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车身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5713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6 1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提高前挡泥板与前柱上部件连接的部分的刚性。形成在前挡泥板(15)的后缘和前柱下部件(13)的车宽方向外表面之间的间隙被从车轮室侧插入的合成树脂制的外罩(16)封闭。在外罩(16)的主体部(17)的上端设置朝向前柱上部件(12)的下端延伸的上方延伸部(18),在上方延伸部(18)的车宽方向外表面形成与前挡泥板(15)的突出部(15a)的车宽方向内表面抵接的加强肋(18e),所以,能够使施加在前挡泥板(15)的突出部(15a)上的压力经由外罩(16)的加强肋(18e)向前柱下部件(13)传递,由此,无需追加特别的加强部件就能够提高前挡泥板(15)的突出部(15a)的面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的车身构造,通过从车轮室侧插入的合成树脂制的外罩来封闭形成在前挡泥板的后缘和前柱下部件的车宽方向外表面之间的间隙。
技术介绍
这种汽车的车身构造通过下述专利文献I而公知。该构造为,从外罩的前表面使外罩伸出部向前方延伸,使设在该外罩伸出部的前端的挡泥板面板面加强部沿挡泥板面板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固定,由此,提高挡泥板面板的轮拱缘部的上方部分的面刚性。 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6-15834号公报此外,前挡泥板的后缘的上部向后上方突出并与前柱上部件的下端连接,但其突出部由于宽度窄而难以设置其他的用于固定在车身面板上的固定部。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在擦拭蜡时或洗车时若使压力施加在前挡泥板的突出部上,则容易向内发生挠曲,让人觉得刚性低而导致商品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作出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通过简单的构造提高前挡泥板与前柱上部件连接的部分的刚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提出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是通过从车轮室侧插入的合成树脂制的外罩来封闭形成在前挡泥板的后缘和前柱下部件的车宽方向外表面之间的间隙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罩的主体部的上端设有向前柱上部件的下端延伸的上方延伸部,在所述上方延伸部的车宽方向外表面形成有与所述前挡泥板的后上部的车宽方向内表面抵接的加强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2,提出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在技术方案I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罩的主体部和上方延伸部之间设有使刚性降低的切缺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3,提出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在技术方案I或2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从所述上方延伸部在H面内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4,提出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在技术方案I 3的任一项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挡泥板的后缘具有向T面内突出的安装托架,并且,所述外罩具有与所述安装托架的后表面抵接并通过线夹固定的安装片,所述安装片以能够经由树脂铰链摆动的方式与所述外罩一体成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5,提出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在技术方案4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片具有腿部,通过所述腿部与所述外罩的被卡定部卡合,能够将所述安装片保持在向后方摆动的姿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6,提出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在技术方案I 5的任一项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方延伸部具有沿前挡泥板的后缘配置且朝向后下方的下壁部;与所述下壁部的上端相连并朝向后上方的上壁部。此外,实施方式的开口 17c与本专利技术的被卡定部对应,实施方式的第三壁部18b与本专利技术的下壁部对应,实施方式的第五壁部18d与本专利技术的上壁部对应。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I的构成,在外罩的主体部的上端设置向前柱上部件的下端延伸的上方延伸部,在上方延伸部的车宽方向外表面形成与前挡泥板的后上部的车宽方向内表面抵接的加强肋,所以,能够使施加在前挡泥板的后上部的压力经由外罩的加强肋传递到前柱下部件,由此,无需追加特别的加强部件就能够提高前挡泥板的后上部的面刚性。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的构成,由于在外罩的主体部和上方延伸部之间设置使刚性降低的切缺部,所以,在将外罩组装在车身上时,能够使上方延伸部相对于主体部在车宽方向上容易地变形从而收纳在组装位置上。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的构成,加强肋由于从上方延伸部在H面内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所以,在将外罩组装在车身上时,加强肋不会妨碍上方延伸部的车宽方向的变形。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的构成,使设在外罩上的安装片与从前挡泥板的后缘向T面内突出的安装托架的后表面抵接并通过线夹卡定,由此,能够将外罩固定在前挡泥板上。由于安装片经由树脂铰链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外罩一体成形,所以,在使外罩从前方向后方移动并组装在车身上时,能够使安装片摆动到不与安装托架相干涉的位置,而且,通过使用树脂铰链而不需要其他部件的铰链,从而削减了零件数量。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的构成,通过使设在安装片上的腿部卡合在外罩的被卡定部上,能够将安装片保持在向后方摆动的姿势,所以,在将外罩组装在车身上时,即使不用手推动安装片,安装片也能够通过前挡泥板的安装托架,由此,能够提高将外罩组装在车身上时的作业性。另外,根据技术方案6的构成,由于上方延伸部具有沿前挡泥板的后缘配置且朝向后下方的下壁部和与下壁部的上端相连并朝向后上方的上壁部,所以,对于形成在前挡泥板的后缘和前柱下部件的车宽方向外表面之间的间隙,无论在从后方向上看的情况下还是从后方向下看的情况下,都能够可靠地隐藏所述间隙。附图说明图I是汽车的车身前部的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图2是图I的2方向向视图。(第一实施方式)图3是外罩的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图4是图3的4部放大图。(第一实施方式)图5是图I的5A-5A线以及5B-5B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图6是图2的6A方向以及6B方向向视图。(第一实施方式)图7是图6 (A)的7A-7A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图8是与所述图3对应的图。(第二实施方式)图9是图8的9方向向视图。(第二实施方式)图10是图9的10A-10A线剖视图。(第二实施方式)附图标记的说明12前柱上部件13前柱下部件15前挡泥板15c安装托架16 外罩17主体部17c开口(被卡定部) 17d树脂铰链17e安装片17h 腿部18上方延伸部18a切缺部18b第三壁部(下壁部)18d第五壁部(上壁部)18e加强肋21 线夹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图I 图7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首先,以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为基准对本说明书中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以及上下方向进行定义。另外,本说明书中的T面、B面以及H面以如下方式定义。如图2所示,T面是指,与前后方向轴正交的面,例如车身前表面或车身后表面与其对应。B面是指,与左右方向轴正交的面,例如车身左侧面或车身右侧面与其对应。H面是指,与上下方向轴正交的面,例如车身顶面或车身底面与其对应。不过,T面包括相对于与前后方向轴正交的面以不足45°的角度倾斜的面,B面包括相对于与左右方向轴正交的面以不足45°的角度倾斜的面,H面包括相对于与上下方向轴正交的面以不足45°的角度倾斜的面。如图I以及图2所示,前柱11由从车顶向前下方延伸的前柱上部件12和从前柱上部件12的前端向下方延伸且与下纵梁14的前端相连的前柱下部件13构成。在前柱下部件13的车宽方向外侧重合有前挡泥板15的后缘,从前挡泥板15的后缘上端向后上方延伸的突出部15a与前柱上部件12的下端连接。形成在前挡泥板15的后缘和前柱下部件13的车宽方向外表面之间的间隙由柔软的合成树脂制的外罩16覆盖,通过该外罩16使从所述间隙看不到前挡泥板15的内部,从而能够提高美观性。如图3以及图4所示,外罩16具有位于上下方向中间的主体部17 ;与主体部17的上端相连并向后上方延伸的上方延伸部18 ;与主体部17的下端相连并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部19。主体部17在H面内的截面为L字状,具有配置在T面内且封闭前挡泥板15以及前柱下部件13之间的间隙的第一壁部17a ;从第一壁部17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缘部在B面内向前方延伸的第二壁部17b。在第一壁部17a的上部设有经由树脂铰链17d连接在倒U字状的开口 17c的下缘的倒U字状的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是通过从车轮室侧插入的合成树脂制的外罩(16)来封闭形成在前挡泥板(15)的后缘和前柱下部件(13)的车宽方向外表面之间的间隙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罩(16)的主体部(17)的上端设有向前柱上部件(12)的下端延伸的上方延伸部(18),在所述上方延伸部(18)的车宽方向外表面形成有与所述前挡泥板(15)的后上部的车宽方向内表面抵接的加强肋(18e)。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启文山口晓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