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吸收零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77905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1 04: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承受冲击载荷的方向是与冲击吸收方向交叉的方向、也可更稳定地产生波纹状的压扁变形的且轻量的冲击吸收零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冲击吸收零件由对在芯层(5)的两侧面接合层叠由金属板形成的表层(3A、3B)而成的层叠金属板(1)进行成形而成的构件构成。通过对构成冲击吸收零件的层叠金属板(1)的中心层的变形率进行控制,无论冲击载荷的承受方向如何,都以较小的波长变形,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冲击吸收零件能够更稳定地进行波纹状的压扁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冲击吸收零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等输送机车所使用的冲击吸收零件。
技术介绍
输送机车的安全基准年年提高,重要的是,在碰撞时即使损伤输送机车的功能,也要保护驾驶室的乘员。因此,出于吸收碰撞时的能量而对向驾驶室内传递的冲击进行缓和的目的,驾驶室周围的框架应用高强度钢板,谋求了碰撞安全性的提高。而且,近年来,不仅考虑碰撞安全性,还考虑碰撞后的修复性,增多了通过冲撞盒那样的能够更换的冲击吸收零件吸收冲击的车种。该冲击吸收零件以冲击吸收零件的冲击吸收方向成为汽车的长度方向的方式安装在驾驶室的前面以及后面,在碰撞时沿着冲击吸收方向呈波纹状压扁变形,从而吸收冲击能量。另外,所述冲击吸收零件的形状由于车种的不同而略微不同,但受到设置空间的制约。在此,波纹状的压扁变形是指,如图1的(a)~(e)所示,通过反复进行以一定压曲波长H形成的压曲折皱bw被折叠那样的变形,从而呈波纹状压扁变形。除了该变形以外,存在产生整个零件弯折的不稳定的变形的情况,但在这样的变形中,无法充分地吸收冲击能量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汽车的碰撞未必与冲击吸收零件的冲击吸收方向平行,因此,在从与冲击吸收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与冲击吸收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冲击吸收零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冲击吸收零件,其在零件的冲击吸收方向的一个端部承受冲击载荷时吸收冲击能量,其特征在于,该冲击吸收零件是对在芯层的两面接合层叠由金属板形成的表层而成的层叠金属板进行成形加工而构成的,所述层叠金属板的除了表层之外的中心层的变形率为7.0%~75.0%,该变形率是通过实验测定出的弯曲刚度相对于能够根据所述层叠金属板的结构算出的计算刚度的减小率。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11.27 JP 2013-2450921.一种冲击吸收零件,其在零件的冲击吸收方向的一个端部承受冲击载荷时吸收冲击能量,其特征在于,该冲击吸收零件是对在芯层的两面接合层叠由金属板形成的表层而成的层叠金属板进行成形加工而构成的,所述层叠金属板的除了表层之外的中心层的变形率由下述式子(101)定义,层叠金属板的中心层的变形率=100×(Dcal-Dexp)/Dcal…(101)Dcal=Eb(H3-h3)/12…(102)在此,Dcal是根据所述式子(102)算出的所述层叠金属板的计算刚度,Dexp是所述层叠金属板的弯曲刚度的实测值,E是所述表层的杨氏模量,b是所述层叠金属板的样品宽度,H是所述层叠金属板的厚度,h是所述芯层的厚度,所述中心层的变形率为7.0%~75.0%,该冲击吸收零件的与冲击吸收方向垂直的任意的截面的形状具有最小曲率半径为7.0mm以上的曲线部,该截面的周长中的所述曲线部为30.0%以上,而且,所述截面的形状为闭合构造、或者所述截面的形状具有小于截面周长的15.0%的开口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由杨氏模量比所述芯层的杨氏模量大的金属板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贺敦雄田所健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