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18976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中,车顶部件(RO)由多个子车顶部件(4、5)连结而形成,所述多个子车顶部件中至少一个由板状的硬车顶部件形成,设置有将乘员的使车顶部件(RO)从关闭状态转变为敞开状态的敞开操作力或使车顶部件(RO)从敞开状态转变为关闭状态的关闭操作力传递给车顶部件(RO)的把手(82)(操作部),包括能够使该把手相对于车顶部件(RO)相对位移的导轴(81)(位移机构)。由此,可使车顶打开机构结构简单且轻量,可实现操作性的提高、便用性的提高及操作力的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敞篷车等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该活动车顶结构具备可开闭车室上方 的车顶部件。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上述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例如有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261405 号、或者欧洲专利公开公报EP2006139A1所揭示的结构。S卩,上述专利文献的任一者均为如下结构车顶部件分为前车顶板、中间车顶板、 及后车窗的三个部分,此外,为了确保在折叠这些各要素并收纳于收纳室内时的外观还另 外设置有舱盖(deck cover),并且用联杆机构连结前车顶板、中间车顶板及后车窗,此外, 为了电动操作所述各要素,还设有作为驱动源的驱动电动机及用以将该电动机的旋转传递 给联杆机构的齿轮机构。当如此将分为多个部分的车顶部件(参照所述前车顶板、中间车顶板、后车窗)形 成为可电动地进行开闭操作的结构时,存在以下问题结构复杂、零件数量多,且因必需要 驱动电动机及齿轮机构而导致重量增大,此外成本高且便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能够使车顶打开机构结构简单且轻量,实现操作性的提高和 操作力的降低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包括能够实现覆盖车室上方的关闭状态与敞开该 车室上方的敞开状态的车顶部件,上述车顶部件由多个子车顶部件连结而形成,上述多个 子车顶部件中至少一个由板状的硬车顶部件形成,上述车顶部件在敞开状态下以上述子车 顶部件折叠的状态收纳于上述车室后方的收纳部,在上述子车顶部件的车室内表面侧前部 中乘员能够手动操作的位置上设置有操作部,该操作部将乘员的使上述车顶部件从上述关 闭状态转变为上述敞开状态的敞开操作力或使上述车顶部件从上述敞开状态转变为上述 关闭状态的关闭操作力传递给各上述子车顶部件,还包括能够使上述操作部相对于所述车 顶部件进行相对位移的位移机构。根据上述结构,设置有由多个子车顶部件连结而形成的车顶部件,因此可通过手 动操作执行向该车顶部件的敞开方向的敞开操作或/及向关闭方向的关闭操作。另外, 操作部设置为可相对于车顶部件相对位移,因而可实现操作性的进一步提高(便用性的提1 ) O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位移机构能够使上述操作部相对于车顶部件在车宽 方向上相对位移。由此,乘员可容易地持握能够在车宽方向上位移的操作部例如把手来进 行操作,因此从与身体的扭曲状态或存在个人差异的关节角度等有关的观点来看,可实现 该车顶部件的开闭操作性的提高。此时,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操作部由圆筒部件形成,上述位移机构由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固定在上述子车顶部件的前方侧的部件上的轴部件形成,该轴部件插入圆筒部 件的中心孔内以引导圆筒部件。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顶部件由两个子车顶部件连结而形成。根据该结构,车顶部件形成为二分割结构,所以可将车顶部件的结构及车顶打开 机构的结构均形成得更简单且轻量,此外还可简化收纳空间。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顶部件至少由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件连结 而形成,上述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件这两者由硬车顶部件形成。根据该结构,由硬车顶部件形成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这两者,因此防盗性 优异,并且安全性提高,可确保美观性。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顶部件至少由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件连结 而形成,上述前部车顶部件由硬车顶部件形成。根据该结构,由硬车顶部形成与安全性关系最密切的前部车顶部件,因此防盗性 优异,此外与由硬车顶部件形成整个车顶部件的结构相比,可实现轻量化,此外由于前部车 顶部件为硬车顶部件,所以车辆设计性也良好。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顶部件至少由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件连结 而形成,上述后部车顶部件由硬车顶部件形成。根据该结构,由硬车顶部件形成后部车顶部件,因此在该后部车顶部件安装后车 窗时的外观良好,并且在结构上也有利。此外,与由硬车顶部件形成整个车顶部件的结构相比,可实现轻量化。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子车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有将外部光引入车 室内的采光单元。根据该结构,可进行采光,可实现车室的舒适性的提高。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子车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 成。根据该结构,在子车顶部件上无需设置窗口或无需变更该子车顶部件的设计便可 用简单的结构实现采光。另外,作为具有透光性的材料,也可使用半透明的合成树脂或白帆布。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顶部件至少由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件连结 而形成,上述前部车顶部件由具有柔韧性的柔性车顶部件形成,该柔性车顶部件由具有透 光性的材料形成。根据该结构,与由硬车顶部件构成整个车顶部件的结构相比,可实现轻量化,而且 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前部车顶部件,因此可进行按照乘员意愿的采光,车室的舒适性进一步提高。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顶部件至少由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件连结 而形成,上述前部车顶部件由具有透光性的硬车顶部件形成。根据该结构,由硬车顶部件形成与安全性关系最密切的前部车顶部件,因此防盗 性优异,而且该前部车顶部件具有透光性,因此可采光,可实现车室的舒适性的提高。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辅助上述手动操作的操作力的辅助机构。根据该结构,由辅助机构辅助车顶部件的手动操作的操作力,因此可实现车顶部件的手动操作所需的操作力的减轻,可实现便用性的进一步提高。此时,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辅助机构辅助车顶部件的关闭方向的操作。根据该结构,由上述辅助机构辅助车顶部件的关闭方向的操作,因此可实现关闭 车顶部件时的操作力的减轻,改善便用性。此外,上述辅助机构也可由辅助上述车顶部件的关闭方向的手动操作力的压靠单 元形成。此时,可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关闭车顶部件时的操作力的减轻。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具有使上述车顶部件的一部分敞开并加以保持的 局部敞开模式的车顶打开机构。根据该结构,可选择车顶部件的敞开位置,实现乘员的舒适性的提高。此外,上述车顶部件可具有全闭位置、局部敞开位置、及全开位置。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顶打开机构在上述车顶部件的开闭操作的中途能 够停止该车顶部件的移动。根据该结构,乘员的舒适性进一步提高。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在上述车顶部件的开闭操作的中途能够将该车顶 部件停止在任意位置的锁定机构。根据该结构,可根据乘员的喜好来调整外部气体导入量及明亮度。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能够使上述车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 活动而敞开的敞开机构。根据该结构,可实现车室的换气性能的提高。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将上述子车顶部件中的一个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 动地予以支撑的前后方向移动单元。根据该结构,可在该子车顶移动时确保局部敞开模式,可兼顾外部气体导入或车 室的换气和明亮度调整。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要部俯视图。图3是表示翻滚保护部件的设置结构的正视图。图4是表示车辆右侧的后轮室罩及轮室罩加强件的周边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各角板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3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7是车顶关合时的侧视图。图8是车顶弹起时的侧视图。图9是车顶打开时的侧视图。图10是沿图9的A-A线的局部正视图。图11是沿图9的B-B线的局部正视图。图12是表示锁定机构的结构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13是从图12的C-C线箭头方向看的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实现覆盖车室上方的关闭状态和敞开该车室上方的敞开状态的车顶部件,所述车顶部件由多个子车顶部件连结而形成,所述多个子车顶部件中至少一个由板状的硬车顶部件形成,所述车顶部件在所述敞开状态下以所述子车顶部件折叠的状态收纳于所述车室后方的收纳部,在所述子车顶部件的车室内表面侧前部中乘员能够手动操作的位置上设置有操作部,该操作部将乘员的使所述车顶部件从所述关闭状态转变为所述敞开状态的敞开操作力或使所述车顶部件从所述敞开状态转变为所述关闭状态的关闭操作力传递给各所述子车顶部件,还包括能够使所述操作部相对于所述车顶部件进行相对位移的位移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9-10-22 2009-243020;JP 2009-10-22 2009-243021.一种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实现覆盖车室上方的关闭状态和敞开该车室上方的敞开状态的车顶部件,所述车顶部件由多个子车顶部件连结而形成,所述多个子车顶部件中至少一个由板状 的硬车顶部件形成,所述车顶部件在所述敞开状态下以所述子车顶部件折叠的状态收纳于所述车室后方 的收纳部,在所述子车顶部件的车室内表面侧前部中乘员能够手动操作的位置上设置有操作部, 该操作部将乘员的使所述车顶部件从所述关闭状态转变为所述敞开状态的敞开操作力或 使所述车顶部件从所述敞开状态转变为所述关闭状态的关闭操作力传递给各所述子车顶 部件,还包括能够使所述操作部相对于所述车顶部件进行相对位移的位移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机构能够使所述操作部相对于车顶部件在车宽方向上相对位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由圆筒部件形成,所述位移机构由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固定在所述子车顶部件的前方侧的部件上 的轴部件形成,该轴部件插入所述圆筒部件的中心孔内以引导该圆筒部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部件由两个所述子车顶部件连结而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部件至少由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件连结而形成,所述前部车顶部件与 所述后部车顶部件这两者由硬车顶部件形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部件至少由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件连结而形成,所述前部车顶部件由 硬车顶部件形成。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部件至少由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桥本悟中村幸雄森茂之任田功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