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794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是由一下托架组件及一站脚组件所共同作选择性的组合而成,可以最少的模具成形各式尺寸所需的底座,使改良后的行李箱底座的成形模具设备费可以大幅节省,复可使装配作业为之简化,实为行李箱构造上的一大改进。(*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尤指一种具有组合构造的行李箱底座。一般行李箱本体的构造,基本上是由一布框及塑胶框架共同组合而成,其中,塑胶框架中,由于涉及两角轮及拉杆装置三者间的固定关系,使行李箱的底座构造的良窳,对于行李箱整体的质量的良窳及成本的高低有莫大的影响。为此,台湾专利公告第341075号(申请案号第87204434号)的「置放平稳之旅行箱底座改良」及专利公告第331096号(申请案号第86218980号)的「行李箱底座板之结构改良」,便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推出的行李箱构造,虽其构造简单,装配容易,但角轮框架与底座均为一体成形,而行李箱的尺寸有不同的大小及各种样式的设计,亦即不同尺寸的行李箱其底座势必使用各自不同的模具成形,其模具设备对生产工厂而言,委实是一项庞大的财务负担及模具管理上的困扰。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习用行李箱底座构造的上述缺点,而创出一种具组合式的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其行李箱底部的底座是以下托架组件及站脚组件组为一体,使不同尺寸的行李箱底座在组装时,只需更换底座的尺寸,即可适应于各种不同大小的行李箱使用,此不惟构造简单,组装容易且可达到实质上节省行李箱底座整体模具设备费的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本技术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及功效,其所采行的技术手段包括一具有Y形底座板的下托架组件及一具有两站脚及在下把手的站脚组件共同组合而成,其中,该下托架组件的Y形底座板的两延伸轭部的尺寸可以使用同一模具以更换模心组件的手段,而达成变化行李箱宽向的尺寸,而该站脚组件的中间下把手与两站脚间的尺寸则可以使用同一模具以更换模心组件的手段而达成改变行李箱长向尺寸。本技术上述目的功效及特点,将佐以如下附图的说明而益加明晰。图式简单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行李箱底座第一实施例,其宽度尺寸变化底座组合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行李箱底座第二实施例,其长度尺寸变化组合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使用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所组合的行李箱整体构造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使用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所组合的行李箱构造的立体示意图。主要部分代表符号10本体 11上把手 110-114固定元件12、12A底座126底部13塑胶补强板14、15左、右两钢圈框 17下托架组件 171角板1710固定座 172Y形底座板 1730固定孔柱173短延伸轭部 173A中延伸轭部 173B长延伸轭部175、1815固定元件 18站脚组件 180下把手1801固定部 1802固定孔柱 1810L形突部1811掏空块体 181、181A、181B短中长站脚 1812固定孔柱1813连接部 30拉杆装置 31拉杆外管40-40角轮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行李箱本体底座,如图1所示,是由一具有Y形底板的下托架组件17及站脚组件18等组成并以固定元件1815及175固定之;其中,下托架组件17包括一自后往上垂直延伸的角板171,一设在角板171内侧供拉杆外管31的固定座1710,Y形底座板172,一自Y形底座板172朝外斜向伸出的两延伸轭部173-173及一设在两延伸轭部上的固定孔柱1730,而站脚组件18则包括一下把手180及其两站脚181两者结合成一体,其中,下把手180包括两端的固定部1801-1801及一设于固定部1801上的固定孔柱1802,而两站脚181则包括一掏空块体1811,一固定孔柱1812,一连接部1813以及L形突部1810等;该下把手180乃藉其两端的固定部1801-1801上的孔柱1802与两站脚181的连接部1813的固定孔1814以固定元件175予以锁固在一起。此间应予说明,乃本实施例的站脚组件18亦可使用相同长度的下把手180而搭配不同长度的短、中、长站脚181、181A及181B,以构成各种不同尺寸的站脚组件18,而达成不同行李箱的「长度」尺寸下,使用同一模具射制完成,亦即各种不同尺寸的站脚组件181、181A、181B均可使用相同一组的模具搭配不同模芯成型。如图3所示,乃使用本技术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底座12所构成的行李箱本体10,本体顶部设有一上把手11以固定元件110-114与本体10锁固在一起,本体10的顶部后侧设有一座体20,座体20内设有一拉杆装置30,该拉杆装置的外管31是被固定在下托架17角板171之上,而两角轮40-40则固定在本体后下端两侧上,至本技术的本体10的构造可依市场的需求做成具有框架的硬袋体或做成无框架的软袋体皆属可行,故本技术行李箱底座的构造的产品则适用弹性较大亦为其优点之一。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底座12的构造大体上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相同,惟下拖架组件17的两延伸轭部可进一步做成如图2所示的短延伸轭部173,中延伸轭部173A及长延伸轭部173B等等,以因应各种不同行李箱的「宽度」尺寸,如图4所示即为使用本实施例中的长延伸部173B所组成的行李箱底座12A构造(有关的构造说明与图3大体上相同,详细说明从略),因而可大幅降低本技术行李箱底座所使用的模具设备费。此间应特别强调,乃本技术上述实施例仅为举隅说明,并非限制本技术的可行方案,其实在本技术的下托架组件17中的角板171、拉杆外管31的固定座1710及站脚18的站脚掏空块体1811以及下把手180均可因应行李箱的设计需要酌加变化或将下托架组件与站脚做成一体进行「宽向」或「长向」的尺寸变化,亦属可行,故本技术的底座构造可灵活变化,而并非一成不变,例如站脚组件18的L形突部1810并非绝对必要,可因行李箱本体构造上的需要而予以省略不用,亦属可行,凡此均应视同在本技术精神范畴内的修饰或变化,而列为本技术的一部份,始符合理。综上所述,本案不但在空间型态上确属创新,并能较习用物品增进上述多项功效。权利要求1.一种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具有Y形底座板的下托架组件及一具有两站脚及在一下把手的站脚组件共同组合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下托架组件包括一本体、一自本体向前伸出的两延伸轭部及一自后往上垂直延伸的角板部以供拉杆外管的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站脚组件包括一设在中间的下把手,及一设在下把手两端部上的两站脚以及分别设在两站脚上的两孔柱。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下托架组件是藉其Y形底座板的两延伸轭部与站脚组件的两站脚上的孔柱锁固成一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站脚组件的两站脚上分别进一步包括一L形突出部以扣持行李箱本体的下端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下托架组件的Y形底座板的两延伸轭部的尺寸可以使用同一模具以更换模心组件的手段,而达成变化行李箱宽向的尺寸。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站脚组件的中间下把手与两站巧脚间的尺寸可以使用同一模具以更换模心组件的手段而达成改变行李箱长向尺寸。专利摘要一种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是由一下托架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具有Y形底座板的下托架组件及一具有两站脚及在一下把手的站脚组件共同组合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哲宏
申请(专利权)人:乔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