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碰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2399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3 2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身侧碰加强结构。该车身侧碰加强结构包括B柱内板及门槛,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连接在所述门槛上,所述门槛包括前门槛内板、门槛外板及门槛加强板,所述门槛外板连接在所述前门槛内板的外侧,所述门槛外板与所述前门槛内板之间形成空腔,所述门槛加强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空腔内,所述门槛加强板与所述前门槛内板之间形成位于所述空腔内的空腔式抗扭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身侧碰加强结构,所述空腔式抗扭结构不仅提升了所述门槛的截面抗扭系数,还增加了所述门槛的刚度和强度,从而防止侧碰过程中由于所述门槛刚度强度不够导致的门槛翻转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侧碰加强结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车身
,尤其涉及一种车身侧碰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与进步,国家相关碰撞测试法规愈加的完善与严苛,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视。为提升车辆碰撞性能,尽可能减小对乘员的伤害,需要在车身开发过程中合理设计车身结构。由于最新的C-NCAP(China-NewCarAssessmentProgram,中国新车评价规程)侧碰中,壁障的抬高以及大壁障结构的使用,对车身侧面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需要与挑战。传统的车身侧碰加强结构通常在门槛中增加不同数量的吸能盒子,以防止侧碰时车身发生较大的压溃。对于七座车型来讲,门槛高度相对较低,由于壁障的抬高,在侧碰过程中壁障直接撞击B柱,与门槛无重叠量,导致B柱侵入量过大,此时门槛的变形方式由压缩变为翻转,吸能盒子已经无法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由于壁障的抬高导致的汽车侧碰过程中门槛翻转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车身侧碰加强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侧碰加强结构,包括B柱内板及门槛,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连接在所述门槛上,所述门槛包括前门槛内板、门槛外板及门槛加强板,所述门槛外板连接在所述前门槛内板的外侧,所述门槛外板与所述前门槛内板之间形成空腔,所述门槛加强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空腔内,所述门槛加强板与所述前门槛内板之间形成位于所述空腔内的空腔式抗扭结构。可选地,所述空腔式抗扭结构位于所述空腔的内侧的底角处。可选地,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夹设于所述前门槛内板与所述门槛外板之间,所述B柱内板将所述空腔分隔成位于所述B柱内板与所述门槛外板之间的第一空腔及位于所述B柱内板与所述前门槛内板之间的第二空腔。可选地,所述门槛外板包括第一上板、第一下板及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连接在所述第一上板的外侧与所述第一下板的外侧之间以形成开口向内的第一U型结构,所述第一上板的内侧及第一下板的内侧固定连接在所述B柱内板的外表面上;所述前门槛内板包括第二上板、第二下板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在所述第二上板的内侧与所述第二下板的内侧之间以形成开口向外的第二U型结构,所述第二上板的外侧及第二下板的外侧固定连接在所述B柱内板的内表面上。可选地,所述第一上板的内侧向上翻折形成第一上翻边,所述第一下板的内侧向下翻折形成第一下翻边,所述第一上翻边及第一下翻边贴合固定在所述B柱内板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上板的外侧向上翻折形成第二上翻边,所述第二下板的外侧向下翻折形成第二下翻边,所述第二上翻边及第二下翻边贴合固定在所述B柱内板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一上翻边及第二上翻边在所述B柱内板的内外两侧重叠设置,所述第一下翻边及第二下翻边在所述B柱内板的内外两侧重叠设置。可选地,所述门槛加强板包括第三上板及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上板的内侧连接至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的底侧连接至所述第二下板,所述空腔式抗扭结构由所述第三上板、第二侧板、第二下板及第三侧板合围而成。可选地,所述第三上板的内侧向上翻折形成第三上翻边,所述第三侧板的下侧向外翻折形成第三下翻边,所述第三上翻边贴合固定在所述第二侧板上,所述第三下翻边贴合固定在所述第二下板上。可选地,所述车身侧碰加强结构还包括连接所述B柱内板与所述第二上板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B柱内板及第二上板合围形成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位于所述第二空腔的上方。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侧碰加强结构还包括前门槛内板连接板及前门槛内板连接板加强板,所述前门槛内板连接板的外侧连接在所述前门槛内板上,所述前门槛内板连接板的内侧连接在纵梁上,所述前门槛内板连接板加强板固定在所述前门槛内板连接板内。可选地,所述车身侧碰加强结构还包括后门槛内板连接板及后门槛内板连接板加强板,所述门槛还包括后门槛内板,所述后门槛内板连接在所述前门槛内板的后侧,所述后门槛内板连接板的外侧连接在所述后门槛内板上,所述后门槛内板连接板的内侧连接在纵梁上,所述后门槛内板连接板加强板固定在所述后门槛内板连接板内。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侧碰加强结构,所述前门槛内板与所述门槛外板之间形成空腔,提升了所述门槛的抗弯系数和抗扭系数,从而能够更好地抵抗侧碰变形。所述门槛加强板固定在所述空腔内,所述门槛加强板与所述前门槛内板之间形成位于所述空腔内的空腔式抗扭结构,所述空腔式抗扭结构不仅提升了所述门槛的截面抗扭系数,还增加了所述门槛的刚度和强度,从而防止侧碰过程中由于所述门槛刚度强度不够导致的门槛翻转变形。由于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连接在所述门槛上,因此,所述门槛形成的所述空腔以及位于所述空腔内的所述空腔式抗扭结构能够改善B柱侵入量,进而防止B柱变形带动门槛翻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侧碰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侧碰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图2中沿A-A方向的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侧碰结构的左视图。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B柱内板;2、门槛;21、门槛外板;211、第一上板;2111、第一上翻边;212、第一下板;2121、第一下翻边;213、第一侧板;22、前门槛内板;221、第二上板;2211、第二上翻边;222、第二下板;2221、第二下翻边;223、第二侧板;23、门槛加强板;231、第三上板;2311、第三上翻边;232、第三侧板;2321、第三下翻边;24、空腔;241、第一空腔;242、第二空腔;25、空腔式抗扭结构;26、侧围外板;27、后门槛内板;3、连接板;31、第三空腔;32、第四翻边;4、前门槛内板连接板;5、前门槛内板连接板加强板;6、纵梁;7、后门槛内板连接板;8、后门槛内板连接板加强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侧碰加强结构,包括B柱内板1及门槛2,所述B柱内板1的下端连接在所述门槛2上,所述门槛2包括门槛外板21、前门槛内板22及门槛加强板23,所述门槛外板21连接在所述前门槛内板22的外侧,所述门槛外板21与所述前门槛内板22之间形成空腔24,所述门槛加强板23固定连接在所述空腔24内,所述门槛加强板23与所述前门槛内板22之间形成位于所述空腔24内的空腔式抗扭结构25。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侧碰加强结构,所述前门槛内板22与所述门槛外板21之间形成空腔,提升了所述门槛2的抗弯系数和抗扭系数,从而能够更好地抵抗侧碰变形。所述门槛加强板23固定在所述空腔24内,所述门槛加强板23与所述前门槛内板22之间形成位于所述空腔24内的空腔式抗扭结构25,所述空腔式抗扭结构25不仅提升了所述门槛2的截面抗扭系数,还增加了所述门槛2的刚度和强度,从而防止侧碰过程中由于所述门槛2刚度强度不够导致的门槛翻转变形。由于所述B柱内板1的下端连接在所述门槛2上,因此,所述门槛2形成的所述空腔24以及位于所述空腔24内的所述空腔式抗扭结构25能够改善B柱侵入量,进而防止B柱变形带动门槛翻转。如图3所示,所述空腔式抗扭结构25位于所述空腔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侧碰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B柱内板及门槛,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连接在所述门槛上,所述门槛包括前门槛内板、门槛外板及门槛加强板,所述门槛外板连接在所述前门槛内板的外侧,所述门槛外板与所述前门槛内板之间形成空腔,所述门槛加强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空腔内,所述门槛加强板与所述前门槛内板之间形成位于所述空腔内的空腔式抗扭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侧碰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B柱内板及门槛,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连接在所述门槛上,所述门槛包括前门槛内板、门槛外板及门槛加强板,所述门槛外板连接在所述前门槛内板的外侧,所述门槛外板与所述前门槛内板之间形成空腔,所述门槛加强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空腔内,所述门槛加强板与所述前门槛内板之间形成位于所述空腔内的空腔式抗扭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碰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式抗扭结构位于所述空腔的内侧的底角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碰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夹设于所述前门槛内板与所述门槛外板之间,所述B柱内板将所述空腔分隔成位于所述B柱内板与所述门槛外板之间的第一空腔及位于所述B柱内板与所述前门槛内板之间的第二空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侧碰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外板包括第一上板、第一下板及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连接在所述第一上板的外侧与所述第一下板的外侧之间以形成开口向内的第一U型结构,所述第一上板的内侧及第一下板的内侧固定连接在所述B柱内板的外表面上;所述前门槛内板包括第二上板、第二下板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在所述第二上板的内侧与所述第二下板的内侧之间以形成开口向外的第二U型结构,所述第二上板的外侧及第二下板的外侧固定连接在所述B柱内板的内表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侧碰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板的内侧向上翻折形成第一上翻边,所述第一下板的内侧向下翻折形成第一下翻边,所述第一上翻边及第一下翻边贴合固定在所述B柱内板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上板的外侧向上翻折形成第二上翻边,所述第二下板的外侧向下翻折形成第二下翻边,所述第二上翻边及第二下翻边贴合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锋罗培锋文凯唐志坚伍俊棠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