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3637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1 0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包括车尾纵梁、车尾横梁和尾部横梁的车尾框架组件和包括车后纵梁、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车身后部框架组件,车尾横梁后部设置有后防护板或后防撞梁,车尾纵梁与车后纵梁后端部通过后连接纵梁固定,后连接纵梁之间横向设置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后地板固定于第一横梁、第二横梁上、第三横梁、第四横梁和尾部横梁上,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之间设有前后端与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固定的后座椅纵梁,车后部座椅固定于第三横梁、第四横梁和后座椅纵梁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结构简单、提高乘坐舒适感和后地板区域的扭转刚度和抗冲击能力,避免应力集中,改善行驶平稳性,提高车身安全性能。

A Rear Frame Assembly for Body Chassi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rear frame assembly of a vehicle body chassis, which comprises a rear frame component of a rear longitudinal beam, a rear cross beam and a rear cross beam, and a rear frame component of a vehicle body including a rear longitudinal beam, a first cross beam and a second cross beam. A rear guard plate or a rear anti-collision beam is arranged at the rear of the rear cross beam, and the rear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rear longitudinal beam are fixed by a rear connecting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rear cross beam is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The rear floor is fixed on the first cross beam, the second cross beam, the third cross beam, the fourth cross beam and the rear cross beam. Between the third cross beam and the fourth cross beam, there is a rear seat longitudinal beam with front and rear ends fixed on the third cross beam and the fourth cross beam. The rear seat of the car is fixed on the third cross beam, the fourth cross beam and the rear seat longitudinal beam. The rear frame assembly of the body chassis of the invention has simple structure, improves ride comfort and torsional stiffness and impact resistance of the rear floor area, avoids stress concentration, improves ride stability and improves body safety perform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的框架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
技术介绍
车身结构由外覆盖件、梁、支柱和结构加强件构成,是承受路面底盘碰撞等载荷和传递载荷的基本系统。车身结构设计对车身的安全,耐久强度、弯曲和扭转刚度、白车身模态性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车身结构设计不但影响车身的性能,也影响车身的重量和成本。中型SUV车型一般为轴距在2700mm以上的5座或者7座车,传统的SUV为发动机前置前驱,在轴距达到2800mm时容易出现整车前后配重差异大,前重后轻尤为明显,影响车辆行驶的平衡性、稳定性、操控性;为了满足长轴距条件下的车身性能一般横梁和纵梁数量较多,车身重量重和成本高;传统前置后驱车型的车身底盘框架结构包括车身底盘前框架总成和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两者对接。而目前市场上的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都是包括左右设置的纵梁和水平排列延伸设置在左右两个所述纵梁之间的至少五个横梁,后地板铺设固定于两个所述纵梁和五个所述横梁上,座椅和备胎等均通过其他部件固定在五个横梁上。这样传统车架结构的横梁之间连接和支撑件较少,在整车扭转时力传递只依赖纵梁的连接,在横梁和两条大纵梁之间相互传递,横梁与横梁之间的力传递均需要通过大纵梁进行中转输送,在测量行驶过程中,尤其是在转弯等情况下,整体大纵梁和横梁的受力均比较大,而且受力方向为不同方向,行车稳定性明显收到影响,尤其在扭转工况时纵梁和横梁的变形较大,更是严重影响车辆行驶稳定性,这种情况在后悬架为独立悬架的车型上尤为明显。而且由于力传递不及时且方向单一,因此整个白车身的底盘框架的强度和刚度不高,各部件受到较大的影响。而且由于传统车架结构的横梁只延伸到纵梁侧面连接,横梁端部在横梁侧面位置处与纵梁焊接,横梁和纵梁接头处强度不高。在碰撞和较大角度的扭转的时候,横梁与纵梁的连接不牢固,强度和刚度不够。另外传统结构的副车架安装托盘直接安装在纵梁上,其并没有与横梁连接,虽然在有些情况下副车架安装托盘通过托盘加强板与纵梁连接,但是这样也很容易造成副车架安装托盘的安装点刚度不足,既影响到驾驶平稳性,又容易造成安装点疲劳开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有效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感、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后地板区域的扭转刚度和抗冲击能力,避免应力集中,改善车辆行驶平稳性,有效提高车身安全性能的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包括车尾框架组件和车身后部框架组件,所述车尾框架组件包括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的车尾纵梁和设置于两个所述车尾纵梁前端和后端之间的车尾横梁和尾部横梁,所述车尾横梁后部设置有后防护板或后防撞梁,所述车身后部框架组件包括左右两侧设置的车后纵梁和设置于两个所述车后纵梁之间的由前至后平行横向排列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车尾纵梁前端部与对应的所述车后纵梁后端部通过后连接纵梁可拆卸固定连接,左右设置的两个所述后连接纵梁之间设置有横向平行排列的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后地板可拆卸延伸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上、所述第三横梁、所述第四横梁和尾部横梁上,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一个后座椅纵梁,所述后座椅纵梁前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的中部固定连接,车后部座椅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横梁、第四横梁和所述后座椅纵梁上。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还可以是: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两个后座椅边梁,两个所述后座椅边梁的前后端分别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上,车后部座椅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横梁、第四横梁和所述后座椅边梁上。左右两侧的所述车尾纵梁中部均横向设置有向外侧延伸的后车架延伸梁,所述后车架延伸梁为上部开口的盒状体,所述后车架延伸梁的内侧端部与所述车尾纵梁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后车架延伸梁的外侧端部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侧围内板、所述后护板或后防撞梁固定连接。所述后车架延伸梁内侧端部底表面与所述车尾纵梁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后车架延伸梁内侧端部设置有延伸梁折弯边条,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与所述车尾纵梁外侧面面接触,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与所述车尾纵梁面接触处固定连接。所述后车架延伸梁的外侧端部均设置有朝向上方、朝向前方和朝向后方折弯的延伸梁折弯边条,所述后车架延伸梁外侧端部的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分别与所述侧围内板和所述后护板或后防撞梁面接触,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与所述侧围内板和所述后护板或所述后防撞梁面接触处固定连接。所述尾部横梁左右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尾梁折弯边条,所述尾梁折弯边条与所述车尾纵梁的内侧面、底表面和上部表面均面接触固定连接。所述尾部横梁左右两端部通过尾梁固定梁与所述车尾纵梁的内侧面、底表面和上部表面接触并固定,所述尾梁固定梁内侧端部分别与所述尾梁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尾梁固定梁外端部设置的所述尾梁折弯边条分别向外、向左右和向右延伸设置,所述尾梁固定梁外端的向外延伸的所述尾梁折弯边条与车尾纵梁的底表面面接触固定,所述尾梁固定梁外端中部和下部向左和向右延伸的所述尾梁折弯边条均与所述车尾纵梁的内侧面面接触固定,所述尾梁固定梁底部的向左和向右延伸的所述尾梁折弯边条均与所述车尾纵梁的上部表面面接触固定。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后车架纵梁,所述后车架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梁中部和所述第二横梁中部上。所述第四横梁和所述尾部横梁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备胎支撑梁,备胎支架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备胎支撑梁上。所述后连接纵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副车架安装托盘,至少所述第四横梁的左右两个外侧端部底表面与所述后连接纵梁的底表面面接触固定,所述副车架安装托盘在所述第四横梁外侧端部和所述后连接纵梁的底表面连接处与所述第四横梁和所述后连接纵梁三者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梁的外侧端部前后侧均与所述后连接纵梁内侧面面接触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包括车尾框架组件和车身后部框架组件,所述车尾框架组件包括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的车尾纵梁和设置于两个所述车尾纵梁前端和后端之间的车尾横梁和尾部横梁,所述车尾横梁后部设置有后防护板或后防撞梁,所述车身后部框架组件包括左右两侧设置的车后纵梁和设置于两个所述车后纵梁之间的由前至后平行横向排列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车尾纵梁前端部与对应的所述车后纵梁后端部通过后连接纵梁可拆卸固定连接,左右设置的两个所述后连接纵梁之间设置有横向平行排列的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后地板可拆卸延伸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上、所述第三横梁、所述第四横梁和尾部横梁上,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一个后座椅纵梁,所述后座椅纵梁前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的中部固定连接,车后部座椅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横梁、第四横梁和所述后座椅纵梁上。这样,车尾框架组件是支撑和保护车尾各部件的,其中的后护板或是后防撞梁是在汽车车尾位置与其他汽车或者物品碰撞过程中变形吸收冲撞力的,而车身后部框架组件是支撑和保护车身后部人员和座椅等部件的设置和安全的。而在左右两侧的所述车后纵梁之间设置车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是为了整体的车身后部框架组件更加稳定,当汽车后车身受到碰撞的时候,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尾框架组件和车身后部框架组件,所述车尾框架组件包括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的车尾纵梁和设置于两个所述车尾纵梁前端和后端之间的车尾横梁和尾部横梁,所述车尾横梁后部设置有后防护板或后防撞梁,所述车身后部框架组件包括左右两侧设置的车后纵梁和设置于两个所述车后纵梁之间的由前至后平行横向排列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车尾纵梁前端部与对应的所述车后纵梁后端部通过后连接纵梁可拆卸固定连接,左右设置的两个所述后连接纵梁之间设置有横向平行排列的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后地板可拆卸延伸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上、所述第三横梁、所述第四横梁和尾部横梁上,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一个后座椅纵梁,所述后座椅纵梁前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的中部固定连接,车后部座椅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横梁、第四横梁和所述后座椅纵梁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尾框架组件和车身后部框架组件,所述车尾框架组件包括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的车尾纵梁和设置于两个所述车尾纵梁前端和后端之间的车尾横梁和尾部横梁,所述车尾横梁后部设置有后防护板或后防撞梁,所述车身后部框架组件包括左右两侧设置的车后纵梁和设置于两个所述车后纵梁之间的由前至后平行横向排列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车尾纵梁前端部与对应的所述车后纵梁后端部通过后连接纵梁可拆卸固定连接,左右设置的两个所述后连接纵梁之间设置有横向平行排列的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后地板可拆卸延伸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上、所述第三横梁、所述第四横梁和尾部横梁上,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一个后座椅纵梁,所述后座椅纵梁前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的中部固定连接,车后部座椅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横梁、第四横梁和所述后座椅纵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之间纵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两个后座椅边梁,两个所述后座椅边梁的前后端分别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上,车后部座椅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横梁、第四横梁和所述后座椅边梁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左右两侧的所述车尾纵梁中部均横向设置有向外侧延伸的后车架延伸梁,所述后车架延伸梁为上部开口的盒状体,所述后车架延伸梁的内侧端部与所述车尾纵梁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后车架延伸梁的外侧端部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侧围内板、所述后护板或后防撞梁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延伸梁内侧端部底表面与所述车尾纵梁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后车架延伸梁内侧端部设置有延伸梁折弯边条,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与所述车尾纵梁外侧面面接触,所述延伸梁折弯边条与所述车尾纵梁面接触处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延伸梁的外侧端部均设置有朝向上方、朝向前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鹏飞陆毅初陈仁泽卢堃林谢贵山甘博陈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