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吸收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48793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8 13:53
提供一种冲击吸收部件,该冲击吸收部件能够与冲击负载的负荷方向无关地进行稳定的蛇纹状的挤压变形,并且屈曲波长小,屈曲负载大。所述冲击吸收部件构成为,部件截面的最长周长的50%以上是将层叠金属板(9)(冲击吸收部件)加工成具有至少两条棱线(3)的形状而成的部件,该层叠金属板(9)在芯层(10)的两面层叠有由与芯层(10)相比杨氏模量以及密度更大的金属板构成的表层(5A、5B),表层(5A、5B)的板厚(tf)与芯层的板厚(tc)的板厚比(tc/tf)在10.0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冲击吸收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汽车等的输送设备中使用的冲击吸收部件。
技术介绍
输送设备的安全基准逐年提高,最重要的是在碰撞时,即便损伤输送设备的功能,也要保护客舱的乘坐人员。因此,基于吸收碰撞时的能量,缓和传递至客舱内的冲击的目的,推行在客舱周围的框架中应用高强度钢板,实现碰撞安全性的提高。此外,近年来,不仅考虑碰撞安全性、还考虑碰撞后的维修性而利用吸能盒这样可更换的冲击吸收部件吸收冲击的车型增多。该冲击吸收部件以冲击吸收部件的冲击吸收方向成为汽车的长度方向的方式装配在客舱的前面以及后面,在碰撞时,冲击吸收部件在冲击吸收方向上挤压变形,从而吸收冲击能量。因此,该冲击吸收部件要求以下特性。[1]具有较高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2]由于汽车的碰撞不一定与冲击吸收部件的冲击吸收方向平行,因此,在从与冲击吸收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与冲击吸收方向的交叉角度为10度的倾斜方向)加载冲击负载的情况下,也能够吸收碰撞能量。[3]轻量,以确保油耗效率。对于冲击吸收部件的形状,如汽车技术会论文集no.7(1974),p.60)所记载,一般采用通过设置于帽形截面形状的部件上的凸缘焊接背板而成的闭口截面的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冲击吸收部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冲击吸收部件,在部件的冲击吸收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受到冲击负载时,吸收冲击能量,其中,所述冲击吸收部件构成为,部件截面的最长周长的50%以上是将层叠金属板成形加工成具有至少两条棱线的形状而成的部件,该层叠金属板在芯层的两面接合层叠由与所述芯层相比杨氏模量以及密度更大的金属板构成的表层,且截面相同,所述表层的板厚(tf)与所述芯层的板厚(tc)的板厚比(tc/tf)在10.0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3.04 JP 2013-0422081.一种冲击吸收部件,在部件的冲击吸收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受到冲击负载时,通过轴向挤压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其中,所述冲击吸收部件构成为,部件截面的最长周长的50%以上是将层叠金属板成形加工成具有至少两条棱线的形状而成的部件,该层叠金属板在芯层的两面接合层叠由与所述芯层相比杨氏模量以及密度更大的金属板构成的表层,且截面相同,所述表层的板厚(tf)与所述芯层的板厚(tc)的板厚比(tc/tf)在10.0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部件,其中,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部件截面的形状是全开口截面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部件,其中,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部件截面的形状是局部开口截面形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部件,其中,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部件截面的形状是全闭口截面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吸收部件,其中,所述层叠金属板的所述表层的杨氏模量(Ef)与所述芯层的杨氏模量(Ec)的杨氏模量比(Ec/Ef)是1/10~1/10000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吸收部件,其中,所述杨氏模量比(Ec/Ef)是1/10~1/1000。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吸收部件,其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贺敦雄大石浩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