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座椅滑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09479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滑动装置,包括第一下部导轨和第二下部导轨(3)、第一上部导轨和第二上部导轨(4)、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21)、第一偏置构件和第二偏置构件(22)、固定到第一上部导轨和第二上部导轨(4)上并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37)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31)、操作手柄(50)和释放杆(73),操作手柄(50)包括第一动力传递部和第二动力传递部(51b),第一动力传递部和第二动力传递部(51b)推压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21)以便克服所述偏置构件(22)的偏置力而解除上部导轨(4)相对于下部导轨(3)运动的限制,释放杆(73)以可旋转方式连接到第一上部导轨(4)上并随座椅(5)的座椅靠背(8)的向前折叠而旋转,以通过直接推压第一动力传递部(51b)而解除上部导轨(4)相对于下部导轨(3)运动的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用于车辆的座椅滑动装置
技术介绍
JPH11-321393A(以下称为参考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已知的座椅滑动装置。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座椅滑动装置包括沿用于车辆的座椅的宽度方向相互平行的一对滑轨和设置在一对滑轨上的一双止动器。每个滑轨包括上部导轨和下部导轨。每个止动器一般处于锁定状态,以便防止上部导轨相对于下部导轨运动。在基本具有U形的控制棒被向上牵拉以使控制棒的操作力传递至止动器的同时解除止动器的锁定状态。因此,座椅的位置相对于车辆的地板(即,车辆地板)可调整。控制棒经由其两个端部连接到相应的止动器。另外,根据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上述座椅滑动装置,设置在其中一个滑轨(即,第一滑轨)上的滑动器由随座椅靠背的向前折叠而被牵拉的外部缆索向后移动。因此,设置在第一滑轨上的止动器的锁定状态被解除。此外,随滑动器的向后移动而旋转的链环支撑在第一滑轨上。沿座椅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棒的一端一体地固定到链环上。连接棒的另一端一体地固定到由另一个滑轨(即,第二滑轨)可旋转地支撑的杆上。由于随滑动器的向后移动,连接棒经由旋转,所以杆解除设置在第二滑轨上的止动器的锁定状态。因此,设置在第一和第二滑轨上的两个止动器的锁定状态分别同时随座椅的靠背的向前折叠而解除, 从而实现座椅相对于车辆地板向最前位置的移动。根据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座椅滑动装置,连接棒和其周围结构可能是必要的,以便随椅背的向前折叠而同时移动两个止动器,这会导致部件数目的增加。因此,需要这样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滑动装置,其中可减少部件的数目,所述部件用于随靠背的向前折叠而解除锁定杆对一对上导轨与一对下导轨之间的相对移动的受限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滑动装置,包括第一下部导轨和第二下部导轨,第一下部导轨和第二下部导轨布置在沿座椅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并沿座椅的纵向延伸;第一上部导轨和第二上部导轨,第一上部导轨和第二上部导轨固定到座椅上并沿纵向分别以可运动方式连接到第一下部导轨和第二下部导轨;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 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分别与第一上部导轨和第二上部导轨以可旋转方式连接,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分别与第一下部导轨和第二下部导轨接合,以选择性地限制第一上部导轨和第二上部导轨相对于第一下部导轨和第二下部导轨的运动;第一偏置构件和第二偏置构件,第一偏置构件和第二偏置构件分别以第一上部导轨和第二上部导轨相对于第一下部导轨和第二下部导轨的运动受限的方式偏置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固定到第一上部导轨和第二上部导轨上并分别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操作手柄,操作手柄一体地包括操作部以及第一动力传递部和第二动力传递部,所述操作部沿宽度方向延伸,第一动力传递部和第二动力传递部从操作部的两端沿纵向延伸以由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支撑,第一动力传递部和第二动力传递部分别随第一动力传递部和第二动力传递部相对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旋转而推压所述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以便克服第一偏置构件和第二偏置构件的偏置力而解除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对第一上部导轨和第二上部导轨相对于第一下部导轨和第二下部导轨运动的限制;以及释放杆,该释放杆以可旋转方式连接到第一上部导轨上并随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向前折叠而旋转,以便通过直接推压第一动力传递部而解除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对第一上部导轨和第二上部导轨相对于第一下部导轨和第二下部导轨运动的限制。因此,在操作力施加到操作手柄的操作部上以由此关于相应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旋转第一动力传递部和第二动力传递部的情况下,第一动力传递部和第二动力传递部分别推压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因此,克服偏置构件的偏置力而解除对上部导轨相对于下部导轨的运动的限制状态。因此,允许了上部导轨相对于下部导轨的运动,即座椅的运动。另外,在释放杆随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向前折叠旋转的情况下,由释放杆直接推压的第一动力传递部关于第一支撑部旋转。另一方面,在第一动力传递部旋转的情况下,上述旋转经由操作手柄的操作部传递至第二动力传递部。然后,第二动力传递部关于第二支撑部旋转。第一动力传递部和第二动力传递部旋转以推压相应的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并由此克服偏置构件的偏置力而解除锁定杆对上部导轨相对于下部导轨运动的限制。随座椅靠背的向前折叠,允许上部导轨相对于下部导轨的运动,即允许座椅的运动。因此,设置在第一上部导轨上的释放杆直接推压第一动力传递部,这引起第二动力传递部的旋转,以便解除第二锁定杆对第二上部导轨与第二下部导轨之间运动的限制状态。因此,与连杆设置成使锁定杆一起操作的情况、两个上部导轨均配备有释放杆的情况以及类似情况相比,可减少用于座椅滑动装置的部件的数量。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包括沿纵向开口的第一支撑孔和第二支撑孔,其中,通过使第一动力传递部和第二动力传递部的边缘部随第一动力传递部和第二动力传递部相对于第一支撑孔和第二支撑孔的旋转而推压锁定杆的上表面,操作手柄解除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对第一上部导轨和第二上部导轨相对于第一下部导轨和第二下部导轨运动的限制,第一动力传递部和第二动力传递部分别被插入第一支撑孔和第二支撑孔中,并且其中,释放杆随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向前折叠而旋转,以便直接推压第一动力传递部的边缘部的上表面。因此,在操作力施加到操作手柄的操作部上以由此关于相应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旋转第一动力传递部和第二动力传递部的情况下,第一动力传递部和第二动力传递部分别推压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因此,克服偏置构件的偏置力而解除对上部导轨相对于下部导轨运动的限制状态。因此,允许了上部导轨相对于下部导轨的运动,即座椅的运动。另外,在释放杆随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向前折叠而旋转的情况下,由释放杆直接推压的第一动力传递部关于第一支撑部旋转。另一方面,在第一动力传递部旋转的情况下,上述旋转经由操作手柄的操作部传递至第二动力传递部。然后,第二动力传递部关于第二支撑部旋转。第一动力传递部和第二动力传递部旋转以推压相应的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并由此克服偏置构件的偏置力解除锁定杆对上部导轨相对于下部导轨运动的限制。随座椅靠背的向前折叠,允许上部导轨相对于下部导轨的运动,即允许座椅的运动。因此,设置在第一上部导轨上的释放杆直接推压第一动力传递部,这引起第二动力传递部的旋转,以便解除第二锁定杆对第二上部导轨与第二下部导轨之间运动的限制状态。因此,与连杆设置成使锁定杆一起操作的情况、两个上部导轨均配备有释放杆的情况以及类似情况相比,可减少用于座椅滑动装置的部件的数量。释放杆的旋转中心在第一动力传递部的上侧沿座椅的宽度方向延伸,旋转中心在释放杆推压第一动力传递部的位置与第一支撑部之间布置在沿座椅的纵向的中间位置。因此,在释放杆随座椅靠背的向前折叠而旋转的情况下,第一动力传递部由释放杆直接推压,以便被相对于第一支撑部下压。此时,当释放杆旋转同时推压动力传递部时, 释放杆下压动力传递部的位置朝向支撑部移动。因此,即使当释放杆进一步旋转直到解除对上部导轨与下部导轨之间相对运动的限制时,第一动力传递部由释放杆稳定地推压。释放杆的旋转中心在第一动力传递部的上侧沿座椅的宽度方向延伸,旋转中心相对于释放杆推压第一动力传递部的位置布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滑动装置,包括:第一下部导轨和第二下部导轨(3),所述第一下部导轨和第二下部导轨(3)布置在沿座椅(5)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并沿所述座椅(5)的纵向延伸;第一上部导轨和第二上部导轨(4),所述第一上部导轨和第二上部导轨(4)固定到所述座椅(5)上并沿所述纵向分别以可运动方式连接到所述第一下部导轨和第二下部导轨(3)上;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21),所述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21)分别以可旋转方式连接到所述第一上部导轨和第二上部导轨(4)上,所述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21)分别与所述第一下部导轨和第二下部导轨(3)接合,以选择性地限制所述第一上部导轨和第二上部导轨(4)相对于所述第一下部导轨和第二下部导轨(3)的运动;第一偏置构件和第二偏置构件(22),所述第一偏置构件和第二偏置构件(22)分别以所述第一上部导轨和第二上部导轨(4)相对于所述第一下部导轨和第二下部导轨(3)的运动受限的方式偏置所述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21);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31),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31)固定到所述第一上部导轨和第二上部导轨(4)上并分别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37);操作手柄(50),所述操作手柄(50)一体地包括操作部(51a)以及第一动力传递部和第二动力传递部(51b),所述操作部(51a)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动力传递部和第二动力传递部(51b)从所述操作部(51a)的两端沿所述纵向延伸以由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37)支撑,所述第一动力传递部和第二动力传递部(51b)分别随所述第一动力传递部和第二动力传递部(51b)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37)的旋转而推压所述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21),以便克服所述第一偏置构件和第二偏置构件(22)的偏置力解除所述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21)对所述第一上部导轨和第二上部导轨(4)相对于所述第一下部导轨和第二下部导轨(3)运动的所述限制;以及释放杆(73),所述释放杆(73)以可旋转方式连接到所述第一上部导轨(4)上并随所述座椅(5)的座椅靠背(8)的向前折叠而旋转,以便通过直接推压所述第一动力传递部(51b)解除所述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21)对所述第一上部导轨和第二上部导轨(4)相对于所述第一下部导轨和第二下部导轨(3)运动的所述限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二本松英雄水野量介森山玄太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