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梁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25855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9 07:3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前纵梁构造,在车辆的下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用于形成车辆的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梁部(2),和设于下梁部的前方部、朝向前上方延伸的反冲部(3),侧视反冲部时的前侧轮廓(32)以比侧视反冲部时的后侧轮廓(35)接近铅直的角度倾斜。由此,能够在因车辆冲撞等产生的力矩较小的反冲构件的上方使截面小,在产生的力矩较大的下方使截面大。因此,能够对产生的力矩越大的部分越强化对力矩的耐受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形成车辆的骨架的前纵梁(front side member)构造。
技术介绍
以往,研究了在地板下确保充分的焊接强度并确保车架强度的车身框架构造。作为这样的车身框架构造,例如有专利文献I公开的车身框架构造。该车身框架构造的侧架以被分割为前侧架和地板架的状态构成。前侧架设于地板架的前方,前侧架(front sideframe)的后端部与地板架(foor frame)的前端部以相重叠的状态接合。这样的侧架中,在车辆冲撞时由于自车辆前方输入的载荷而产生力矩时,自前侧架与地板架的接合部发生变形。因此,为了提高接合部的强度,在前侧架与地板架的接合部,在地板架的上面接合加强构件。 在该车身框架构造的侧架的接合部中,前侧架、地板架和加强构件形成骨架,在其上接合地板。若在这些所有构件相重叠的部分进行焊接,则需要实现多层构件的焊接。若进行多层构件的焊接,则难以确保充分的焊接强度。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焊接,该车身框架构造以使各构件沿前后方向错开的状态构成。结果,在地板之下的一部分设置仅I层地板架的截面。该截面容易成为低强度。因此,通过使加强构件的侧面部延伸设置到该截面,来确保接合部的强度。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6 - 2901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专利文献I公开的车身框架构造中,前侧架自与地板架接合的接合部朝向前方延伸。而且,前侧架,在向前方延伸的部分的前端部弯曲以使得比向前方延伸的部分靠前侧的部分朝向前方且向上方延伸。朝向前方且向上方延伸的部分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在车辆冲撞时自车辆前方输入载荷而在侧架产生力矩时,倾斜部欲以弯曲部为中心旋转。在专利文献I公开的车身框架构造中,对于弯曲部没有做出任何用于强化对力矩的耐受力的设计。因此,希望有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在车辆冲撞时产生的力矩的耐受力的车身框架构造。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对因车辆冲撞等产生的力矩的耐受力的前纵梁构造。解决上述问题的本专利技术的前纵梁构造,在车辆的下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用于形成车辆的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梁Under member)部,和设于下梁部的前方部、朝向前上方延伸的反冲(kick)部,侧视反冲部时的前侧轮廓以比侧视反冲部时的后侧轮廓接近铅直的角度倾斜。在本专利技术中,反冲部的前侧轮廓以比反冲部的后侧轮廓更接近铅直的角度倾斜。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前纵梁构造中,在因车辆冲撞等产生的力矩较小的反冲部的上方部,反冲部的截面小,在产生力矩较大的反冲部的下方部,反冲部的截面大。因此,对产生的力矩越大的部分越强化对力矩的耐受力。因此,能够提高对因车辆冲撞等产生的力矩的耐受力。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前纵梁构造,在车辆的下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用于形成车辆的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梁构件,和结合于下梁构件的前方部、朝向前上方延伸的反冲构件,在下梁构件与反冲构件的结合部,下梁构件与反冲构件重叠。在本专利技术中,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梁构件与朝向前方且向上方延伸的反冲构件在结合部重叠,结合部为2张叠合的构造。因此,结合部处对力矩的耐受力被强化。因此,能够提高对因车辆冲撞等产生的力矩的耐受力。此外,可以是,侧视反冲构件时的前侧轮廓以比侧视反冲构件时的后侧轮廓接近铅直的角度倾斜。在该方案中,反冲构件的前侧轮廓以比反冲构件的后侧轮廓更接近铅直的角度倾斜。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前纵梁构造中,在因车辆冲撞等产生的力矩较小的反冲构件的上方部,反冲构件的截面小,在产生力矩较大的反冲构件的下方部,反冲构件的截面大。因此,对产生力矩越大的部分越强化对力矩的耐受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因车辆冲撞等产生 的力矩的耐受力。此外,可以是在反冲构件之后形成有背面板。在该方案中,在反冲构件的后方形成有背面板,成为该背面板能够承受力矩的构造。因此,对力矩的耐受力被强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因车辆冲撞等产生的力矩的耐受力。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对因车辆冲撞等产生的力矩的耐受力的前纵梁构造。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的前纵梁构造的要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I所示的前纵梁构造的要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I所示的前纵梁构造的车辆正面冲撞时的载荷输入状况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状况中,输入到前纵梁构造的力矩与前纵梁构造的抗弯力的关系的曲线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的前纵梁构造的要部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前纵梁构造的车辆正面冲撞时的载荷输入状况的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同一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图I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的前纵梁构造的要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I所示的前纵梁构造的要部的分解立体图。图I所示的前纵梁构造IA是设置成在车辆(未图示)的下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构造。该前纵梁构造IA是用于形成车辆的骨架的构造,起到在车辆正面冲撞时等吸收冲撞能的作用。如图I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前纵梁构造IA包括下梁构件2和反冲构件3。下梁构件2是构成前纵梁构造IA后部的构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该下梁构件2,其截面呈大致-字形,配置成截面为上方敞开。在下梁构件2的从前后方向上大致中央部到后侧、在侧方的上端部设有朝向外侧的凸缘。反冲构件3是构成前纵梁构造IA前部的构件,朝向前方且向上方(向前上方)延伸。反冲构件3与下梁构件2的前方部结合。该反冲构件3,其截面呈大致-字形,配置成截面为上方敞开。在反冲构件3的侧方的上端部设有朝向外侧的凸缘。反冲构件3具有一对侧面板31、31、前面板32和背面板33。一对侧面板31、31是构成反冲构件3的侧部的部分。侦_板31的上边35朝向前方且向上方延伸。侧面板31的前边朝向前方且向上方延伸。前面板32是构成反冲构件3前部的部分。该前面板32沿着侧面板31的前边设于一对侧面板31、31之间,将前边连结。在前面板32中的、在侧视反冲构件时成为前侧轮廓、且比下梁构件的上端部靠下侧的部分,设有作为与前后方向垂直的面的抵接面34。此夕卜,如图3所示,在侧视反冲部时成为前侧轮廓的前面板32以比侧视反冲部时成为后侧轮廓的侧面板的上边35接近铅直的角度倾斜。在抵接面34的前方设有悬架构件(未图示)。 背面板33是形成在反冲构件的后方的部分。该背面板33沿着一对侧面板31、31的后边而设于一对侧面板31、31之间,将一对侧固板31、31的后边连结。下梁构件2和反冲构件3的结合部4由下梁构件2的前方部和反冲构件3的后方部构成。在该结合部4,下梁构件2和反冲构件3重叠。例如通过点焊进行结合,在此,图I中的X标记表示点焊的打点。点焊的打点例如可设于下梁构件2的凸缘部与反冲构件3的凸缘部重叠的范围等。如此,本实施方式的前纵梁构造IA由下梁构件2和反冲构件3分割构成。因此,与由一构件构成的情况相比,容易成形,容易制造。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前纵梁构造的作用及效果。图3是表示图I所示的前纵梁构造的车辆在面冲撞时的载荷输入状况的侧视图。此外,图4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状况下,输入到前纵梁构造的力矩与前纵梁构造的抗弯力的关系的曲线图。图4的实线表示由于冲撞输入到前纵梁构造的各部位的力矩,虚线表示前纵梁构造的各部位的抗弯力。在此,说明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晃士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