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950969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02:12
保持后摆臂附近的车宽较小,同时确保构件配置空间的容量,提高该空间内的构件布局自由度。将平衡器(68)分割成车宽方向外侧的第一平衡器(70)和车宽方向内侧的第二平衡器(72)。第一平衡器(70)的上端连结连动制动用主缸(52)的活塞杆(53),下端连结平衡器连结轴(67)的外侧端部。第二平衡器(72)的上端连结平衡器连结轴(67)的内侧端部,下端连结制动杆(48)的前端,制动杆的后端连结后制动器(46)。平衡器连结轴(67)支承于制动踏板(50)的从踏板枢转部(64)向上方延伸的踏力传递臂(66),在踏力传递臂(66)的外侧配置第一平衡器(70),在踏力传递臂的内侧配置第二平衡器(72)。

Continuous brake device for saddle vehicle

To keep the vehicle width near the rear swing arm smaller, at the same time, ensure the capacity of the component configuration space and improve the freedom of component layout in the space. The balancer (68) is divided into the first balancer (70) outside the width direction and the second balancer (72) inside the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The upper end of the first balancer (70) is connected with the piston rod (53) of the main cylinder (52) for braking, and the low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outer end of the balancer connecting shaft (67). The upper end of the second equalizer (72) connects the balancer to the inner end of the shaft (67), the lower end is connected to the front end of the brake rod (48), and the rear end of the brake rod is connected to the rear brake (46). The balancer link shaft (67) is supported by a treadle transfer arm (66) extending from the pedal pivot part (64) to the brake pedal (50), and the first equalizer (70) is configured on the outside of the tread transfer arm (66), and the inside of the tread transfer arm is configured with the second equalizer (7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鞍乘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鞍乘型车辆的前后制动器连动地工作的连动制动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平衡器采用了新式构造的连动制动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鞍乘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例如有将前制动器设为液压式,将后制动器设为机械式,利用制动踏板的踏力使后制动器工作,同时使连动制动用主缸产生液压而使前制动器工作的连动制动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使该连动制动器工作的制动踏板的踏力经由平衡器向前制动器和后制动器分配。平衡器作为一个呈带板状且将上下方向中间部枢转支承于制动踏板的连杆部件配置在制动踏板的车宽方向内侧,其上端连接连动制动用主缸,下端连接将制动踏板的踏力向后制动器传递的制动杆(后制动器传递部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6545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连动制动装置中,当将平衡器向制动踏板的内侧且左右一对后摆臂的内侧配置时,平衡器不向车体的车宽方向外侧伸出,因此能够减小车宽而较窄。但是,这样一来,与平衡器连结的连动制动用主缸就会与连结后制动器和平衡器的后制动器传递部件位于一条直线上,就会将车宽方向的位置确定在配置平衡器的车体中央部,且会配置在左右一对后摆臂的内侧。其结果,连动制动用主缸的配置将导致车体中央上部内侧的构件配置空间变小而使布局自由度降低,难以在该部分配置车体框架和载物箱等。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保持后摆臂附近的车宽较小,同时确保车体中央上部内侧的构件配置空间的容量,提高该空间内的构件布局自由度。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为了上述技术问题,技术方案1记载的专利技术是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具有:对前轮(12)施加制动力的液压式的前制动器(30);对后轮(14)施加制动力的机械式的后制动器(46);后摆臂(44),其能够摆动地支承于车体框架(10)且后端支承所述后轮(14);动力单元(16),其支承于所述车体框架(10)且驱动所述后轮(14);制动踏板(50),其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车体框架(10);后制动器传递部件(48),其通过该制动踏板(50)的操作向所述后制动器(46)传递操作力;连动制动用主缸(52),其产生赋予所述前制动器(30)制动力的液压;平衡器(68),其与所述制动踏板(50)连结,向所述后制动器传递部件(48)和所述连动制动用主缸(52)传递所述制动踏板(50)的操作力;所述鞍乘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平衡器(68)具有第一平衡器(70)和相比该第一平衡器(70)更靠车宽方向内侧配置的第二平衡器(72),该第一平衡器(70)及第二平衡器(72)的各一端部由平衡器连结部件(67)连结,所述连动制动用主缸(52)的活塞杆(53)与所述第一平衡器(70)或第二平衡器(72)中的一个平衡器的另一端部连结,所述后制动器传递部件(48)与所述第一平衡器(70)或第二平衡器(72)中的另一个平衡器的另一端部连结。技术方案2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平衡器(70)的另一端部与所述连动制动用主缸(52)的所述活塞杆(53)连结,所述第二平衡器(72)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后制动器传递部件(48)连结。技术方案3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所述平衡器连结部件(67)是与所述第一平衡器(70)及第二平衡器(72)连结的轴部件,轴支承于所述制动踏板(50)的端部(66)。技术方案4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所述制动踏板(50)具有:踏板臂(51),其一端具有踏板部(50a)且向后方延伸;踏板枢转部(64),其设于该踏板臂(51)的后部且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车体框架(10);踏力传递臂(66),其为从该踏板枢转部(64)向上方延伸的板部件;通过使所述平衡器连结部件(67)支承于该踏力传递臂(66),将所述踏力传递臂(66)与所述第一平衡器(70)和所述第二平衡器(72)连结。技术方案5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踏力传递臂(66)在沿车宽方向配置的所述平衡器连结部件(67)上配置在所述第一平衡器(70)和所述第二平衡器(72)之间。技术方案6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5的基础上,所述踏力传递臂(66)具有上方侧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部(66c)和从该倾斜部(66c)沿车体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部(66b),所述平衡器连结部件(67)支承于该垂直部(66b)。技术方案7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6的基础上,在后视时所述连动制动用主缸(52)相比所述后摆臂(44)更靠车宽方向外侧配置,设于所述后制动器(46)的制动操作用的制动臂(47)相比所述后摆臂(44)向更下方延伸,该制动臂(47)与所述后制动器传递部件(48)的连结部和所述后摆臂(44)相比更靠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所述后制动器传递部件(48)沿内外方向横穿所述后摆臂(44)的下方。技术方案8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7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平衡器(70)、所述第二平衡器(72)、所述踏力传递臂(66)在车宽方向上重叠配置,在该重叠的区域利用所述平衡器连结部件(67)相互连结。技术方案9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所述平衡器连结部件是由粗径部(67a)和细径部(67b、67c)构成的平衡器连结轴(67),在该平衡器连结轴(67)上,在粗径部(67a)与细径部(67b、67c)之间设有台阶部,所述踏力传递臂(66)与所述细径部(67c)连结并且与所述台阶部抵接。技术方案10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9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平衡器(70)的上端连结所述连动制动用主缸(52)的活塞杆(53),下端固定所述平衡器连结部件(67),所述第二平衡器(72)的上端连结所述平衡器连结部件(67),下端连结所述后制动器传递部件(48)。技术方案11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10的基础上,所述车体框架(10)具有:头管(18),其下端能够转动地支承前叉(26)的上部,所述前叉(26)支承所述前轮(12);主框架(20),其从该头管(18)向后方延伸;左右一对车座导轨(24),其从该主框架(20)向后方延伸;在后视时所述连动制动用主缸(52)配置在所述车座导轨(24)的车宽方向外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通过将平衡器分割成第一及第二平衡器且沿车宽方向排列配置,并利用平衡器连结部件将各平衡器和制动踏板连结,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可以不将连动制动用主缸与后制动器和后制动器传递部件配置在一条直线上,因此提高了连动制动用主缸的配置自由度。根据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能够将分割的平衡器中设于车宽方向内侧的第二平衡器和后制动器传递部件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易于形成减小车宽的结构。另外,通过将第一平衡器向车宽方向外侧配置,能够将连动制动用主缸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因此易于在连动制动用主缸的车宽方向内侧确保大容量的构件配置空间。根据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由于利用轴部件构成平衡器连结部件并利用制动踏板对其进行轴支承,因此无需另行设置将制动踏板和平衡器连接的部件,能够将构件个数抑制为较少。根据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由于利用板部件构成踏力传递臂,因此易于将其配置在第一平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鞍乘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具有:对前轮(12)施加制动力的液压式的前制动器(30);对后轮(14)施加制动力的机械式的后制动器(46);后摆臂(44),其能够摆动地支承于车体框架(10)且后端支承所述后轮(14);动力单元(16),其支承于所述车体框架(10)且驱动所述后轮(14);制动踏板(50),其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车体框架(10);后制动器传递部件(48),其通过该制动踏板(50)的操作向所述后制动器(46)传递操作力;连动制动用主缸(52),其产生赋予所述前制动器(30)制动力的液压;平衡器(68),其与所述制动踏板(50)连结,向所述后制动器传递部件(48)和所述连动制动用主缸(52)传递所述制动踏板(50)的操作力;所述鞍乘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平衡器(68)具有第一平衡器(70)和相比该第一平衡器(70)更靠车宽方向内侧配置的第二平衡器(72),该第一平衡器(70)及第二平衡器(72)的各一端部由平衡器连结部件(67)连结,所述连动制动用主缸(52)的活塞杆(53)与所述第一平衡器(70)或第二平衡器(72)中的一个平衡器的另一端部连结,所述后制动器传递部件(48)与所述第一平衡器(70)或第二平衡器(72)中的另一个平衡器的另一端部连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具有:对前轮(12)施加制动力的液压式的前制动器(30);对后轮(14)施加制动力的机械式的后制动器(46);后摆臂(44),其能够摆动地支承于车体框架(10)且后端支承所述后轮(14);动力单元(16),其支承于所述车体框架(10)且驱动所述后轮(14);制动踏板(50),其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车体框架(10);后制动器传递部件(48),其通过该制动踏板(50)的操作向所述后制动器(46)传递操作力;连动制动用主缸(52),其产生赋予所述前制动器(30)制动力的液压;平衡器(68),其与所述制动踏板(50)连结,向所述后制动器传递部件(48)和所述连动制动用主缸(52)传递所述制动踏板(50)的操作力;所述鞍乘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平衡器(68)具有第一平衡器(70)和相比该第一平衡器(70)更靠车宽方向内侧配置的第二平衡器(72),该第一平衡器(70)及第二平衡器(72)的各一端部由平衡器连结部件(67)连结,所述连动制动用主缸(52)的活塞杆(53)与所述第一平衡器(70)或第二平衡器(72)中的一个平衡器的另一端部连结,所述后制动器传递部件(48)与所述第一平衡器(70)或第二平衡器(72)中的另一个平衡器的另一端部连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衡器(70)的另一端部与所述连动制动用主缸(52)的所述活塞杆(53)连结,所述第二平衡器(72)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后制动器传递部件(48)连结。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器连结部件(67)是与所述第一平衡器(70)及第二平衡器(72)连结的轴部件,轴支承于所述制动踏板(50)的端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踏板(50)具有:踏板臂(51),其一端具有踏板部(50a)且向后方延伸;踏板枢转部(64),其设于该踏板臂(51)的后部且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车体框架(10);踏力传递臂(66),其为从该踏板枢转部(64)向上方延伸的板部件;通过使所述平衡器连结部件(67)支承于该踏力传递臂(66),将所述踏力传递臂(66)与所述第一平衡器(70)和所述第二平衡器(72)连结。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卓希铃木浩二朗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