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汽车的乘员保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326996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4 1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特别是用于汽车的乘员保护系统,其具有可以从保存位置运动到约束位置的支承结构(10)、包套(16)和至少一个通气口(18),借助所述包套包围由支承结构(10)在其约束位置上形成的约束容积,介质、特别是空气在向约束位置运动时可以通过所述通气口流入包套(16)内,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通气口(18)设置在一个在保存位置上至少部分地接纳支承结构(10)和包套(16)的外壳(20)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按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特别是汽车的乘员保护系统/乘员约束系统。
技术介绍
这种类型的乘员保护系统例如可以参阅公开的DE 10 2007 052 246A1或DE 10 2007 022 025A1。在此涉及安全气囊形式的乘员保护系统,该安全气囊包括可以从保存位置运动到约束位置/拉回位置的支承/支撑结构。这种支承结构特别是由大量柔性的管形件形成,这些管形件在由事故引起的触发情况下被相应充入介质并因此展开或变大。设置在支承结构的外侧或内侧上的包套或充满支承结构的各个管形件之间的格子的包套在此在支承结构从保存位置转移到约束位置的同时随着展开并包围约束容积。在此,为使包套能迅速展开和约束容积内不出现负压,包套上具有至少一个通气口,介质特别是周围空气在向约束位置运动时可以通过所述通气口流到包套内。只要乘员保护系统然后处于其约束位置,相关人员基本上就由下述方式得到接纳,即容纳在约束容积内的介质特别是周围空气相应被排挤出。这种类型的乘员保护系统的特别的注意力——正如上面已经描述的那样——集中在相应的介质特别是周围空气可以特别迅速地流到包套内,以便在该包套的内部优选不形成明显的负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因此在于,提供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乘员保护系统,其中在乘员保护系统从保存位置向约束位置运动时特别好地向由包套给出的约束容积供给介质、特别是周围空气。该目的依据本专利技术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乘员保护系统得以实现。本专利技术有利的设计方案连同适宜的和重要的改进方案在其余的权利要求中予以说明。为提供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乘员保护系统,其中在乘员保护系统从保存位置向约束位置运动时能特别有利地向由包套界定的约束容积供给介质、特别是周围空气,依据本专利技术,至少一个通气口设置在一在保存位置上至少部分地容纳支承结构和包套的外壳内。换句话说,设有至少一个、优选多个通气口,它们加工在容纳包套和支承结构的外壳上。情况表明,这种类型的通气口特别有利地可与乘员保护系统的外壳一体化,以便由此尽可能防止在产生由包套包围的约束容积时的明显负压并因此保证乘员保护系统或安全气囊迅速竖起。此外有利的是,包套在外壳的区域内设计成敞开的,其中,外壳部分地形成包套。因为包套因此在外壳的区域内敞开,所以在乘员保护系统展开时能以简单方式使介质、特别是周围空气通过外壳流到包套内或约束容积内。作为对此的替代,也可以设想,包套在外壳的区域内设计成封闭的并因此具有至少一个与乘员保护系统的外壳内的一个或多个通气口相对应的通气口。因此虽然既在外壳内、也在包套内均需要各自的通气口,但由此可以特别有利地控制向包套内或向乘员保护系统内的流入。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特征和细节来自下面优选实施例以及借助附图的说明。其中:图1示出汽车的乘员保护系统外壳的部分正视图,在该外壳内部可以至少部分容纳支承结构和包套,其中,支承结构和包套目前在约束位置上示出,乘员保护系统在事故造成的触发情况下可以从保存位置运动到该约束位置,其中,外壳包括至少一个通气口,在从保存位置向约束位置运动时通过这些通气口可以向由包套界定的约束容积供给介质、特别是周围空气;图2a示出乘员保护系统连同外壳、支承结构和包套沿图1中的线II-II的示意剖面图,其中,示出向约束位置运动期间的支承结构和包套;以及图2b示出类似于沿图1中的线II-II的图2a的乘员保护系统的示意剖面图,其中,包套与图2a所示实施形式的区别在于在外壳的区域内设计成敞开的,由此外壳局部地形成乘员保护系统的包套。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中可以看出安全气囊形式的乘员保护系统的仅极其示意性的正视图。该乘员保护系统原则上如DE 10 2007 052 246A1所介绍的那样构造,其公开内容因此视为明确地同时包括在本专利技术内。本乘员保护系统因此包括支承结构10,该支承结构通过多个通道式或管形的空心体12、14形成,这些空心体相互间按照还要进一步介绍的方式连接。这种支承结构10——正如从DE 10 2007 052 246A1可以看出的那样——可以从保存位置运动到约束位置,确切地说是在例如由于汽车面临的或正在进行的碰撞而触发之后。支承结构10的运动在本案例中由下述方式进行,即支承结构的相互间连接的空心体12、14爆燃式地被充入气体形式的介质。因此支承结构10展开到约束位置,在该约束位置上支承结构10基本上呈网格结构的形状。除了支承结构10外,乘员保护系统还包括包套16,借助该包套包围由支承结构10在其约束位置上形成的约束容积。包套16在此可以固定在支承结构10的外侧或内侧上或充满格架状的支承结构10的格子。在任何情况下,如果支承结构10转移到其约束位置内的话,那么包套16包围用于拦截座椅乘客的约束容积。在此,利用了由约束容积的包套16所包围的介质特别是周围空气的惯性。反之,相应地要求:在支承结构10或包套16向约束位置运动时设有相应的通气口,约束容积的空气通过这些通气口可以流到包套16内。这一点在本案例中——正如此外借助图2a和2b介绍的那样——通过多个在乘员保护系统的外壳20内加工出的通气口18进行。图2a和2b在此分别示出沿图1中的线II-II剖开的乘员保护系统的局部示意剖面图。图2a在此首先示出,外壳20构造成基本上为矩形或盒状的,并在包套16的方向上敞开。在此,外壳20包括构造成一体的外壳底部22以及侧壁24。在此,特别是在外壳底部中具有多个通气口18。这样的通气口18同样也可以设于侧壁24的区域中。此外可以看出支承结构10的固定件26,其中,在例如卡箍状环绕空心体12、14之一的这种固定件26的区域内,也可以设置气体发生器,用于使支承结构10从保存位置运动到约束位置。从图2此外可以看出,该固定件26上还固定有包套16。在本实施例中,该包套16在外壳22的区域内构造成封闭的,也就是连续的。现在为了在乘员保护系统从保存位置向约束位置运动时使相应介质——在本案例中为周围空气——可以流到通过包套16界定或包围的约束容积28内,设有包套16的多个通气口30,这些通气口与外壳20内的通气口18相对应。也就是说,如果乘员保护系统被激活且支承结构10连同包套16从保存位置运动到约束位置,那么在这种运动期间,空气通过通气口18和30吸入包套16的约束容积28的区域内。特别是在此通气口18和30构造成,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6.10 DE 102010023370.61.一种乘员保护系统,特别是用于汽车,该乘员保护系统具有能从
保存位置运动到约束位置的支承结构(10),该乘员保护系统具有包套(16),
借助该包套包围由支承结构(10)在其约束位置上形成的约束容积,该乘
员保护系统还具有至少一个通气口(18),介质、特别是空气在向约束位
置运动时能通过所述至少一个通气口流入包套(16)内,其特征在于,所
述至少一个通气口(18)设置在一在保存位置至少部分地接纳支承结构(10)
和包套(16)的外壳(20)内。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R·博根里德尔C·布尔奇克A·希尔特L·夸尔格F·赖特尔
申请(专利权)人:戴姆勒股份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