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连环少齿差减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0889 阅读:3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齿轮连环少齿差减速器,包括普通齿轮分流减速部分和双曲柄连杆内齿连环传动部分,其特征是:动力从高速小齿轮轴输入,分别经第一中间过渡小齿轮轴、第二中间过渡小齿轮轴、第一中间过渡大齿轮和第二中间过渡大齿轮分流减速后,动力同时输入到第一支撑偏心轴和第二支撑偏心轴上,它们同步同向运转带动前外侧低速内齿板、后外侧低速内齿板和中间低速内齿板做平面运动,它们内齿孔与低速轴外齿轮做少齿差行星啮合,使低速大扭矩从低速轴输出,实现传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紧凑,传动比大,承载和过载能力强,制造成本低,振动和噪声小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机械传动中。(*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齿轮连环少齿差减速器。技术背景现有的减速器是齿轮传动减速器,行星减速器,连杆减速器,三环减速器等。 目前这些减速器都能传递转矩,起减速作用,但是当机器在需要低速重载的情况 下,现有的各种型号减速器,就不能适应现代科技的需求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设计制造一种大速比,重载荷,大传动扭矩的减速器, 弥补现有减速器的不足。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箱体上,带有外齿的高速小齿轮轴,分别与第一中间过渡轴大齿轮和第二 中间过渡轴大齿轮啮合,将运动分流传递给第一中间过渡小齿轮轴和第二中间过 渡小齿轮轴,带外齿的第一中间过渡小齿轮轴和第二中间过渡小齿轮轴分别与第 一偏心轴齿轮和第二偏心轴齿轮啮合,将运动再次减速传递给第一支撑偏心轴和第二支撑偏心轴;A偏心套、B偏心套和C偏心套固定在第一支撑偏心轴上,沿轴 心线方向相串联,在第一支撑偏心轴上,A偏心套和C偏心套外圆轴心线重合, 与B偏心套外圆的轴心线以第一支撑偏心轴的轴心线为参照成180°布置;E偏心 套、F偏心套和G偏心套固定在第二支撑偏心轴上,沿轴心线方向相串联,在第 二支撑偏心轴上,E偏心套、G偏心套外圆轴心线重合,与F偏心套的外圆轴心线 以第二支撑偏心轴的轴心线为参照成180°布置;低速外齿轮为一外齿轮,固定间低速内齿板夹在中间,第一支撑偏心轴和第二支撑偏心轴分别借助A偏心套、B 偏心套、C偏心套和E偏心套、F偏心套、G偏心套的外圆为偏心轴,借助前外侧 低速内齿板、后外侧低速内齿板和中间低速内齿板的内齿与低速外齿轮的外齿的啮合带动低速输出轴运转,形成双曲柄连杆内齿连环传动部分。第一支撑偏心轴、第二支撑偏心轴、第一中间过渡小齿轮轴,高速小齿轮轴, 第二中问过渡小齿轮轴,低速输出轴分别平行安装在箱体上。第一支撑偏心轴和第二支撑偏心轴为有三条偏心中心线的曲轴,高速小齿轮 轴本身带有外齿轮,第一中间过渡小齿轮轴、第二中间过渡小齿轮轴、第一支撑 偏心轴和第二支撑偏心轴上分别安装有第一中间过渡轴大齿轮、第二中间过渡轴 大齿轮、第一偏心轴齿轮和第二偏心轴齿轮,第一中间过渡小齿轮轴和第二中间 过渡小齿轮轴本身也带有外齿轮,分别与第一偏心轴齿轮和第二偏心轴齿轮啮合。动力从高速小齿轮轴输入,经过与第一中间过渡小齿轮轴和第二中间过渡小 齿轮轴上齿轮与第一支撑偏心轴和第二支撑偏心轴上齿轮的啮合达到二级变速, 实现分流减速,第一支撑偏心轴和第二支撑偏心轴同步运转,带动前外铡低速内 齿板、后外側低速内齿板和中间低速内齿板做平面运动,使它们的内齿与低速外齿轮的外齿作少齿差行星啮合运动(内齿比外齿多l-3齿),使低速外齿轮产生旋 转,实现低速大转矩的输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传动比大、效率高 承载能力强,零件种类少,零件无特殊材料和加工方法就能制造,适用性广。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加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1:齿轮连环少齿差减速器外观图 附图2:齿轮连环少齿差减速器结构图附图中1—箱体,2—第二偏心轴齿轮,3—第一支撑偏心轴,4一A偏心套, 5—B偏心套,6—C偏心套,7—低速外齿轮,8—低速输出轴,9一E偏心套,10 一F偏心套,ll一G偏心套,12—前外侧低速内齿板,13—中间低速内齿板,14 —后外侧低速内齿板,15—第二支撑偏心轴,16—第一偏心轴齿轮,17 —第一中 间过渡小齿轮轴,18—第一中间过渡轴大齿轮,19一高速小齿轮轴,20—第二中问过渡小齿轮轴二, 21 —第二中间过渡轴大齿轮。具体实施方式说明书中附图2所示在箱体l上,带有外齿的高速小齿轮轴19,分别与第 一中间过渡轴大齿轮18和第二中间过渡轴大齿轮21啮合,将运动分流传递给第 一中间过渡小齿轮轴17和第二中间过渡小齿轮轴20,带外齿的第一中间过渡小 齿轮轴17和第二中间过渡小齿轮轴20分别与第一偏心轴齿轮16和第二偏心轴齿 轮2啮合,将运动再次减速传递给第一支撑偏心轴3和第二支撑偏心轴15; A偏 心套4、 B偏心套5和C偏心套6固定在第一支撑偏心轴3上,沿轴心线方向相串 联,在第一支撑偏心轴3上,A偏心套4和C偏心套6外圆轴心线重合,与B偏 心套5外圆的轴心线以第一支撑偏心轴3的轴心线为参照成180°布置;E偏心套 9、 F偏心套lO和G偏心套ll固定在第二支撑偏心轴15上,沿轴心线方向相串 联,在第二支撑偏心轴15上,E偏心套9、 G偏心套ll外圆轴心线重合,与F偏 心套10的外圆轴心线以第二支撑偏心轴15的轴心线为参照成180°布置;低速 外齿轮7为一外齿轮,固定在低速输出轴8上,带内齿的前外侧低速内齿板12 和后外側低速内齿板14把带内齿的中问低速内齿板13夹在中间,第一支撑偏心 轴3和第二支撑偏心轴15分别借助A偏心套4、 B偏心套4、 C偏心套4和E偏心 套9、 F偏心套IO、 G偏心套ll的外圆为偏心轴,借助前外側低速内齿板12、后 外侧低速内齿板14和中间低速内齿板13的内齿与低速外齿轮7的外齿的啮合带 动低速输出轴8运转,形成双曲柄连杆内齿连环传动部分.说明书中附图2所示高速小齿轮轴19和第一支撑偏心轴3和第二支撑偏心 轴15的两端间接安装在箱体1上,在第一支撑偏心轴3和第二支撑偏心轴15上, A偏心套4、 B偏心套5、 C偏心套6、 E偏心套9、 F偏心套IO、 G偏心套ll (相 对于两端轴头中心)中心以两端中心轴线为轴互为对称,并成180° ,三条中心 线在一个平面内,为了保证第一支撑偏心轴3和第二支撑偏心轴15在运转中的动 平衡,第一支撑偏心轴3和第二支撑偏心轴15上两段偏心曲轴部分调整为三段, 其中两段为同一轴心线,把另一段夹在中间,并且轴向上以另一段为参照互为对 称,保证理论上力偶矩的平衡,实现运转的动平衡,第一偏心轴齿轮16和第二偏 心轴齿轮2分别安装在第一支撑偏心轴3和第二支撑偏心轴15上面,低速轴8与低速外齿轮7联接在一起,低速轴8安装在箱体1上,第一中间过渡小齿轮轴 17和第二中间过渡小齿轮轴20分别与第一中间过渡轴大齿轮18和第二中间过渡 轴大齿轮21联接一起,第一中间过渡小齿轮轴17和第二中间过渡小齿轮轴20 间接安装在箱体l上,前外侧低速连环内齿板12、后外側低速仙齿板14和中间 连环内齿板13皆为三孔零件,中间大孔为内齿孔,两端孔为圆柱孔,在平面内以 中心内齿孔为中心两边对称分布,分别与第一支撑偏心轴3和第二支撑偏心轴15 上的A偏心套4、 B偏心套5、 C偏心套6、 E偏心套9、 F偏心套IO、 G偏心套ll 装配在一起,这样前外側连环内齿板12和C偏心套6、 G偏心套ll间接安装在第 一支撑偏心轴3和第二支撑偏心轴15上了,同样后外侧连环内齿板14和E偏心 套9、 A偏心套4间接安装在第二支撑偏心轴15和第一支撑偏心轴3上了,同样 中间连环内齿板13和B偏心套5、F偏心套10间接安装在第一支撑偏心轴3和第 二支撑心轴15上了,前外侧连环内齿板12、后外側连环内齿板14与中间连环内 齿板13的中心内孔与低速外齿轮7局部多齿啮合,实现了前外側连环内齿板12、 后外側连环内齿板14和中间连环内齿板13的安装定位。减速齿轮的啮合是髙速小齿轮轴19上的高速齿轮分别与安装在第一中间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齿轮连环少齿差减速器由普通齿轮分流减速部分和双曲柄连杆内齿连环传动部分组成,其特征是:在箱体(1)上,带有外齿的高速小齿轮轴(19),分别与第一中间过渡轴大齿轮(18)、第二中间过渡轴大齿轮(21)啮合,将运动分流减速传递给第一中间过渡小齿轮轴(17)、第二中间过渡小齿轮轴(20),带有外齿的第一中间过渡小齿轮轴(17)和第二中间过渡小齿轮轴(20)分别与第一偏心轴齿轮(16)和第二偏心轴齿轮(2)啮合将运动再次减速传递给第一支撑偏心轴(3)和第二支撑偏心轴(15);A偏心套(4)、B偏心套(5)、C偏心套(6)固定在第一支撑偏心轴(3)上,沿轴心线方向相串联,A偏心套(4)、C偏心套(6)外圆轴心线重合,与B偏心套(5)的外圆的轴心线以第一支撑偏心轴(3)的轴心线为参照成180°布置,E偏心套(9)、F偏心套(10)、G偏心套(11)固定在第二支撑偏心轴(15)上,沿轴心线方向相串联,E偏心套(9)、G偏心套(11)外圆轴心线重合,与F偏心套(10)的外圆轴心线以第二支撑偏心轴(15)的轴心线为参照成180°布置;低速外齿轮(7)为外齿轮,固定在低速输出轴(8)上,带内齿的前外侧低速内齿板(12)、后外侧低速内齿板(14)把带内齿的中间低速内齿板(13)夹在中间,第一支撑偏心轴(3)和第二支撑偏心轴(15)分别借助A偏心套(4)、B偏心套(5)、C偏心套(6)和E偏心套(9)、F偏心套(10)、G偏心套(11)的外圆为偏心轴,借助前外侧低速内齿板(12)、后外侧低速内齿板(14)和中间低速内齿板(13)的内齿与低速外齿轮(7)的外齿的啮合带动低速输出轴(8)运转,形成双曲柄连杆内齿连环传动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名炎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咸宁三合机电制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2[中国|湖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