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33896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通过改善胎面形状来保持排水性并提高操纵稳定性和不均匀磨损性。转动方向被指定的充气轮胎(1),胎面部具备:由一对内侧连接沟(4)和主倾斜沟(3)形成的胎冠花纹块(6);由内侧连接沟、外侧连接沟(5)以及主倾斜沟形成的一对中间花纹块(7);由外侧连接沟、接地端(Te)以及主倾斜沟形成的一对胎肩花纹块(8)。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外端(6e)比与胎冠花纹块相邻的中间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内端(7i)位于轮胎轴向外侧0.1~10.0mm。另外,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BW)的位置(6B)形成在:与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的端部(6s)的距离为胎冠花纹块的轮胎周向长度(L1)的1/3以内的先着地侧区域(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改善胎面部的沟和花纹块形状等,来抑制排水性的降低,并且提高操纵稳定性和不均勻磨损性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已知有在胎面部形成有多个花纹块的块状花纹的充气轮胎。在这种充气轮胎中, 通过提高花纹块的刚性来实现提高操纵稳定性能和抗磨损性。为了提高花纹块的刚性,已知有以下方法例如增大陆地比、将花纹块的壁面作成平缓的斜面、以及减小胎面部的沟深度等方法。然而,上述各方法均存在随着沟容积的减少,排水性能特别是水膜效应性能降低的问题。这样,基于花纹块的高刚性化的操纵稳定性的提高与排水性能是二律背反的关系, 因此两者兼顾是非常困难的。相关技术如下。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5-286315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9-13217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的问题所做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限定作用较大的接地压的胎冠花纹块的形状为基本,能够抑制排水性能的降低,并且提高花纹块刚性,提高操纵稳定性和抗不均勻磨损性的充气轮胎。本专利技术中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充气轮胎,是转动方向被指定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通过在胎面部上配置主倾斜沟,其从轮胎赤道朝向轮胎转动方向后着地侧以大致V字形延伸到两侧的接地端,并且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一对内侧连接沟,它们配置在轮胎赤道两侧并且连接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主倾斜沟之间;一对外侧连接沟,它们配置在上述内侧连接沟的轮胎轴向外侧并且连接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主倾斜沟之间,由此胎面部具备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主倾斜沟间,由上述一对内侧连接沟划分的胎冠花纹块; 在上述内侧连接沟与上述外侧连接沟之间所划分的一对中间花纹块;形成在上述外侧连接沟外侧的一对胎肩花纹块,上述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轴向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形成在与上述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的端部的距离为该胎冠花纹块的轮胎周向长度的1/3以内的先着地侧区域,并且,上述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外端比与该胎冠花纹块相邻的上述中间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内端还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0. 1 10. Omm0另外,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胎冠花纹块的上述先着地侧区域的外缘由向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突出的单一的圆弧或复合圆弧的曲线来形成。另外,技术方案3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中间花纹块的上述最内端形成在与该中间花纹块的轮胎周向长度的中间位置的距离为该中间花纹块的轮胎周向长度的20 %以内的区域。另外,技术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外侧连接沟朝向轮胎转动方向后着地侧并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另外,技术方案5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内侧连接沟朝向轮胎转动方向后着地侧并向轮胎赤道侧延伸。另外,技术方案6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主倾斜沟在接地端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是60 90度。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的主倾斜沟形成从轮胎赤道朝向轮胎转动方向后着地侧延伸到两侧的接地端的大致V字形。由于这样的主倾斜沟,利用轮胎接地时的压力将轮胎赤道侧的水膜向接地端侧引导,从而确保基本的排水性能。另外,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轴向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形成在与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的端部的距离为胎冠花纹块的轮胎周向长度的1/3以内的先着地侧区域。这样的胎冠花纹块,其先着地侧区域的花纹块踏面的面积较大从而提高其刚性, 其结果,能够抵抗牵引时或制动时的较大的剪断力。因此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且有效地抑制往往在胎冠花纹块上产生的先着地侧磨损(胎踵磨损)这样的不均勻磨损。此外,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外端比与该胎冠花纹块相邻的中间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内端向轮胎轴还向外侧突出0. 1 10. 0mm。包含这样的胎冠花纹块最外端的外端部分由于接近轮胎轴向外侧,由此相对地减小接地压,另一方面包含中间花纹块最内端的内端部分,由于靠近轮胎赤道侧因而接地压增大。因此,能够缩小胎冠花纹块与中间花纹块的接地压之差,使两个花纹块的磨损均勻化进一步提高抗磨损性。特别是在胎冠花纹块的先着地侧区域的外缘,由向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突出的单一的圆弧或复合圆弧的曲线形成的情况下,牵引时等的剪断力均衡地分散在先着地侧区域。因此,显著地提高抗不均勻磨损性。另外,由于这样的胎冠花纹块在接地时,有效地将胎冠花纹块附近的水向轮胎轴向外侧引导,因此能够获得较好的排水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图2是图1的右半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胎冠花纹块的放大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胎冠花纹块和中间花纹块的放大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胎肩花纹块的放大图。图中符号说明1...充气轮胎;2...胎面部;3...主倾斜沟;4... 一对内侧连接沟;5... 一对外侧连接沟;6...胎冠花纹块;6B...最大宽度位置;6e...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外端;6s...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的端部;6S...直线部;7...中间花纹块; 7i...中间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内端;8...胎肩花纹块;C...轮胎赤道;R...转动方向; Te...接地端。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是转动方向被指定的充气轮胎,在该例中表示四轮赛车(racing cart)所使用的赛车(cart)用轮胎。另外,轮胎转动方向R例如利用文字和/或符号等表示在胎侧部(省略图示)。在上述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上配置主倾斜沟3,其从轮胎赤道C朝向轮胎转动方向后着地侧以大致V字形(在图1和图2中,是反方向的大致V字形)延伸到两侧的接地端Te,并且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一对内侧连接沟4,它们配置在轮胎赤道C两侧并且连接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主倾斜沟3、3之间;一对外侧连接沟5,它们配置在该内侧连接沟 4的轮胎轴向外侧并且连接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主倾斜沟3、3之间。在此,上述“接地端”Te是对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并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正规状态的轮胎加载正规载荷,并且以外倾角0度接地为平面时在轮胎轴向最外侧接地的位置,将该接地端Te、Te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设为接地宽度TW。另外,轮胎各部的尺寸等, 在未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为上述正规状态下的值。另外,上述“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按每一轮胎规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Design Rim",或者如果是ETRTO则为“Measuring Rim”,但在不属于上述规格的情况下则为厂家推荐的轮辋。另外,上述“正规内压”是,上述规格按每一轮胎规定的空气压力,如果是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力”,如果是 TRA 则为表 “TIRE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在不属于上述规格的情况下则为厂家推荐的内压。但在轮胎是赛车用轮胎的情况下,上述正规内压为 lOOKPa,在轿车用轮胎的情况下为18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气轮胎,是转动方向被指定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通过在胎面部上配置:主倾斜沟,其从轮胎赤道朝向轮胎转动方向后着地侧以大致V字形延伸到两侧的接地端,并且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一对内侧连接沟,它们配置在轮胎赤道两侧并且连接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主倾斜沟之间;一对外侧连接沟,它们配置在上述内侧连接沟的轮胎轴向外侧并且连接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主倾斜沟之间,由此胎面部具备: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主倾斜沟间,由上述一对内侧连接沟划分的胎冠花纹块;在上述内侧连接沟与上述外侧连接沟之间所划分的一对中间花纹块;形成在上述外侧连接沟外侧的一对胎肩花纹块,上述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轴向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形成在:与上述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的端部的距离为该胎冠花纹块的轮胎周向长度的1/3以内的先着地侧区域,并且上述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外端比与该胎冠花纹块相邻的上述中间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内端还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0.1~10.0mm。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田将之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