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65706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0 2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能够提高雪路上的横向抓地性能而不使其它性能变差。在胎壁面(3SB)上且在从胎面接地端(Te)向径向内侧隔开间隔的位置设置突起部列(20R),该突起部列(20R)是将周向延伸的多个突起部(20)沿周向间隔设置而成的。所述突起部(20)具有从所述胎壁面(3SB)立起的径向内侧的内侧壁面(21i)、径向外侧的外侧壁面(21o)、以及将所述内侧壁面(21i)与外侧壁面(21o)之间连接的突起上表面(22),而且突起部(20)的距离胎面接地端(Te)的径向距离的最小值Kmin为5mm~15mm的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提高雪上性能,特别是提高横向的抓地性能,并且不会使其它性能变差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提高轮胎的雪上性能的方法,而采用在胎面花纹中设置有多个带有刀槽花纹的花纹块的块状花纹,并且增大沟面积占胎面接地面的比例亦即沟面积比。然而,在这样的方法中,由于随着所述沟面积比的增加会使花纹刚性减小,因此产生了导致在干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降低这样的问题。并且,由于沟面积比的增大,而使胎 面沟接地时的间隔声或泵浦声、或者在胎面沟内产生的气柱共鸣声等增大,因此降低噪声性能。因此,下述专利文献I中提出有如下轮胎既不会导致所述操纵稳定性能或噪声性能等其它性能变差,又能提高雪上性能。如图7所示,该轮胎在胎壁(butress)面a形成有条状的隆起部C,该隆起部c从该胎壁面a突出,且从胎面接地端朝径向内侧延伸。所述隆起部c因轮胎在雪路行驶时下陷而能够与雪路接触,此时,在所述隆起部c、c之间的沟状部分d夹入雪、或者利用隆起部c的周向侧缘CS抓雪,由此提高牵引性能。然而,在所述隆起部c的情况下,虽然提高牵引性能,但却不具有提高在雪路上的横向抓地性能的效果。因此存在导致轮胎的横滑等,从而无法充分提高雪上性能这样的问题。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2-18250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在胎壁面形成突起部列,该突起部列是将沿周向延伸的多个突起部在周向上间隔设置而成,并且在所述突起部设置从胎壁面立起的径向内侧的内侧壁面、和径向外侧的外侧壁面、以及将内侧壁面与外侧壁面之间连接的突起上表面,以此为基本能够提高在雪路上的横向抓地性能从而抑制轮胎的横滑,并且能够提高雪上性能但却不使其它性能变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技术方案I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与胎面部的胎面接地端连接并形成胎侧部表面的径向外侧区域的胎壁面上、且在从胎面接地端起向径向内侧隔开间隔的位置设置突起部列,该突起部列是将从所述胎壁面突出且沿周向延伸的多个突起部在周向上间隔设置而成的,并且所述突起部具有从所述胎壁面立起的径向内侧的内侧壁面、径向外侧的外侧壁面、以及将所述内侧壁面与所述外侧壁面之间连接的突起上表面,并且将突起部距离所述胎面接地端的径向距离的最小值Kmin设为5mm 15mm的范围。并且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内侧壁面且在其周向中央侧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凹下的凹部。并且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胎壁面以圆弧状与胎面接地面平滑地连接。并且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内侧壁面距离所述胎壁面的突出高度Hi大于所述外侧壁面距离胎壁面的突出高度Ho。另外,所述胎面接地端意味着在对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状态下的轮胎加载有正规载荷时,接地的胎面接地面的轮胎轴向外端缘。并且,所述“正规轮辋”意味着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按照每个轮胎所规定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表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表示“DesignRim”,或者若为ETRTO则表示“Measuring Rim”。所述“正规内压”意味着所述规格按照每个轮胎所规定的气压,若为JATMA则表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表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 中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 ETRTO 则表示“INFLATION PRESSURE”,但是在轿车用轮胎的情况下设为180kPa。所述“正规载荷”是指所述规格按照每个轮胎所规定的载荷,若为JATMA则指最大负载能力,若为TRA则指表“TIRE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指“LOAD CAPACITY”。并且在本说明书中,若无特殊声明,则将轮胎的各部的尺寸等设为在所述正规内压状态下确定的值。如上所述,突出设置于胎壁面的突起部,形成在从胎面接地端向径向内侧隔开5_以上的位置。因此当在干路面上行驶时,进而即使在柏油路面上形成有车辙的情况下,所述突起部也不会与路面接触,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对操纵稳定性能等其它性能的不良影响。并且,由于突起部距离胎面接地端的径向距离为15mm以下,因此能够因轮胎在雪路上行驶时下陷而与雪路接触。进而当产生横滑时,所述突起部的从所述胎壁面立起的径向内侧的内侧壁面因与雪路上的雪卡挂而受到阻力。由此产生横向抓地力,从而能够抑制轮胎的横滑。并且,在冬季,有时将轮胎链应急安装于夏季用轮胎而在雪上行驶。然而,由于轮胎链形成为梯状,因此在安装时,链在胎面上沿轮胎轴向延伸。因此虽然能够获得牵引力,但是却无法获得横向抓地力,从而无法充分确保雪上性能。然而,本专利技术的轮胎由于能够提高横向抓地性能,因此能够弥补轮胎链的横向抓地力不足,在此前提下还能够形成为夏季用轮胎。附图说明图I是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右半部分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其胎面花纹的展开图。图3是放大示出突起部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突起部的作用效果的剖视图。图5 (A) (H)是示出突起部的其它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 (A)是在圆形胎肩的轮胎上形成有突起部的情况下的局部剖视图,(B)是示出其作用效果的剖视图。图7是示出现有轮胎的突起部的立体图。附图标号说明2…胎面部;3…胎侧部;3S…表面;3SB…胎壁面;20···突起部;20R…突起部列;21i…内侧壁面;21o…外侧壁面;22…突起上表面;24…凹部;Te···胎面接地端。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图I中,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具备胎体6,该胎体6从胎面部2经由胎侧部3而到达胎圈部4的胎圈芯5 ;以及带束层7,该带束层7配置在所述胎体6的径向外侧且在胎面部2的内部。在本例中,例示出所述充气轮胎I是轿车用的无防滑钉轮胎的情况。所述胎体6由一块以上的胎体帘布形成,在本例中由一块胎体帘布6A形成,胎体 帘布是将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例如以75° 90°的角度排列而成的。该胎体帘布6A在跨越所述胎圈芯5、5之间的环状的帘布主体部6a的两端具有帘布折返部6b,该帘布折返部6b绕所述胎圈芯5从轮胎轴向内侧向外侧折返。并且,所述带束层7由两块以上的带束层帘布形成,在本例中是由两块带束层帘布7A、7B形成,带束层帘布是将例如钢丝帘线等带束层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例如以10° 40°的角度排列而成。该带束层7因各带束层帘线在帘布之间互相交叉而提高了带束层刚性,从而因使胎面部2的大致整个宽度具有卡箍效应,从而进行加强。接下来,在所述胎面部2设置有胎面沟,该胎面沟包括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条纵主沟8、和在与该纵主沟8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多条横沟9,由此在胎面部2形成有将多个花纹块B间隔设置而成的块状花纹。如图2所示,本例的纵主沟8包括配置于轮胎赤道C两侧的一对内纵主沟8i ;以及配置于该内纵主沟8i的两外侧的外纵主沟8o,所述内纵主沟8i、8i之间因内横沟9i而形成为将内花纹块Bi沿周向排列的内花纹块列。并且内外纵主沟8i、8o之间因中间横沟9m而形成为将中间花纹块Bm沿周向排列的中间花纹块列,另外,外纵主沟8o的更外侧因外横沟9ο而形成为将外花纹块Bo沿周向排列的外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与胎面部的胎面接地端连接并形成胎侧部表面的径向外侧区域的胎壁面上、且在从胎面接地端起向径向内侧隔开间隔的位置设置突起部列,该突起部列是将从所述胎壁面突出且沿周向延伸的多个突起部在周向上间隔设置而成的,并且所述突起部具有:从所述胎壁面立起的径向内侧的内侧壁面、径向外侧的外侧壁面、以及将所述内侧壁面与所述外侧壁面之间连接的突起上表面,并且将突起部距离所述胎面接地端的径向距离的最小值Kmin设为5mm~15mm的范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村圣二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