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09129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1 23:04
离合器装置(1),其包括输入旋转体(10)、第1压板(39)、第2压板(49)、第1离合器盘组件(5)、第2离合器盘组件(6)、第1膜片弹簧(71)、第2膜片弹簧(72)、第1调整螺栓(153)、第1调整弹簧(154)、第1滑套(152)。第1调整螺栓(153),一旦相对第1压板(39)进行旋转,则相对第1压板(39)朝轴向移动。第1调整弹簧(154)向第1调整螺栓(153)赋予旋转力。第1滑套(152)配置成能够限制第1压板(39)向第1离合器盘组件(5)侧的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从发动机向变速箱传递动力所需的离合器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自动进行车辆变速的手段,已知有自动变速器(AT)。近几年AT的主流为,例如组合扭矩转换器、多个行星齿轮及离合器所构成。通过扭矩转换器的无极变速作用及多个离合器的自动切换,AT不需要进行在手动变速器(MT)中所需的行进、停止及变速时由驾驶员进行的离合器操作。但是,由于扭矩转换器是通过流体传递动力,与直接机械连接输入侧与输出侧,并 传递扭矩的MT相比,AT的动力传递效率低。因此,AT具有减轻驾驶员作业的优点的同时,具有增加车辆油耗的缺点。于是,在确保MT那样的传递效率的同时不需要离合器操作作为目的,提出了以MT结构为基础的自动变速器(AMT)。这种自动变速器中,自动进行MT的离合器操作及变速箱的变速操作。通过这种自动变速器,能够确保与原有MT相同的传递效率,且不需要离合器操作。但是,进行变速操作时,由于与MT相同地解除离合器的连接,暂时切断扭矩传递。在扭矩传递被切断期间,车辆无法加速只能靠惯性行走。这种扭矩的切断,会影响车辆的加速性能的同时,容易会给驾驶员带来不愉快的感觉。因此,为了解决这种扭矩切断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双离合器装置的自动变速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特开2002-17426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作为这种离合器装置,考虑到离合器盘的磨损,提出了湿式装置。但是,湿式的场合,由于需要实现密封结构,结构变得复杂。 因此,提出了干式离合器装置。但是,虽然与湿式时相比干式时能够简化结构,但有可能出现因离合器盘的磨损引起的离合器装置性能的变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磨损引起的性能变动的离合器装置。涉及本专利技术的离合器装置,为从发动机向变速箱的第I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传递动力所需的装置,其包括输入旋转体、第I压板、第2压板、第I离合器盘组件、第2离合器盘组件、第I驱动部件、第2驱动部件、第I调整部件、第I弹性部件、第I检测部件。从发动机的动力被传递至输入旋转体。第I压板被设置成能够与输入旋转体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第2压板被设置成能够与输入旋转体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第I离合器盘组件配置在输入旋转体与第I压板之间,且被设置成能够与第I输入轴相连接。第2离合器盘组件配置在输入旋转体与第2压板之间,且被设置成能够与第2输入轴相连接。第I驱动部件被设置成能够朝轴向按压第I压板。第2驱动部件被设置成能够朝轴向按压第2压板。第I调整部件配置成向第I压板传递第I驱动部件的按压力,且当第I调整部件相对第I压板进行旋转,则第I调整部件相对第I压板朝轴向移动。第I弹性部件向第I调整部件赋予旋转 力。第I检测部件相对第I压板能够轴向移动地被第I压板支撑,且配置成能够限制第I压板向第I离合器盘组件侧的移动。如果为该离合器装置,能够抑制因磨损引起的性能变动。附图说明图I为离合器装置的剖面图;图2为离合器装置的剖面图(图I的上半部分);图3为离合器装置的剖面图(图I的下半部分);图4为第I磨损追踪机构周围的局部剖面图;图5为第I磨损追踪机构周围的剖面放大图;图6为第2磨损追踪机构周围的局部剖面图;图7为第2磨损追踪机构周围的剖面放大图;图8为第I磨损追踪机构的动作说明图(第I离合器连接时);图9为第I磨损追踪机构的动作说明图(解除第I离合器连接时);图10为第2磨损追踪机构的动作说明图(第2离合器连接时);图11为第2磨损追踪机构的动作说明图(解除第2离合器连接时)。具体实施例方式<离合器装置的整体结构>如图I 图3所示,离合器装置I为从发动机向变速箱的第I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传递动力所需的装置,其包括输入旋转体10、第I压板39、第2压板49、第I离合器盘组件5、第2离合器盘组件6、驱动机构7、多个第I磨损追踪机构100、多个第2磨损追踪机构200。由输入旋转体10、第I压板39、第I离合器盘组件5及驱动机构7的第I驱动机构7A构成第I离合器Cl。由输入旋转体10、第2压板49、第2离合器盘组件6及驱动机构7的第2驱动机构7B构成第2离合器C2。第I离合器Cl及第2离合器C2为所谓的正常开放型离合器。第I档、第3档及第5档时,第I离合器Cl传递动力,第2档及第4档时,第2离合器C2传递动力。<输入旋转体10>如图I 图3所示,输入旋转体10是从发动机传递动力的部件,经由柔性板93与曲轴99相连。柔性板93的内周部,通过螺栓99a被固定在曲轴99上,柔性板93的外周部,通过螺栓(图中未示出)被固定在输入旋转体10上。轴承98被固定在曲轴99的端部,第I输入轴91的前端被轴承98能够旋转地支撑着。输入旋转体10,主要具有第I飞轮3、第2飞轮4、中间板38。(I)第 I 飞轮 3如图I 图3所示,第I飞轮3具有环状的第I圆板部33、多个第I固定部31、多个第I通气孔31e。第I固定部31为圆弧状部分,从第I圆板部33的外周部向第2飞轮4侧突出。第I固定部31,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2)第 2 飞轮 4如图I 图3所示,第2飞轮4具有第2圆板部43、多个第2固定部41、多个突出部42、多个第I通孔41c、多个第2通孔41d。第2圆板部43与第I圆板部33,在轴向上间隔空间配置。第2固定部41为圆弧状部分,且从第2圆板部43的外周部向第I飞轮3侧突出。第2固定部41,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突出部42,在第2固定部41的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且从第2圆 板部43的外周部向变速箱侧(第I飞轮3的相反侧)突出。而且,第2圆板部43上形成有向变速箱侧突出的支撑突出部43a。支撑突出部43a与第2膜片弹簧72相抵接。如图4所示,中间部件78插入第I通孔41c中。如图6所示,第2滑套252插入第2通孔41d的中。(3)中间板 38如图I 图3所示,中间板38,被夹持在第I飞轮3与第2飞轮4之间,被设置成与第I飞轮3及第2飞轮4能够一体旋转。第I带板(图中未示出)及第2带板(图中未示出)被固定在中间板38上。第I带板,在轴向上能够一体旋转且弹性连接第I压板39与中间板38。第2带板,在轴向上能够一体旋转且弹性连接第2压板49与中间板38。第I压板39被第I带板保持在图I 图3所表示的位置。第2压板49被第2带板保持在图I 图3所表示的位置。〈旋转支撑机构11>旋转支撑机构11被设置在第I输入轴91与输入旋转体10之间,及第2输入轴92与输入旋转体10之间,并相对第I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能够旋转地支撑输入旋转体10。具体而言,如图I 图3所示,旋转支撑机构11具有第I轴承34、第2轴承44、支撑部件35。第I轴承34配置在第I圆板部33与第I输入轴91之间,且相对第I输入轴91能够旋转地支撑第I圆板部33。第I轴承34配置在支撑部件35与第I圆板部33之间,且由卡环34a限制其相对第I圆板部33的轴向移动。第2轴承44配置在第2圆板部43与第2输入轴92之间,且相对第2输入轴92能够旋转地支撑第2圆板部43。通过第2输入轴92限制第2轴承44向变速箱侧的移动。支撑部件35安装在第I输入轴91上,并支撑第I飞轮3及第I离合器盘组件5。支撑部件35具有第I圆筒部35b、形成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4.07 JP 2010-0887431.一种离合器装置,用于将从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变速箱的第I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其包括 输入旋转体,能够接受从所述发动机传递的动力; 第I压板,设置成与所述输入旋转体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 第2压板,设置成与所述输入旋转体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 第I离合器盘组件,配置在所述输入旋转体与所述第I压板之间,且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第I输入轴相连; 第2离合器盘组件,配置在所述输入旋转体与所述第2压板之间,且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第2输入轴相连; 第I驱动部件,被设置成能够轴向按压所述第I压板; 第2驱动部件,被设置成能够轴向按压所述第2压板; 第I调整部件,配置成向所述第I压板传递所述第I驱动部件的按压力,且当所述第I调整部件相对所述第I压板进行旋转,则所述第I调整部件相对所述第I压板轴向移动;第I弹性部件,向所述第I调整部件赋予旋转力; 第I检测部件,根据所述第I离合器盘组件的磨损,相对所述第I压板能够轴向移动地被所述第I压板支撑,且配置成能够限制所述第I压板向所述第2离合器盘组件侧的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检测部件在轴向上与所述第I调整部件相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调整部件在外周部上形成有第I螺钉部; 所述第I压板具有与所述调整部件的所述第I螺钉部螺纹连接的第I螺丝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压板具有所述第I检测部件紧密嵌入的第I支撑孔, 所述第I支撑孔与所述第I螺丝孔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I 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弹性部件具有产生旋转力的第I主体部、第I端、第2端;其中, 所述第I弹性部件的所述第I端被挂在所述第I调整部件上; 所述第I弹性部件的所述第2端被挂在所述第I检测部件及所述第I压板中的至少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I 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调整部件具有大致成筒状的第I调整部件主体、从所述第I调整部件主体朝半径方向突出的第I抵接部; 所述第I检测部件具有大致成筒状的第I检测部件主体、从所述第I检测部件主体朝半径方向突出,且配置成在轴向上能够与所述第I抵接部相抵接的第I限制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抵接部从所述第I调整部件主体朝半径方向内侧突出; 所述第I限制部从所述第I检测部件主体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8.根据权利要求I 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检测部件的一部分被插入到所述第I调整部件内。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抵接部为大致成环状的部件; 所述第I检测部件主体的一部分被插入到所述第I抵接部内; 所述第I限制部配置在所述第I调整部件主体的内侧,且配置在所述第I抵接部的所述第I离合器盘组件的相反侧。10.根据权利要求I 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I止动部,被固定在所述输入旋转体上,限制所述第I压板相对所述输入旋转体轴向移动; 所述第I止动部配置成与所述第I检测部件大致同心圆状。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止动部被插入到所述第I检测部件中。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止动部配置成在轴向上能够与所述第I检测部件相抵接。13.根据权利要求I 12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植之原範久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