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吸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99793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30 0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将内管的行程长度设定为尽可能大的值而提供充分的悬垂能力同时减轻内管的前端和外管的顶盖之间的可能冲击的冲击吸收器。冲击吸收器包括内管(1)、内管(1)被共轴地插入其中的外管(3),和设置在外管(3)的内周侧的底部中的弹性部件(8)。弹性部件(8)被以如下方式安装:使得通过所述安装装置向所述弹性部件施加朝向所述外管的所述底部的收缩预载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将内管的行程长度设定为尽可能大的值而提供充分的悬垂能力同时减轻内管的前端和外管的顶盖之间的可能冲击的冲击吸收器。冲击吸收器包括内管(1)、内管(1)被共轴地插入其中的外管(3),和设置在外管(3)的内周侧的底部中的弹性部件(8)。弹性部件(8)被以如下方式安装:使得通过所述安装装置向所述弹性部件施加朝向所述外管的所述底部的收缩预载荷。【专利说明】冲击吸收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冲击吸收器,并且特别地涉及一种使得能够减轻在内管的前端与外管的底部之间的可能冲击的冲击吸收器。
技术介绍
通常,在作为用于两轮车辆的冲击吸收器而安设的前叉中,通过由设置在内管和外管之间的弹簧的弹性作用力所引起的内管和外管的滑动来吸收在轴和车体之间的振动。当振动得以吸收从而最小化前叉的长度时,用作滑动部件的内管的前端可能朝着外管的底部碰撞,从而使得内管和外管这两者受到损坏。为了防止碰撞,如在日本专利公报N0.3847384中所公开地,已经传统上在顶盖侧上设置了弹性部件以减轻给予顶盖侧的冲击。进而,根据日本技术申请公报N0.H3-110231,弹性部件诸如橡胶塞堵被设置在用作叉栓的盖部侧上以保护该盖部。然而,在弹性部件的有效轴向长度方面,如上所述的这种配置减小了滑动部件在朝向顶盖的方向上的行程长度。这不利地降低了振动吸收能力。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N0.3847384专利文献2:日本技术申请公报N0.H3-110231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将内管的行程长度设定为尽可能大的值而提供充分的振动吸收能力同时减轻内管的前端与外管的顶盖之间的可能冲击的冲击吸收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冲击吸收器的配置包括:内管;外管,所述内管被同轴地插入到该外管中;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外管的内周侧的底部中;和安装装置,其中,所述弹性部件被以如下方式安装:使得通过所述安装装置向所述弹性部件施加朝向所述外管的所述底部的收缩预载荷。因此,与传统技术相比较,本配置使得能够增加内管朝向外管的底部的行程长度,从而允许冲击吸收器自身的振动吸收能力得以改进。进而,在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冲击吸收器的另一个配置中,冲击吸收器进一步包括:杆,该杆从所述外管的所述底部悬垂并且同轴地插过所述内管,并且所述安装装置由压力接收器和制约装置形成;所述压力接收器邻靠所述弹性部件,所述制约装置牢固地装接到所述杆以制约所述压力接收器朝向所述内管的底部的移动。杆穿过压力接收器。因此,不仅发挥了上述效果,而且因为即使当内管的前端朝着压力接收器碰撞时,压力接收器也能够沿着杆移动,所以弹性部件还能够减轻可能冲击。此外,在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冲击吸收器的另一个配置中,安装装置由压力接收器和制约装置形成;所述压力接收器邻靠所述弹性部件,所述制约装置牢固地装接到所述杆以制约所述压力接收器朝向所述内管的底部的移动。因此,不仅发挥了上述效果,而且还即使当内管的前端朝着压力接收器碰撞时,压力接收器也能够沿着外管移动。因此,弹性部件能够减轻可能冲击。另外地,在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冲击吸收器的另一个配置中,制约装置的装接位置能够沿着外管的轴线改变。因此,不仅发挥了上述效果,而且还当收缩预载荷被施加到弹性部件从而朝向外管的底部作用时,预载荷的量能够得到调节。【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叉的截面视图;图2是前叉的重要部分的放大截面视图;图3是关于行程变化示出传统前叉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叉的载荷特性的图示;图4是示出弹性部件的操作的图示;图5是示出支撑压力接收器的保持环的另一个固定形式的图示;并且图6是示出带有压力接收器的保持环的另一个固定形式的图示。附图标记的解释I 内管2 弹簧3 外管4 顶盖5活塞杆7压力接收器8弹性部件11 卡止环【具体实施方式】将在下面通过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然而,在下面描述的实施例并非旨在限制权利要求中所阐述的专利技术。而且,并非在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特征的全部组合对于本专利技术的方案而言都是必须的。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包括选择性地采用的配置。图1和图2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冲击吸收器的实施例的、两轮车辆的前叉的截面视图。如在图1和图2中所示,前叉S包括:内管I,其具有预定长度并且包括长孔Im ;弹簧2,其下端侧坐置在内管I的底部Ia侧上,且该弹簧2竖立地安设在内管I中;外管3,其在内管I的上侧上轴向地插入在内管I之上;顶盖4,其作为外管3的底部设置在外管3的上端处;活塞杆5,其从顶盖4悬垂并且同轴地插过内管I ;活塞部件6,其装接到活塞杆5的下端并且坐置在弹簧2的上端处;和弹性部件8,其从顶盖4的下表面侧朝向内管I凸出并且包括由压力接收器7支撑的下表面。内管I在其下端处被底盖If阻挡。底盖If的上表面充当内管I的内周侧的底部la。具有支撑轴的轴通孔Ib的轴保持器Ic被装接到内管I的下端的外周。在以下描述的活塞杆5的外周上滑动的杆引导件10被固定到内管I的内周表面。与内管I的运动相配合地,杆引导件10沿着轴向方向在活塞杆5的外周上滑动。油E存储在内管I中,使得液位位于例如杆引导件10上方。外管3被如此设定:使得内管I的上端同轴地插过外管3并且外管3的内径稍微地大于内管I的外径。包括滑动轴承的轴承被插置在外管3和内管I之间,以使得外管3和内管I能够滑动。具体地,该轴承包括装配在内管I的上部的外周之上的外轴承3c以及固定到外管3的下部的内周的下轴承3d。这使得内管I和外管3能够平滑地相对于彼此滑动。下轴承3d通过压配合而固定到在外管3的下端处的直径扩大部分3b的内周表面。与内管I滑动接触的油封3a经由垫圈3f设置在下轴承3d下方。油封3a被装配于在直径扩大部分3b的内周表面中形成的凹槽中的卡止环3g而牢固地卡止。在卡止环3g下方,覆盖内管I和外管3之间的区域的防尘封3e被固定到外管3的外管的开口端。顶盖4拧入在外管3的上端处的开口中。O形环4a被插置在顶盖4与外管3的上部的内周表面之间,以在外管3的上端侧处封阻该外管3。因此,存储在前叉中的油E上方的空间被封阻,以在冲击吸收器中形成空气弹簧腔室。螺栓4b经由顶盖4的中央的薄壁部分而被拧入到在活塞杆5的上端处的螺纹孔中。因此,活塞杆5被牢固地固定到顶盖4。活塞杆5从活塞杆安装表面4p悬垂并且同轴地插过内管I。活塞杆5包括活塞部件6,该活塞部件6置放在该活塞杆5的下端处并且弹簧2的上端坐置在该活塞部件6上。活塞部件6包括:油流动通道(在图中没有示出),经过该油流动通道,油E在活塞杆5的轴向方向上流动;和活塞环,该活塞环置放在活塞部件6的外周上。在内管I的外周与内管I的内周表面滑动接触时,油E流经油流动通道以产生阻尼力。此外,活塞部件6与外管3 —起地相对于内管I移动,以延长或者收缩弹簧2。回弹弹簧6b是被设置成当前叉S延伸到最大时防止活塞部件6直接地朝着杆引导件碰撞的缓冲部件。回弹弹簧6b的下端坐置在其上的底座由附图标记6a表示。弹性部件8从顶盖4的下表面侧朝向内管I凸出并且在其下表面处由包括垫圈的环形压力接收器7支承。弹性部件8以装配方式被装接到在与活塞杆5的上端的外周表面滑动接触的顶盖4的下部的内周上的环状台阶部分4m。弹性部件8向下凸出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冲击吸收器,包括:内管;外管,所述内管被同轴地插入到该外管中;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外管的内周侧的底部中;和安装装置,其中,所述弹性部件被以如下方式安装:使得通过所述安装装置向所述弹性部件施加朝向所述外管的所述底部的收缩预载荷。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松缓彦铃木恒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昭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