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下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4033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14: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下部构造,其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并且能够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该车辆下部构造包括一对门框下边梁和电力供给装置,所述门框下边梁构成为包括外部部分、内部部分以及第1冲击吸收部,所述外部部分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所述内部部分与所述外部部分一体形成,并且位于所述外部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与所述外部部分共同形成闭合截面部,所述第1冲击吸收部在所述闭合截面部内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在所述外部部分与所述内部部分之间,并且配置在侧视车辆时与所述电力供给装置重合的位置。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中,不需要另外的构件就能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即使是短行程,也能有效地减少冲击载荷,所以与电力供给装置的尺寸无关,均能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下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下部构造。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13-133046中公开了一种技术,涉及在地板(日文:フロアパネル)的车辆下方侧支承作为驱动力供给装置之一的蓄电池单元的车辆的电池搭载构造。具体而言,在上述关联技术中,在门框下边梁(日文:ロッカーパネル)与蓄电池单元之间配置有方筒状的蓄电池侧框,该蓄电池侧框与门框下边梁以及蓄电池单元邻接地设置。另一方面,在因车辆的侧面碰撞而使冲击载荷输入门框下边梁,从而使上述门框下边梁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门框下边梁的内侧)变形时,在门框下边梁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拉拽力进行作用。在上述关联技术中,如上所述,由于蓄电池侧框与门框下边梁邻接地设置,所以在蓄电池侧框的门框下边梁侧,压缩力进行作用。也就是说,在上述相关技术中,在门框下边梁以及蓄电池侧框处,在彼此邻接的部位进行作用的拉拽力与压缩力之间,彼此作用的应力相互抵消。由此,抑制门框下边梁和蓄电池侧框的变形,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进入(所谓的内陷(日文:内折れ))。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通常,蓄电池单元的尺寸根据车辆的不同而不同,在上述相关技术的情况下,为了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产生了根据上述蓄电池单元的尺寸改变蓄电池侧框的大小的需要。也就是说,蓄电池侧框本身的通用性低,相应地成本可能增大。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并且能够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的车辆下部构造。本专利技术的第1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包括:一对门框下边梁,上述一对门框下边梁分别配置在车辆的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电力供给装置,上述电力供给装置配置在上述地板的车辆下方侧,上述门框下边梁构成为包括外部部分、内部部分以及第1冲击吸收部,上述外部部分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上述内部部分与上述外部部分一体形成,并且位于上述外部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与上述外部部分共同形成闭合截面部,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在上述闭合截面部内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在上述外部部分与上述内部部分之间,并且配置在侧视车辆时与上述电力供给装置重合的位置。在本专利技术的第1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在车辆的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侧分别配置有门框下边梁,各门框下边梁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地板的车辆下方侧配置有电力供给装置。作为电力供给装置,可以举出蓄电池和燃料电池。作为“蓄电池”,例如可以举出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和硅电池等。这里的“蓄电池”是指,例如将多个电池组件收容在壳体内的状态(以下有时也称为“电池组”)。这里,本专利技术中的门框下边梁一体形成有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外部部分和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内部部分,利用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形成闭合截面部。这里的“一体形成”是指,通过挤压加工、拉拔加工等一体地形成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在本专利技术中,在门框下边梁,外部部分与内部部分一体形成,从而例如与使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这两片板结合而形成门框下边梁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门框下边梁本身的刚性。在使门框下边梁的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这两片板结合时,需要进行焊接、紧固等,但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是一体形成的,所以不必进行焊接、紧固等加工,能够降低相应的成本。在门框下边梁的闭合截面部内,在外部部分与内部部分之间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第1冲击吸收部,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设定为配置在侧视车辆时与电力供给装置重合的位置。通常,搭载在车辆内的电力供给装置的刚性设定为较高。因此,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将门框下边梁的第1冲击吸收部配置为在侧视车辆时与电力供给装置重合,使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输入到门框下边梁的冲击载荷的一部分经由第1冲击吸收部向电力供给装置侧传递。如上所述,由于电力供给装置的刚性设定为较高,所以当输入到门框下边梁的冲击载荷的一部分传递到上述电力供给装置时,上述门框下边梁获得来自电力供给装置的反作用力。由此,门框下边梁的第1冲击吸收部发生塑性变形,吸收冲击能。也就是说,即使是短行程,也能有效地减少冲击载荷。由此,能够抑制门框下边梁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进入(所谓的内陷)。也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中,即使在如所谓的与杆状物的侧面碰撞那样对门框下边梁的局部输入大载荷的情况下,门框下边梁的内陷也得到抑制。如上所述,在本专利技术中,在门框下边梁的闭合截面部内设置有第1冲击吸收部,并且将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配置为在侧视车辆时与电力供给装置重合,利用来自电力供给装置的反作用力,从而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即,在本专利技术中,与上述相关技术不同,不需要另外的构件就能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在本专利技术中,即使是短行程,也能有效地减少冲击载荷,所以与电力供给装置的尺寸无关,均能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在本专利技术的第1形态中,也可以是,车辆下部构造还具有地板横梁(日文:フロアクロスメンバ),该地板横梁在上述地板上配置在上述一对门框下边梁间,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上述门框下边梁构成为还包含第2冲击吸收部,该第2冲击吸收部在上述闭合截面部内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在上述外部部分与上述内部部分之间,并且配置在侧视车辆时与上述地板横梁重合的位置。在本专利技术的第1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在地板上,在一对门框下边梁之间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地板横梁。在门框下边梁的闭合截面部内,在外部部分与内部部分之间,在侧视车辆时与地板横梁重合的位置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第2冲击吸收部。因此,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输入到门框下边梁的冲击载荷的一部分经由第2冲击吸收部向地板横梁侧传递。当冲击载荷输入到地板横梁时,上述门框下边梁获得来自地板横梁(严密地讲,是经由地板横梁来自输入了冲击载荷的门框下边梁的相反侧的门框下边梁)的反作用力。由此,第2冲击吸收部发生塑性变形,吸收冲击能。即,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利用第1冲击吸收部以及第2冲击吸收部的塑性变形进一步吸收冲击能。这里,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能够形成经由门框下边梁的第1冲击吸收部向电力供给装置侧传递的载荷传递路径以及经由门框下边梁的第2冲击吸收部向地板横梁侧传递的载荷传递路径。因而,能谋求输入到门框下边梁的冲击载荷分散。也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门框下边梁的闭合截面部内设置第1冲击吸收部和第2冲击吸收部,并且将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配置为在侧视车辆时与电力供给装置重合,将上述第2冲击吸收部配置为在侧视车辆时与地板横梁重合,利用来自电力供给装置以及地板横梁的反作用力,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在本专利技术第1形态中,也可以是,上述电力供给装置是蓄电池,上述蓄电池具有收容多个电池组件的电池壳体,在上述电池壳体内,在侧视车辆时与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重合的位置设置有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的第1横梁。在本专利技术的第1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中,蓄电池具有收容多个电池组件的电池壳体,在电池壳体内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第1横梁。由此,提高了电池壳体本身的刚性。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第1横梁设定为成为在侧视车辆时与第1冲击吸收部重合的位置。因此,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当冲击载荷输入门框下边梁时,经由第1冲击吸收部向电池壳体的第1横梁侧传递冲击载荷。当冲击载荷向电池壳体的第1横梁侧传递时,门框下边梁获得来自上述第1横梁(严密地讲,是经由第1横梁以及电池壳体输入了冲击载荷的门框下边梁的相反侧的门框下边梁)的反作用力,第1冲击吸收部发生塑性变形。由此,冲击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下部构造包括:一对门框下边梁,所述一对门框下边梁分别配置在车辆的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电力供给装置,所述电力供给装置配置在所述地板的车辆下方侧,所述门框下边梁构成为包括外部部分、内部部分以及第1冲击吸收部,所述外部部分构成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所述门框下边梁的外壁,所述内部部分与所述外部部分一体形成,位于所述外部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与所述外部部分共同形成闭合截面部,所述第1冲击吸收部在所述闭合截面部内自所述外部部分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到所述内部部分,并且配置在侧视车辆时与所述电力供给装置重合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4.28 JP 2017-090781;2017.12.14 JP 2017-239991.一种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下部构造包括:一对门框下边梁,所述一对门框下边梁分别配置在车辆的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电力供给装置,所述电力供给装置配置在所述地板的车辆下方侧,所述门框下边梁构成为包括外部部分、内部部分以及第1冲击吸收部,所述外部部分构成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所述门框下边梁的外壁,所述内部部分与所述外部部分一体形成,位于所述外部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与所述外部部分共同形成闭合截面部,所述第1冲击吸收部在所述闭合截面部内自所述外部部分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到所述内部部分,并且配置在侧视车辆时与所述电力供给装置重合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下部构造还具有地板横梁,该地板横梁在所述地板上配置在所述一对门框下边梁间,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门框下边梁构成为还包含第2冲击吸收部,该第2冲击吸收部在所述闭合截面部内自所述外部部分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到所述内部部分,并且配置在侧视车辆时与所述地板横梁重合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供给装置是蓄电池,所述蓄电池具有收容多个电池组件的电池壳体,在所述电池壳体内,在侧视车辆时与所述第1冲击吸收部重合的位置设置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第1横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冲击吸收部构成为包含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第1横壁,所述第1横梁构成为包含第2横壁,在侧视车辆时该第2横壁与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所述第1横壁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冲击吸收部包含第3横壁和第1连结壁,所述第3横壁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1横壁并列地配置,所述第1连结壁在所述第1横壁与所述第3横壁之间连结所述第1横壁与所述第3横壁。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供给装置是燃料电池,所述燃料电池具有箱壳,该箱壳沿车辆前后方向排列有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燃料箱,所述箱壳内设置有第2横梁,该第2横梁划分沿车辆前后方向相邻配置的燃料箱之间,并且在侧视车辆时与所述第1冲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濑恭辅伊藤真辉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