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搁板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10582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行李搁板构造,能够大幅度地确保后车门开放时的开口。行李搁板(1)由如下部件构成:前端部(10s)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侧面板(4)上的前侧搁板(10);被固定在后车门(2)上的后侧搁板(20);对从前侧搁板(10)的前端部(10s)向后侧离开的位置和所述后车门(2)进行连结的条带(30),在后车门(2)打开的状态下,前侧搁板(10)和后侧搁板(20)分离,在后车门关闭的状态下,前侧搁板(10)和后侧搁板(20)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适用于具有前后长的行李箱的车辆的行李搁板构造
技术介绍
例如,在能够从上翻式的后车门进入的行李空间和该行李空间的前方的乘员空 间没有被隔开的所谓掀背式车辆中,提出了各种具有覆盖行李空间的上部开口的搁板 (架子)的结构。这种搁板的前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车身上,搁板的后端部和 后车门由条带连结,搁板与后车门的开动作相应地被条带吊起,从而搁板开放(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9-67172号公报(图1以及图2)但是,在将所述现有技术适用于行李空间在前后方向上长的车辆上的情况下, 存在打开后车门时不能大幅度开放搁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用于解决所述以往的课题,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大幅度确保后车门开 放时的开口的行李搁板构造。本专利技术的行李搁板构造,前后分割成两个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搁板由 如下部件构成前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车身上的前侧搁板;被固定在后车门 上的后侧搁板;对从所述前侧搁板的前端部向后侧离开的位置和所述后车门进行连接的 条带,在所述后车门打开的状态下,所述前侧搁板和所述后侧搁板分离,在所述后车门 关闭的状态下,所述前侧搁板和所述后侧搁板接触。根据本专利技术,将行李搁板分割成前侧搁板和后侧搁板两部分,关于前侧搁板, 随着后车门的开放动作,通过条带以前端部的轴为支点转动,关于后侧搁板,通过固定 在后车门上,能够使与开放后车门时的行李箱面对的开口变大。也就是说,由于被固定在后车门上的后侧搁板与后车门的开动作连动地(与开 动作同时地)开放,所以能够得到相对于行李箱的大的开口部。由此,能够降低后车门 操作时的压迫感。另外,后侧搁板朝向上方大幅度开放,由此,例如收纳在行李箱的里 侧的行李等的进出变得容易。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能够大幅度确保后车门开放时的开口的行李搁板构造。 附图说明图1表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行李搁板构造的车辆后部,是开放后车门的状态的 透视立体图。图2表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行李搁板构造的车辆后部,是关闭后车门的状态的 透视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行李搁板构造的车辆后部的开闭状态的图。图4是表示作为比较 例的具有行李搁板构造的车辆后部的剖视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行李搁板2后车门2a倾斜部2b铅直部3座椅靠背4侧面板4b支承部10前侧搁板IOa 缘部IOs前端部20后侧搁板30 条带Q行李箱Ql 开口Si、S2 轴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1至图3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即使在行李箱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进深的所谓掀背式的车辆V中,本 实施方式的行李搁板构造也能够良好地适用。另外,不限于掀背式,也能够适用于在前 后方向上具有进深的所谓旅行车式的车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是车辆的前 侧,“后”是车辆的后侧,“上”是铅直上方侧,“下”是铅直下方侧,“左右”是车 宽方向侧。本实施方式的行李搁板构造具有由前侧搁板10、后侧搁板20、条带30、30构成 的行李搁板1,关闭后车门2时,能够通过前侧搁板10和后侧搁板20覆盖车室内的座椅 靠背3的后方的行李箱Q的开口 Ql (参照图2)。这里的行李箱Q的开口 Ql是指由座椅 靠背3和设置在车辆后部的左右两侧的侧面板4(只图示右侧)包围的区域,是位于侧面 板4的上端缘部4a的高度的区域。后车门2是上翻式的,其前侧的端部通过未图示的铰链以及减震器以能够自由 转动(自由开闭)的方式被安装在车辆V的车顶侧。此外,成为后车门2的转动支点的 轴Sl位于例如车内的座椅靠背3的上方。另外,后车门2具有从前侧的端部向后侧下 方倾斜的倾斜部2a;从倾斜部2a的后端向大致铅直下方延伸的铅直部2b,在倾斜部2a 上安装有后挡风玻璃(未图示),在铅直部2b的外表面安装有各种灯(未图示)等。前侧搁板10形成为四边板状,具有覆盖行李箱Q的开口 Ql的前侧半部分的面 积,其前端部IOs相对于左右的侧面板4 (车身)以轴S2为支点自由转动地被支承。该 轴S2相对于所述轴Sl位于铅直方向(上下方向)下方。此外,自由转动地支承前侧搁板10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例如,在前侧搁板10的前端部IOs的左右两端形成轴突起(未图示),在侧面板4上形成自由转动地插 入有各轴突起的轴承部(未图示),由此,能够将前侧搁板10自由转动地支承在车身侧。此外,在侧面板4的上端缘部4a上,形成有层差状的支承部4b (只图示右侧), 当关闭后车门2且前侧搁板10呈水平状态时,前侧搁板10的左右两端的缘部10a、IOa抵 接地被支承在该支承部4b上。由此,当关闭后车门2时,前侧搁板10不会从上端缘部 4a向下方转动。后侧搁板20形成为大致四边板状,并被固定在后车门2上。S卩,后侧搁板20 的后端部20b通过未图示的螺栓等被固定在后车门2的内壁,前端部20a的左右两端通过 板状的支承板21 (只图示左侧)被固定在后车门2的倾斜部2a上。也就是说,后侧搁板 20被固定在后车门2上,与后车门2的转动动作(开闭动作)连动地(与转动动作同时 地)动作。此外,后侧搁板20相对于后车门2的安装角度θ (参照图1)设定成在全闭 后车门2时成为水平状态的角度。此外,前侧搁板10和/或后侧搁板20其整体虽可以由板状的部件形成,但不限 于此,也可以是周缘部由刚性高的合成树脂等形成,除周缘部以外的部分由网状材料等 片状的部件构成。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除了前侧搁板10和/或后侧搁板20的周缘部以外的部分 上设置能够收卷(或者,能够像窗帘那样折叠)的片材,在片材被收卷(折叠)时,夹着 行李搁板1 (前侧搁板10和/或后侧搁板20)的上下的空间相连通。由此,在薄板没有 被收卷时,能够在其上方载置行李,在薄板被收卷时,能够搭载超过前侧搁板10和后侧 搁板20的高度的行李等。此外,前侧搁板10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侧面板4能够拆装, 同样地,后侧搁板20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后车门2能够拆装。如图2所示,前侧搁板10的后端部IOb和后侧搁板20的前端部20a各自的端面 沿铅直方向(上下方向)形成为平面状,在后车门2关闭(全闭)时,在后端部IOb和前 端部20a面接触的状态下,前侧搁板10和后侧搁板20构成为同一平面。此外,不限于 这样的结构,例如,关闭后车门2时,后端部IOb的端面和前端部20a的端面也能够以相 互上下重叠的方式形成为凸状,前侧搁板10和后侧搁板20成为同一平面。条带30在前侧搁板10的左右两侧设置一对,上端连接(连结)在后车门2上, 下端被安装在比前侧搁板10的轴S2更靠后侧。此外,条带30的后车门2侧的固定位 置和前侧搁板10侧的固定位置能够根据开放后车门2时的前侧搁板10的打开角度适当设 定。另外,条带30也可以是由合成纤维等形成的带状部件,或者也可以是金属制的线状 部件。此外,条带30还可以构成为为了防止全闭后车门2时的松动(松弛),在前 侧搁板10上形成供条带30穿过的插通孔(未图示),并且在条带30的下端部安装重锤 (未图示)等,在后车门2全闭时,条带30的下端通过重锤的重量而向前侧搁板10的下 方垂下(未图示)。由此,将后车门2从全闭状态开放时,在开始打开后车门2时,通过后车门2的 转动动作,条带30在插通孔(未图示)内移动,条带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李搁板构造,前后分割成两个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搁板由如下部件构成:前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车身上的前侧搁板;被固定在后车门上的后侧搁板;对从所述前侧搁板的前端部向后侧离开的位置和所述后车门进行连接的条带,在所述后车门打开的状态下,所述前侧搁板和所述后侧搁板分离,在所述后车门关闭的状态下,所述前侧搁板和所述后侧搁板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田裕一郎原清加藤圭介关口延元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