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3329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既可提高悬架安装部的刚性,又可有效地将追尾时产生的载荷从后车架传递给前地板骨架,还可减轻车身后部重量。该车身后部构造包括:设置在车身中央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地板骨架(17);从车身两侧的下边梁(11)后部起朝车身后方延伸的后车架(12);设置在该后车架前方并用于安装后悬架(23)的悬架安装部(19);以及辅助构件(25),其前端与前地板骨架(17)下表面(17a)相连,后端与悬架安装部(19)相连。辅助构件(25)由剖面呈圆形的管子制成且前部设置有扁平部(32),该扁平部(32)上表面被压平,下表面的中部被压成沿管子轴向延伸且向内凹陷的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位于车身地板之下、从前地板骨架的后部到后车 架之间的车身后部构造
技术介绍
目前有如下一种车身后部构造,该车身后部构造中,下边梁沿车 身前后方向延伸,前地板骨架以与该下边梁平行的方式在车身中央 延伸,后车架从下边梁的后部起向后延伸。对于这种车身后部构造,例如在左右的下边梁之间架设车架横梁 等以对车架进行适当的加固。就这种车身后部构造而言,现有技术中有一种将前地板骨架和后车架连接在一起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第3528644号日本专利技术)。 该专利文献中公开的车身后部构造包括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与该下边梁平行且在车身中央延伸的前地板骨架;从下边梁的后部延伸出来的后车架;沿车宽方向对后车架的前端和前地板骨架的后端进行连接的车架横梁;从位于前地板骨架后端的车架横梁起连接到后车架中间部位的加强构件。该车身后部构造中,加强构件是与前地板骨架的后端部位相连接的,因而其存在的技术问题为,当其他车从后方撞击该车而发生追尾(下面,简称为"追尾")时,挤压载荷只作用在前地板骨架的后端部位,而不易传递到前地板骨架上。此外,该车身后部构造中,加强构件是以在侧视图中呈前低后高状态从后车架连接到前地板骨架的后端部位上的,这也会使该车被追尾时的挤压载荷不易传递到前地板骨架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该车身后部构造既可 提高后悬架安装部的刚性,又可有效地将追尾时产生的载荷从后车 架传递到前地板骨架上。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的车身后部构造包括设置在车身中央并沿车 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地板骨架;从车身两侧的下边梁后部起朝车身 后方延伸的后车架;以及设置在该后车架前侧并用于安装后悬架的 悬架安装部,车身后部构造中还设置有辅助构件,该辅助构件的前 端与前地板骨架的下表面相连接,该辅助构件的后端与悬架安装部 相连接,该辅助构件是由剖面呈圆形的管子制成的部件,在辅助构 件的前部i殳置有扁平部,该扁平部的上表面纟皮压平,该扁平部下表 面的中部-波压成沿管子的轴向延伸且向内凹陷的形状。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2的车身后部构造中,管子的后端形成有被压扁 的后端平面部,该后端平面部与管子的外周上部成一条直线,在该 后端平面部上焊接有调整高度用的轴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3的车身后部构造中,通过托座或支承部件支承 轴环。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车身后部构造中包括设置在车身中央并沿车 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地板骨架;从车身两侧的下边梁后部起朝车身 后方延伸的后车架;设置在该后车架前侧并用于安装后悬架的悬架 安装部。由于在所述车身后部构造中还设置有辅助构件,并使该辅助构件 的前端与所述前地板骨架的下表面相连接,该辅助构件的后端与所 述悬架安装部相连接。因而,可有效地将追尾时产生的载荷分散到 前地板骨架上。即,因为可有效地将载荷传递到前地板骨架上,所面形状发生变化的连接部分部分釆用筒单的结构,这样能减轻车身 后部的重量。此外,由于在所述车身后部构造中还设置有辅助构件,并使该辅 助构件的前端与所述前地板骨架的下表面相连接,该辅助构件的后 端与所述悬架安装部相连接,这样,既可提高悬架安装部的刚性, 又可提高操控稳定性。辅助构件是由剖面呈圆形的管子形成的部件,在所述辅助构件的前部i殳置有扁平部,该扁平部的上表面纟皮压平,该扁平部下表面的 中部被压成沿管子的轴向而向内凹陷的形状。这样,可减少辅助构 件从前地板骨架的下表面突出的量。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2中,将管子的后端压扁以形成后端平面部,该 后端平面部与管子的外周上部成一条直线,并在该后端平面部上焊 接有调整高度用的轴环。这样,可减少压扁部位的挠曲或应力集中, 可有效地传递载荷。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3中,通过托座或支承部件支承所述轴环。这样, 即使设置的是高度较高的轴环,也可将其稳定地安装在后车架上。 例如,可提高后悬架安装位置的设计自由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车身后部构造的仰视图。图2是图1所示车身后部构造的侧视图。图3是图1所示车身后部构造中辅助构件的侧视图。图4是沿图3中4-4线的剖视图。图5是图3中5所示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图1所示车身后部构造中悬架安装部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1:下边梁;12:后车架;17、 18:左、右前地板骨架;17a、 18a:(左、右前地板骨架的)下表面;19:悬架安装部;23:后悬 架;25、 26:左、右辅助构件;25a:管外周上部;32:扁平部;34: 后端平面部;42:用于调整高度的轴环;43:托座。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根据 附图标记的方向来看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车身后部构造的仰视图。图2是图1所示车身后部 构造的侧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车身后部构造包括左、右前地板骨架17、 18,其设置在车身中央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左、右后车架12、 12,其从车身两侧的左、右下边梁ll、 11后部起朝车身后方延伸; 后悬架23,其用于对后轮(未图示)进行支承,并使该后轮可相对 车身摆动;左、右悬架安装部19、 19,其分别设置在左、右后车架 12、 12上,用于安装后悬架23,并使安装好的后悬架23可相对车 身摆动;左辅助构件25,其用于对左前地板骨架17的下表面17a和 左悬架安装部19进行连接;右辅助构件26,其用于对右前地板骨架 18的下表面18a和右悬架安装部19进行连接。燃料箱21设置车身地板13的下方,位于左、右前地板骨架17、 18之后且在后悬架23之前。排气管22位于车身地板13下方且位于 车身右侧。左、右辅助构件25、 26以从车身前方朝车身后方扩展开的方式 形成"八,,字状,且从侧视图来看,该左、右辅助构件25、 26以大 致水平的状态设置在车身上。图3是图1所示车身后部构造的辅助构件的侧视图。图4是沿图 3中4-4线的剖视图。图5是图3中的5所示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如图3所示,左辅助构件25是由圆管制成的部件,包括管部 31,其为剖面呈圆形的管状部分;扁平部32,其位于该管部31的前 侧,该扁平部32的上表面纟皮压平,下表面的中部一皮压成沿管子轴向 延伸且向内凹陷的形状;前端连接部33,其形成在该扁平部32的端 部,并能与前地纟反17的下表面相连接;后端平面部34,其为压扁的 部分,位于剖面呈圆形的管状部分即管部31的后侧,与管子外周面 的上部成一条直线。右辅助构件26的结构与左辅助构件25的结构大致相同。 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扁平部32包括平坦部36,其上表面比 管子的外周面上部25a低且被压得比较平坦;鼓出部37、 37,其位 于该平坦部36的下方并朝下鼓出;中部槽部38,其位于鼓出部37、 37之间,是将管子下表面中部压成沿管子的轴向延伸且向内凹陷的 形状而形成的。即,如图4所示,扁平部32在剖视图中的形状大致 与泳镜的形状相似。前端部33上设有将前端部33与前地板骨架17的下表面进行固 定的螺栓41。如图5所示,后端平面部34能被设置在悬架安装部19上,该处 设有对后端平面部34相对于悬架安装部19的高度进行调整的轴 环42;设置在该轴环42和管部31之间并用于防止轴环42翻倒的托 座43;用于向悬架安装部19进行固定的螺栓44。图6是图1所示车身后部构造的悬架安装部的立体图,该图表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包括:设置在车身中央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地板骨架;从车身两侧的下边梁后部起朝车身后方延伸的后车架;以及设置在该后车架前侧并用于安装后悬架的悬架安装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后部构造中还设置有辅助构件,该辅助构件的 前端与所述前地板骨架的下表面相连接,该辅助构件的后端与所述悬架安装部相连接, 该辅助构件是由剖面呈圆形的管子制成的部件,在所述辅助构件的前部设置有扁平部,该扁平部的上表面被压平,该扁平部下表面的中部被压成沿管子的轴向延伸且向内凹陷的形 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后东光繁冈野正照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