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8746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7 20:54
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其内的飞轮壳连接部、悬置软垫连接部分别与飞轮壳、悬置软垫总成相连接,所述悬置软垫连接部沿其轴向开设有贯穿式的软垫通孔,软垫通孔旁设置有凸台,飞轮壳连接部上开设有呈三角设置的贯穿式的顶、内、底通孔,顶、内通孔均高于软垫通孔,底通孔低于软垫通孔,顶、内通孔之间设置有防反孔,悬置软垫连接部经顶加强筋、侧加强筋与飞轮壳连接部相连接,侧加强筋包括侧上加强筋、侧下加强筋及其间的侧中加强筋,且本支架可为内部掏空的中空结构。本设计不仅装配难度较小、连接牢固度较强、强度较大,而且重量较轻、安全性较高、易于加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悬置装备,属于发动机悬置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具体适用于降低装配难度,并提高连接牢固度。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商用车发动机的悬置技术大部分还停留在斯太尔技术的阶段,该技术中的悬置系统采用楔形橡胶支撑,悬置支架采用钢板拼焊而成,不仅结构的牢固性较弱,而且不易安装,如支架上的连接孔为盲孔,安装时,螺栓只能从一侧打紧,而其与发动机上的零件距离过近,不仅不利于打紧,而且扭矩不便于测量,难以满足悬置系统拧紧力矩要求。授权公告号为CN203888607U,授权公告日为2014年10月22日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包括车架和发动机,所述车架连接后橡胶支撑,其特征是:所述后橡胶支撑连接橡胶支撑安装部,所述发动机连接发动机飞轮壳安装部,所述橡胶支撑安装部与所述发动机飞轮壳安装部通过弧形折弯连接,所述发动机飞轮壳安装部所在平面与水平面垂直,所述发动机飞轮壳安装部的右侧设置有凹口。虽然该设计能实现发动机外壳、后橡胶支撑之间的连接,但其仍然具有以下缺陷:首先,该设计中与发动机飞轮壳相连接的四个连接孔集中在一个平面块上,局限性太强,布局不合理,不仅不利于提高连接的牢固度,更关键的是,限制了连接的位置,增加了连接操作的难度;其次,该设计中的后悬置支架由球墨铸铁铸造而来,结构笨重、重量较大。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装配难度较大、连接牢固度较弱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装配难度较小、连接牢固度较强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包括飞轮壳连接部与悬置软垫连接部,所述飞轮壳连接部的一端与飞轮壳相连接,飞轮壳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悬置软垫连接部的一端相连接,悬置软垫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悬置软垫总成相连接;所述悬置软垫连接部沿其轴向开设有贯穿式的软垫通孔;所述飞轮壳连接部上开设有呈三角设置的贯穿式的顶通孔、内通孔与底通孔,顶通孔、内通孔、底通孔的朝向一致,都与悬置软垫连接部相垂直,且软垫通孔、顶通孔的朝向相互垂直。所述飞轮壳连接部的顶部的右端设置有一个外延伸的顶外凸部,该顶外凸部内开设有同轴的顶通孔,所述飞轮壳连接部的底部设置有一个下延伸的底外凸部,该底外凸部内开设有同轴的底通孔,所述飞轮壳连接部的中部上近其左侧边的部位开设有内通孔;所述内通孔位于顶通孔、底通孔之间,所述顶通孔、内通孔均高于软垫通孔设置,所述底通孔低于软垫通孔设置。所述底外凸部的背部开设有底盲孔,该底盲孔高于底通孔设置。所述内通孔、底盲孔、底通孔由上至下依次同轴排列,内通孔、底盲孔之间的距离大于底盲孔、底通孔之间的距离。所述悬置软垫连接部为长方体结构,所述软垫通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软垫通孔沿纵向并排设置,且在悬置软垫连接部上近软垫通孔的部位设置有凸台。所述飞轮壳连接部上位于顶通孔、内通孔之间的部位开设有一个贯穿式的防反孔。所述悬置软垫连接部的顶部经顶加强筋与飞轮壳连接部的左侧边相连接,所述悬置软垫连接部的侧部经侧加强筋与飞轮壳连接部的中右部相连接,所述飞轮壳连接部上位于顶加强筋、侧加强筋之间的部位开设有内通孔。所述顶加强筋为外凸的弧形结构,其弧度为30度―60度。所述侧加强筋包括侧上加强筋、侧中加强筋与侧下加强筋,侧上加强筋的底面经侧中加强筋与侧下加强筋的顶面相连接,侧中加强筋近悬置软垫连接部的侧部设置,侧上加强筋、侧下加强筋与顶加强筋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所述侧上加强筋、侧下加强筋均为内凹的弧形结构,其弧度为40度―60度。所述发动机后悬置支架为内部掏空的中空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中,悬置软垫连接部沿其轴向开设有贯穿式的软垫通孔,飞轮壳连接部上开设有呈三角设置的贯穿式的顶通孔、内通孔与底通孔,使用时,呈三角设置的、且朝向一致的顶通孔、内通孔、底通孔不仅利于提高连接之后的牢固度,而且三个通孔相互独立,不仅利于各自的装配操作,相互不干扰,也利于与其余零部件之间的配合,如利于连接螺栓的打紧,同时,还便于扭矩的测量,从而满足悬置系统拧紧力矩要求。因此,本技术不仅装配难度较小,而且连接牢固度较强。2、本技术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中,悬置软垫连接部上的软垫通孔与飞轮壳连接部上的顶通孔、内通孔、底通孔相互独立,顶通孔、内通孔、底通孔的朝向一致,软垫通孔、顶通孔的朝向相互垂直,使用时,本设计确保飞轮壳的连接与悬置软垫总成的连接互不干涉,利于提高各自连接的牢固度,同时降低各自连接的操作难度。因此,本技术不仅装配难度较小,而且连接牢固度较强。3、本技术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中,悬置软垫连接部的顶部经顶加强筋与飞轮壳连接部的左侧边相连接,悬置软垫连接部的侧部经侧加强筋与飞轮壳连接部的中右部相连接,该种连接方式不仅利于增大支架的机械强度,而且能实现多筋少面,有利于减重,尤其当顶加强筋为外凸的弧形结构时,效果更好。因此,本技术不仅强度较大,而且重量较轻。4、本技术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中,侧加强筋为分体结构,包括侧上加强筋、侧下加强筋及位于两者之间的侧中加强筋,该种设计不仅利于增大支架的机械强度,而且有利于减重,此外,当侧上加强筋、侧下加强筋均为内凹的弧形结构时,减小了尺寸,不仅利于进一步减轻重量,而且能避免铣孔时破坏加强筋。因此,本技术不仅强度较大、重量较轻,而且安全性较高、易于加工。5、本技术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中,本发动机后悬置支架为内部掏空的中空结构,该设计不仅能够确保一定的机械强度,更重要的是能够减轻重量,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此外,悬置软垫连接部上近软垫通孔的部位设置有凸台的设计能够避免铣通孔的时候破坏加强筋,提高操作的安全性,降低操作难度。因此,本技术不仅重量较轻,而且易于加工。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俯视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前视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后视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内通孔、底盲孔、底通孔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装配示意图。图中:悬置软垫连接部1、悬置软垫总成11、飞轮壳连接部2、飞轮壳21、左侧边22、中右部23、软垫通孔3、凸台31、顶通孔4、顶外凸部41、内通孔5、底通孔6、底外凸部61、底盲孔62、顶加强筋7、侧加强筋8、侧上加强筋81、侧中加强筋82、侧下加强筋83、防反孔9、镜像后悬置支架1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见图1至图6,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包括飞轮壳连接部2与悬置软垫连接部1,所述飞轮壳连接部2的一端与飞轮壳21相连接,飞轮壳连接部2的另一端与悬置软垫连接部1的一端相连接,悬置软垫连接部1的另一端与悬置软垫总成11相连接;所述悬置软垫连接部1沿其轴向开设有贯穿式的软垫通孔3;所述飞轮壳连接部2上开设有呈三角设置的贯穿式的顶通孔4、内通孔5与底通孔6,顶通孔4、内通孔5、底通孔6的朝向一致,都与飞轮壳连接部2相垂直,且软垫通孔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包括飞轮壳连接部(2)与悬置软垫连接部(1),所述飞轮壳连接部(2)的一端与飞轮壳(21)相连接,飞轮壳连接部(2)的另一端与悬置软垫连接部(1)的一端相连接,悬置软垫连接部(1)的另一端与悬置软垫总成(11)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软垫连接部(1)沿其轴向开设有贯穿式的软垫通孔(3);所述飞轮壳连接部(2)上开设有呈三角设置的贯穿式的顶通孔(4)、内通孔(5)与底通孔(6),顶通孔(4)、内通孔(5)、底通孔(6)的朝向一致,都与飞轮壳连接部(2)相垂直,且软垫通孔(3)、顶通孔(4)的朝向相互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包括飞轮壳连接部(2)与悬置软垫连接部(1),所述飞轮壳连接部(2)的一端与飞轮壳(21)相连接,飞轮壳连接部(2)的另一端与悬置软垫连接部(1)的一端相连接,悬置软垫连接部(1)的另一端与悬置软垫总成(11)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软垫连接部(1)沿其轴向开设有贯穿式的软垫通孔(3);所述飞轮壳连接部(2)上开设有呈三角设置的贯穿式的顶通孔(4)、内通孔(5)与底通孔(6),顶通孔(4)、内通孔(5)、底通孔(6)的朝向一致,都与飞轮壳连接部(2)相垂直,且软垫通孔(3)、顶通孔(4)的朝向相互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轮壳连接部(2)的顶部的右端设置有一个外延伸的顶外凸部(41),该顶外凸部(41)内开设有同轴的顶通孔(4),所述飞轮壳连接部(2)的底部设置有一个下延伸的底外凸部(61),该底外凸部(61)内开设有同轴的底通孔(6),所述飞轮壳连接部(2)的中部上近其左侧边(22)的部位开设有内通孔(5);所述内通孔(5)位于顶通孔(4)、底通孔(6)之间,所述顶通孔(4)、内通孔(5)均高于软垫通孔(3)设置,所述底通孔(6)低于软垫通孔(3)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外凸部(61)的背部开设有底盲孔(62),该底盲孔(62)高于底通孔(6)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通孔(5)、底盲孔(62)、底通孔(6)由上至下依次同轴排列,内通孔(5)、底盲孔(62)之间的距离大于底盲孔(62)、底通孔(6)之间的距离。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鞠彤晖李海雄王斐石裕辉杨青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