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冲击吸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3314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冲击吸收结构具有一个保护装置,该保护装置包括:通过支架连接到车身框架的前部下行保护装置,所述结构有足够的强度来对抗冲击力,并且具有挠性来削弱冲击,从而能够避免冲击所产生的断裂。所述结构在车辆的车身框架(100)的前端或者后端上设有保护装置(12)用于当与相对的车辆(200)相撞时接收冲击力,其中所述支架(1)包括:车身连接部分(3),用以连接到车身框架(100);保护装置连接部分(4),用以连接到保护装置(12);以及用以连接车身框架连接部分(3)和保护装置连接部分(4)的连接板部分(5),连接板部分(5)沿汽车垂直和纵向延伸;并且其中连接板部分(5)包括朝向车辆的之前或者之后开口的切口部分(2),并且保护装置连接部分(4)的安置位置低于所述切口部分(2)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应用在汽车上,例如重型卡车等,并且涉及冲击吸收结构,当客车等撞在汽车上的时候,可以由连接于车辆的车身前端或者后端的支架所支撑的保护装置吸收冲击负荷。
技术介绍
诸如重型卡车等的大型汽车在车辆的前部的保险杠和车辆的后部的后保险杠设有前部下行(underrun)保护装置,以通过前部下行保护装置或者后保险杠吸收冲击负荷防止当大型卡车与客车等发生正面碰撞,或者客车撞击大型汽车后部的时候,被撞击的客车进入大型车辆之下。也有采用这样结构的车辆其中前部下行保护装置和后保险杠通过支架连接到前后横梁的下表面或者所述车辆的左右侧横杆。日本延迟公开号为2002-302000的日本专利公开了应用于设有前部下行保护装置的大型汽车中、用于吸收冲击振动的这样的一种结构。根据图7中所显示的上述专利公开2002-302000的分解透视图,显示了前部下行保护装置和支架以将所述保护装置连接到车辆的车身框架。在图7中,附图标记12是前部下行保护装置,01是将所述前部下行保护装置连接至车身框架(图中未示出)的支架。支架01包括体侧凸缘部分03,所述体测凸缘部分03是用于固定到车身框架的固定部分;保护装置侧凸缘部件04,所述保护装置侧凸缘部件04是固定到前部下行保护装置12的后表面12a的固定部分,以及连接板部件05,所述连接板部件05连接所述主体侧凸缘部分03和保护装置侧凸缘部件04。附图标记06为围绕连接板部件05的肋,用于强化支架。支架01是通过将厚度相同的连接板部件05与主体侧凸缘部分03和保护装置侧凸缘部件04焊接而成。如重型卡车的大型汽车设有前部下行保护装置,以避免与该汽车发生正面冲撞的客车等类似车辆撞入该汽车底部。所希望的是,由前部下行保护装置、支架及车身框架组成的冲击吸收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当设有所述冲击吸收结构的大型汽车和客车等发生正面碰撞的时候,来对抗发生碰撞时施加在前部下行保护装置上的撞击。同时还希望该结构能够削弱碰撞带来的撞击,从而避免撞击力通过前部下行保护装置和支架直接传至车身框架。然而,在图7中,具有将从前部下行保护装置12接收的撞击传递到车身框架的功能的支架01是这样构造的主体侧凸缘部分03和保护装置侧凸缘部件04与厚度相同且有足够强度的连接板部件05相连,这样支架01有足够的强度来抵挡冲击力,但是另一方面,支架01却刚性过大而缺乏挠性。基于这个原因,在上面描述的现有技术中,冲击力从前部下行保护装置12经支架01毫无削减的直接传递至车身框架,并且额外的冲击力会施加在车身侧凸缘部分至车身框架的连接部分,同时也施加在用于将车身侧凸缘部件固定到车身框架的紧固螺栓上。结果,过大的应力集中就出现在连接部分周围,因而连接部分周围或者紧固螺栓就有可能产生断裂。另外,在现有技术中由于过分的约束反作用力,有可能在前部下行保护装置12和支架01的连接部分周围出现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击力吸收结构,该结构包含一个保护装置,该保护装置包括通过支架连接到车体框架的前部下行保护装置,所述结构有足够的强度以对抗冲击力,并可变形以弱化所述冲击力,从而能够避免由于冲击力所导致的断裂的发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汽车冲击力吸收结构,该结构在车辆的车身框架的前端或者后端上设有保护装置,用以当该汽车与对面的汽车相撞时容纳所述冲击力,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具有车身框架连接部分,用以连接到所述车身框架;保护装置连接部分,用以连接到所述保护装置;以及连接板部分,用于连接所述车身框架连接部分和保护装置连接部分,所述连接板部分沿着车辆的垂直和纵向两个方向延伸;并且其中所述连接板部分具有切口(cut-out)部分,所述切口部分开口朝向车辆的前部或者后部,并且所述保护装置连接部分的安置位置低于所述切口部分的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将保护装置连接到车身框架的支架有如下所述的结构用于连接车身连接部分及保护装置连接部分、在汽车的垂直和纵向两个方向延伸的连接板部分具有向外开口的切口部分,即,根据保护装置连接于车辆后部或者车辆前部,确定向前或向后,因此支架的容易性(easiness)得到了提高,可以在来自于保护装置的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即,支架的灵活性提高了,并且冲击力,特别是在碰撞初期产生的、经前部下行保护装置传递的过大的冲击力被吸收了。有了这样的结构,经支架传递给车身框架的冲击力和支架至车身框架连接部分的附近中的应力集中得到了缓解减轻,由此由于在上述连接部分周围的应力集中得到缓解可以获得足够强度和适当挠性的冲击力吸收结构。进一步说,由于通过形成开口而使得支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容易性,即挠性得到了提高,所以前下方保护装置的撞击力所产生的、在连接板部件周围的反作用力被削弱,由于过大的反作用力没有作用在前部下行保护装置上,从而使得前部下行保护装置免于断裂。优选地,所述连接板部分如下构造近侧至所述车身连接部分的厚度大于近侧至保护装置连接部分的厚度。通过形成在靠近保护装置连接部分的侧面中并邻接切口部分要比在靠近车身连接部分的侧面中薄的连接板部分,更薄部分的可变形性通过更薄部分和切口部分的协同效果而增加,结果来自于前部下行保护装置的冲击力的最大值降低,并且很大一部分冲击力被较薄部分吸收。优选地,所述连接板部分沿着边缘具有强化肋。以上述方式制造支架的连接板部分,连接板部分不仅具有适当的挠性,同时在纵向方向中相对载荷获得足够的强度,并且相对扭转载荷的强度沿着边缘通过加强肋得以固定。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切口部分优选按以下步骤制造(1)所述切口部分被形成使得汽车垂直方向的宽度在深度方向中连续减小,这样所述宽度在切口部分最大,在底部部分最小。通过如此构造,切口部分的宽度被形成以在宽度的方向上连续减小,施加到保护装置连接部件上并沿着切口部分传输到车身连接部分的力变得均匀,同时防止了由于切口部分所引起的应力集中的发生。(2)所述切口部分被形成以具有通常向侧面翻转的字母“U”形的形状,当在车辆的宽度的方向中观察时在垂直方向中的厚度基本均匀。通过如此形成切口部分,连接板部分内的切口部分的区域变的更大,连接板部分的挠性在切口部分的区域中增加,来自保护装置的冲击力的较大部分可以通过连接板部分的切口部分和保护装置之间的可变形部分所吸收。(3)所述切口部分被形成使得缺口部分被形成在更靠近保护装置连接部分的切口部分的下表面上以使得通过冲击力的连接板部分进一步变形。通过这样形成切口部分的下表面,连接板部分的挠性在缺口部分的附近增加,来自保护装置的冲击载荷的较大部分可以通过靠近连接板部分的缺口部分增加的挠性而更好地吸收。附图说明通过下面的附图及其详述,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性和优势将一一展示,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重型卡车的冲击吸收结构的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图2是实施例中支架的第一示例,其中图2(A)是部分分解透视图中的显示支架和前部下行保护装置的示意图,图2(B)是图2(A)沿箭头Z方向的视图;图3是实施例中支架的第二示例,其中图3(A)以部分分解透视图显示了支架和前部下行保护装置,图3(B)是图3(A)沿箭头Y方向的视图,图3(C)是图3(A)沿X-X线方向的截面;图4是实施例中支架的第三示例,其中图4(A)是以部分分解透视图显示支架和前部下行保护装置示意图,图4(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冲击吸收结构,在车辆的车身框架的前端或者后端设有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用于当所述车辆与相对车辆碰撞时承受冲击力,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具有用于连接到所述车身框架的车身框架连接部分;用于连接到所述保护装置的保护装置连接部分 ;以及连接板部分,用于连接所述车身框架连接部分和保护装置连接部分,所述连接板部分沿所述车辆的垂直和纵向方向延伸;以及其中所述连接板部分具有朝向车辆的前部或者后部开口的切口部分,以及所述保护装置连接部分的安置位置低于所 述切口部分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浦友子小岛章裕青山公彦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扶桑卡客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