承载式车身结构,有时仍会发生车身侧翻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克服技术上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以致于造成客车发生侧翻的趋势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分解化解和减少车身上冲力,从而阻止大客车侧翻的方法,并且应用这种方法制成具有抗侧翻性能的大客车和小汽车,使它们具有更好的安全性、经济性、实用性。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原理、方法和具体技术方案如下对ー个运动物体作物理分析,可知一个处在沿一定方向运动中的物体有上冲カ发生时,该物体中能够分离的而且质量较轻的位于上方的那部分物体会脱离该物体本体而上冲,并且凭着其所获得的上冲カ达到比处在其下方的该物体本体更高的高度。根据这ー物理现象和机制原理,本专利技术优先采用ー种具有抗侧翻性能的可分离的上、下两部分或上、下双层框架承载式车身结构,对于单层车来说,它可以是不分离的,一般是上下两部分车身,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同样适用单层车。其优选可分离的上、下两部分或上、下双层框架承载式车身结构,其车身上部或上层的中央走道上方的那部分车顶由多根竖立在车顶的纵梁和横梁上的立柱及该立柱上端部的纵梁和横梁一起彼此组成可往前后联动的连杆式部件各自皆有可转动的枢轴支点从而构成可联动的被前推抬起竖立或后拉倾斜倒平的活动式顶盖;其每层地板即上层或下层的地板上的净空高度皆可各自是等高或不等高的即车内左或右一侧是高空间,另ー侧是低空间;其包括由矩形管式的纵梁、横梁、车架或底架和地板等等在内的上层车身结构设置有按一定间距排列在沿中段或中段和后段车身纵向左右两侧沿车身侧壁下伸的若干根其搁置锁定安装在下层车身底架及其侧壁的承力支柱筒内的立柱,该承カ支柱筒内可设置对立柱起牵拉作用的拉索或拉簧或拉索和拉簧的组合部件,在每侧车身的至少ー个以上承力支柱筒内设置ー个可以兼具先导启动作用和由爆炸气体所推动的撞锤作用的立柱;在每侧车身若干根立柱中有一根是设置在后轮的并排两个车轮的中间横轴上的飞机起落架式支柱;在每根立柱下端设置往下穿过下层车身底架,然后稍作水平折转再向上穿过该侧车身下层车身的底架或地板的两种供每根立柱只选配使用其中之一的拉索或拉簧或它们的组合部件,其一种拉索的连接方式是连接在ー个向下经由缓冲弹簧再压住下层车身的底架或地板的压块;其另ー种拉索也在定位部件配合下,沿该侧车身侧壁继续向上至下层空间里的天花板然后贴着天花板延伸到另ー侧车身侧壁再下伸直至固定连接于底架或地板。装在其下端的两种类型拉索或拉簧或它们的组合部件在被立柱牵拉上升时立即自动地启动电动机以协助共同地对拉索进行同一方向的牵拉。在每侧车身设有至少ー根以上可以兼有先导启动作用和由爆炸气体所推动的撞锤作用的特殊的立柱,在该立柱柱身表面装有触头在立柱上升过程中先触动支柱筒内的一个控制开关以解脱对该侧车身的所有其余立柱的锁定状态而使它们立即处于可被上冲カ驱动上升的状态、进一歩地,若上冲力足够大,该立桂可继续上升而通过触动方式引爆自身的气体爆炸引信,然后在这种爆炸气体驱动下,该立柱反向沿滑轨向下以其下端部的撞锤式头部撞击至承力支柱筒的底部;该立柱随带有外接导线,因而可以由大客车驾驶员在面临紧急的侧翻事故发生前及时主动按下紧急按钮而启爆立柱内的气体爆炸装置产生抗车 身侧翻的反作用力,该立柱具有竖置和横置两种选置安装使用方式。在每侧车身各有一根设置在每侧车身后轮的两个并排的车轮的中间横轴上的不可收放的飞机起落架式支柱,该支柱是全车全承载结构的重要部分。立柱在承力支柱筒里沿导轨或滑轨向上运动,两者的截面形状是互相匹配的,可以是圆形、长方形或各种合适形状的组合,立柱愈往下愈可以稍扁稍细ー些,与周围有一定的间隙存在,以适应立柱受カ移位或摆动状況,減少其横向的对车身的冲カ。其上、下部分车身的联结处设置有各种起适当的(包括其长度因素在内)缓冲、承力或牵拉作用的部件例如各种弹簧、拉簧、拉索等等。城市和乡村地区大、小道路上方通常是敞开的天空,遭遇到大桥等限制高度于3米、3. 5米以下的通行路段是较少的,临时性暂时的,离开这些限高路段,都是不限高的。所以本专利技术设置活动式车身顶盖,其位于上部或上层车身的纵向中央走道上方车顶的那部分天花板或顶盖是由多根竖立在车顶的纵梁和横梁上的立柱及该立柱上端的纵梁和横梁一起彼此组成前后可联动的连杆式部件各自皆有可转动的枢轴支点从而构成可联动的活动式顶盖,可以用手动或机械、电子方式或机械电子自动控制方式用前推或后拉该活动式顶盖的横梁方式使活动式顶盖ー齐向前抬起竖立或向后倾斜倒平,然后在需要时又可反向操作达成其升或降。如此既降低全车的总高度,又使乘客在需要走动、进出时在走道上有足够高的例如1.93米净空高度。驾驶员根据路况,车况决定是否需要将该活动式顶盖升起或降下,此所以可以这样做,因为对于班车、长途客车、校车这些类型的大客车来说,在车辆行驶时,乘客都是坐在座位上的。对于房车来说,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也适用于晚上过夜时,设置如常规房车的由车内推移到车身侧壁之外的床位舱。这样可进ー步増大客车的适用性、实用性。例如,对于上、下双层客车,每层地板上的高度各自皆可足等高的,在同一层内是一祥的高度,以及对于同一层内不等高,即下层车内ー侧是可站立走动的高空间,其上是上层的可以坐的低空间;车内下层另ー侧是低空间,其上是上层的高空间的大客车来说,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皆是适用的,应用本专利技术ー个优点是可以将下层地板上的低空间的净空高度适当地提高到I. 5米左右,同时该下层的高空间上方的上层的低空间的净空高度也较高,车的总高度在3. 5米或以下。附图说明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具有抗侧翻性能的大客车的局部截面图说明如下附图中的“ I”是车身侧壁;“2”是靠近路边的另ー侧车身侧壁;该侧有车内下层的高空间区域“3”;“4”是上层的低空间区域;“5"是下层的低空间区域;其上是“6"上层的高空间区域;“ 7 ”是立柱;“ 8 ”是承カ支柱筒;“ 9 ”是“ 8 ”周围的空隙;“ 10 ”是车身的底架兼纵梁;“11”是横梁;“12”是拉簧;“13”是向下牵拉压块“14”的拉索;“15”是压块下的缓冲弹簧;“16”是接至另ー侧车身的拉索;“17”是接至电动机受电动机牵拉的拉索;在两种拉索的中间位置各自皆连接有此种拉索“ 17”,每侧车身可用一台电动机同时联动式驱动由各个立柱引出的同一类型的拉索;“18”是上层车身的立柱;“ 19”是上层车身的横梁;“20”是供拉索定位、穿行、移动用的部件,可以是滑轮、滚珠轴承、套筒环等等;“21”是上层车身的顶盖;“22”是在上层的中央走道上方的活动式顶盖;“23”是纵梁;“24”是立柱;“25”是活动枢轴;“26”是横梁;“27”是位于垂直面的可折叠并拢的软布;“28”是箭头,它所代表的是当横梁“26”受拉动,然后立柱“24”向前倾倒放平的方向,其反方向的动作即是各立柱一起升起竖直;“29"是上层车身的纵梁;“30”是“#”标记其代表的是主动式的带有撞锤的提供抗车身侧翻的反作用力的承力支柱筒横置式安装位置,水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侧翻的大客车和小汽车,具有框架承载式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优选可分离的上、下两部分或上、下双层框架承载式车身结构,其车身上部或上层的中央走道上方的那部分车顶由多根竖立在车顶的纵梁和横梁上的立柱及该立柱上端部的纵梁和横梁一起彼此组成可往前后联动的连杆式部件各自皆有可转动的枢轴支点从而构成可联动的被前推抬起竖立或后拉倾斜倒平的活动式顶盖;其每层地板即上层或下层的地板上的净空高度皆可各自是等高或不等高的即车内左或右一侧是高空间,另一侧是低空间;其包括由矩形管式的纵梁、横梁、车架或底架和地板等等在内的上层车身结构设置有按一定间距排列在沿中段或中段和后段车身纵向左右两侧沿车身侧壁下伸的若干根其搁置锁定安装在下层车身底架及其侧壁的承力支柱筒内的立柱,该承力支柱筒内可设置对立柱起牵拉作用的拉索或拉簧或拉索和拉簧的组合部件,在每侧车身的至少一个以上承力支柱筒内设置一个可以兼具先导启动作用和由爆炸气体所推动的撞锤作用的立柱;在每侧车身若干根立柱中有一根是设置在后轮的并排两个车轮的中间横轴上的飞机起落架式支柱;在每根立柱下端设置往下穿过下层车身底架,然后稍作水平折转再向上穿过该侧车身下层车身的底架或地板的两种供每根立柱只选配使用其中之一的拉索或拉簧或它们的组合部件,其一种拉索的连接方式是连接在一个向下经由缓冲弹簧再压住下层车身的底架或地板的压块;其另一种拉索也在定位部件配合下,沿该侧车身侧壁继续向上至下层空间里的天花板然后贴着天花板延伸到另一侧车身侧壁再下伸直至固定连接于底架或地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福顺,
申请(专利权)人:杨福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