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刹车助力装置、刹车系统及交通工具。所述刹车助力装置包括储油机构、建压机构、执行机构、控制器;所述储油机构与所述建压机构通过油管连通,以用于向所述建压机构提供液压油;所述建压机构与所述执行机构分体式设计,且通过油管连通,以用于向所述执行机构提供液压动力;所述执行机构用于提供液压动力作为刹车助力;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建压机构电连接,以用于控制所述建压机构工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共享动力源,减少驾驶舱中的噪音,适用于带踏板的交通工具,同样也适用于自动驾驶的交通工具。
A brake booster, brake system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刹车助力装置、刹车系统及交通工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制动
,尤其涉及一种刹车助力装置、刹车系统及交通工具。
技术介绍
传统燃油汽车(汽油,柴油,乙醇等),使用发动机来驱动汽车,当发动机工作的时候可以提供真空源来辅助驾驶人刹车,即真空助力刹车;当发动机停止工作的时候就不能再提供真空源,无法提供真空助力刹车。针对无法提供真空助力刹车的情况,设计了刹车助力装置,刹车助力装置专用于的刹车(脚刹),刹车助力装置的动力源无法为其他装置提供动力。而且,现有产品的刹车助力装置都是集成式设计,必须靠近驾驶舱安装,从根本上难以消除噪音,从而增加了驾驶舱中的噪音。按自动驾驶的分级及趋势来看,到Level4(4级)以上的全工况无人驾驶时,不再需要刹车踏板;现有刹车助力装置都是集成式设计,需要连接刹车踏板,从而有刹车助力装置很难应用于Level4以上的自动驾驶。因此,开发一种可以共享动力源、减少驾驶舱中的噪音、适用于自动驾驶的刹车助力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刹车助力装置、刹车系统及交通工具。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刹车助力装置无法为其他部件提供动力、增加了驾驶舱中的噪音、无法适应Level4的全工况无人驾驶的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刹车助力装置,包括储油机构、建压机构、执行机构、控制器;所述储油机构与所述建压机构通过油管连通,以用于向所述建压机构提供液压油;所述建压机构与所述执行机构分体式设计,且通过油管连通,以用于向所述执行机构提供液压动力;所述执行机构用于提供液压动力作为刹车助力;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建压机构电连接,以用于控制所述建压机构工作。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建压机构包括第一外壳、建压活塞、直线运动部件;所述建压活塞位于所述第一外壳内部;所述建压活塞与所述第一外壳之间形成容纳液压油的建压腔体;所述第一外壳上设有与所述储油机构连通的进油口,且设有至少一个提供液压动力的出油口;所述直线运动部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壳及所述建压活塞的远离所述建压腔体的一侧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直线运动部件电连接,以用于控制所述直线运动部件做直线运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直线运动部件包括电机、滚珠丝杆;所述电机位于所述第一外壳外部;所述滚珠丝杆位于所述第一外壳内部;所述滚珠丝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机及所述建压活塞的远离所述建压腔体的一侧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电机电连接,以用于控制所述电机做旋转运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执行机构包括第二外壳、刹车踏板连接杆、第一活塞、第二活塞、支撑块、踏板模拟器、连杆;所述第一活塞、所述第二活塞、所述支撑块、所述踏板模拟器、所述连杆位于所述第二外壳内部;所述刹车踏板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塞连接,且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外壳的外部;所述支撑块与所述第二外壳、所述第一活塞之间形成容纳液压油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二活塞与所述第二外壳、所述支撑块之间形成容纳液压油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活塞的远离所述第一活塞的侧面之间形成容纳液压油的第三腔体;所述连杆活动穿设在所述支撑块上,且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塞连接;所述踏板模拟器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以用于向所述第一腔体补充液压油;所述建压机构与所述第二腔体通过油管连通;所述第三腔体设有第一回收油口、第一助力油口;所述第一回收油口与所述储油机构通过油管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连杆解耦设计,以用于在所述建压机构失效时通过推压所述连杆使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以使所述第一活塞推动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液压油以推动所述第二活塞向所述第三腔体运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执行机构还包括第三活塞;所述第三活塞位于所述第二外壳内部;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三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的远离所述第一活塞的侧面之间形成容纳液压油的第三腔体;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三活塞的远离所述第一活塞的侧面之间形成容纳液压油的第四腔体;所述第四腔体设有第二回收油口、第二助力油口;所述第二回收油口与所述储油机构通过油管连通。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踏板模拟器包括第三外壳、弹簧、补油活塞;所述弹簧、所述补油活塞位于所述第三外壳的内部;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外壳及所述补油活塞连接;所述第三外壳与所述补油活塞的远离所述弹簧的侧面之间形成容纳液压油的补油腔体。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执行机构还包括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位于所述刹车踏板连接杆上,以用于检测所述刹车踏板连接杆的位移;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位移传感器电连接,以用于接收所述位移传感器测量的位移;其中,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位移传感器测量的位移控制回收发电机的电量。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刹车系统,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刹车助力装置。第三方面,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交通工具,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刹车助力装置或第二方面所述的刹车系统。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交通工具设置有驾驶舱,所述执行机构安装在所述交通工具靠近所述驾驶舱的位置;所述建压机构安装在所述交通工具远离所述驾驶舱的位置,以用于使所述建压机构产生的噪音远离所述驾驶舱。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刹车助力装置的所述建压机构与所述执行机构分体式设计且通过油管连通,使建压机构可以安装在远离驾驶舱的位置,从而减少了驾驶舱中的噪音;而且独立的所述建压机构可以为其他部件提供动力源,节约了成本;所述建压机构向所述执行机构提供液压动力,所述执行机构通过所述建压机构提供的液压动力进行转化后向车身稳定系统提供液压动力作为刹车助力,因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建压机构电连接以用于控制所述建压机构工作,从而在不需要踏板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器中的软件即可实现向车身稳定系统提供液压动力作为刹车助力,适用于带踏板的交通工具,同样也适用于自动驾驶的交通工具。因此,本技术可以共享动力源,减少驾驶舱中的噪音,适用于带踏板的交通工具,同样也适用于自动驾驶的交通工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刹车助力装置的结构框图;图2为图1的刹车助力装置的建压机构的结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刹车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油机构、建压机构、执行机构、控制器;/n所述储油机构与所述建压机构通过油管连通,以用于向所述建压机构提供液压油;/n所述建压机构与所述执行机构分体式设计,且通过油管连通,以用于向所述执行机构提供液压动力;/n所述执行机构用于提供液压动力作为刹车助力;/n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建压机构电连接,以用于控制所述建压机构工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刹车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油机构、建压机构、执行机构、控制器;
所述储油机构与所述建压机构通过油管连通,以用于向所述建压机构提供液压油;
所述建压机构与所述执行机构分体式设计,且通过油管连通,以用于向所述执行机构提供液压动力;
所述执行机构用于提供液压动力作为刹车助力;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建压机构电连接,以用于控制所述建压机构工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刹车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压机构包括第一外壳、建压活塞、直线运动部件;
所述建压活塞位于所述第一外壳内部;
所述建压活塞与所述第一外壳之间形成容纳液压油的建压腔体;
所述第一外壳上设有与所述储油机构连通的进油口,且设有至少一个提供液压动力的出油口;
所述直线运动部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壳及所述建压活塞的远离所述建压腔体的一侧连接;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直线运动部件电连接,以用于控制所述直线运动部件做直线运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刹车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运动部件包括电机、滚珠丝杆;
所述电机位于所述第一外壳外部;
所述滚珠丝杆位于所述第一外壳内部;
所述滚珠丝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机及所述建压活塞的远离所述建压腔体的一侧连接;
其中,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电机电连接,以用于控制所述电机做旋转运动。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刹车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机构包括第二外壳、刹车踏板连接杆、第一活塞、第二活塞、支撑块、踏板模拟器、连杆;
所述第一活塞、所述第二活塞、所述支撑块、所述踏板模拟器、所述连杆位于所述第二外壳内部;
所述刹车踏板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塞连接,且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外壳的外部;
所述支撑块与所述第二外壳、所述第一活塞之间形成容纳液压油的第一腔体;
所述第二活塞与所述第二外壳、所述支撑块之间形成容纳液压油的第二腔体;
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活塞的远离所述第一活塞的侧面之间形成容纳液压油的第三腔体;
所述连杆活动穿设在所述支撑块上,且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塞连接;
所述踏板模拟器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以用于向所述第一腔体补充液压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斌,吴军,吴树琴,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联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