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及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21867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8 0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及汽车,该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包括:进气歧管;气缸盖,所述气缸盖上设有与所述进气歧管相对的第一通孔;可变流组件,设置于所述进气歧管和所述气缸盖之间,所述可变流组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的第二通孔;翻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翻板包括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线呈预设第一角度的第一状态,以及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线呈预设第二角度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一角度为0度,第二角度为一大于0的角度。在发动机低速运转时,使得空气在进入气缸后可以形成较强的滚流比,从而确保了空气与缸内的燃油充分混合,使得发动机气缸内的燃烧更加充分,提高了燃油利用率,降低了燃油排放。

An engine intake regulation system and ca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engin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the car, the engin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ncludes an intake manifold; the cylinder cover, the cylinder cover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through hole opposite the intake manifold; variable flow component is arranged on the intake manifold and the cylinder head, the variable flow assembly is provided with a relative with the first through hole second through hole; a turning plate, is rotatably arranged on the second hole, the center line of the turning plate includes a second hole in the first state presupposition first angle, and the second hole center line was second preset angle second, the first angle is 0 degrees, the second angle is greater than 0 angle. When the engine is running at low speed, the air can enter into the cylinder to form a strong tumble ratio, thus ensuring that the air and the fuel in the cylinder are fully mixed, making the combustion in the engine cylinder more complete, improving the fuel utilization rate and reducing the fuel emis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一种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及汽车。
技术介绍
直喷发动机的燃油直接喷射到气缸内再与从进气歧管过来的新鲜空气混合,所以油气混合是否均匀直接影响发动机的燃烧效率、热效率及排放水平,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低速运转时发动机进气量小,空气动能小,所形成的滚流比也小,进入气缸内的空气无法有效的将喷射进来的燃油冲击打碎并均匀混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及汽车,用以实现在发动机低速运转时,使得空气在进入气缸后可以形成较强的滚流比,从而确保空气与缸内的燃油充分混合,使得燃烧充分,提高燃油利用率,降低燃油排放。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包括:进气歧管;气缸盖,所述气缸盖上设有与所述进气歧管相对的第一通孔;可变流组件,设置于所述进气歧管和所述气缸盖之间,所述可变流组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的第二通孔;翻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翻板包括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线呈预设第一角度的第一状态,以及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线呈预设第二角度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一角度为0度,第二角度为一大于0的角度。优选地,所述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还包括:控制电机;所述第二通孔内部设有旋转轴,所述翻板固定于所述旋转轴上,所述旋转轴与所述控制电机的输出轴一体转动。优选地,所述旋转轴的设置方向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线相垂直。优选地,所述翻板沿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一方向为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线相垂直的方向。优选地,所述可变流组件上设有多个安装孔。优选地,所述可变流组件采用钢制成。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及汽车,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发动机处于低速运转时,翻板处于第二状态,此时,翻板与第二通孔的侧壁之间形成一孔径较小的气流传输通道,并且,该气流传输通道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二通孔的截面面积,进气歧管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气流传输通道流入至发动机气缸内部。在翻板处于第二状态时,由于翻板将第二通孔部分阻挡住,形成的气流传输通道的截面积大大小于翻板处于第一状态下形成的气流传输通道的截面积。进气歧管内的气体在流动至第二通孔内时,流动方向由于翻板的阻挡而发送改变,使得通过该气流传输通道的气体可以形成较大的滚流比,从而在大滚流的作用下使得燃油与空气更好的混合在一起,使得发动机气缸内的燃烧更加充分。提高了燃油的利用率,同时降低燃油排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可变流组件与翻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进气歧管与可变流组件的分解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进气歧管;2、气缸盖;3、可变流组件;31、第二通孔;4、翻板;32、安装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技术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参照图1与图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包括:进气歧管1;气缸盖2,所述气缸盖2上设有与所述进气歧管1相对的第一通孔;可变流组件3,设置于所述进气歧管1和所述气缸盖2之间,所述可变流组件3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的第二通孔31;翻板4,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31内,所述翻板4包括与所述第二通孔31的中心线呈预设第一角度的第一状态,以及与所述第二通孔31的中心线呈预设第二角度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一角度为0度,第二角度为一大于0的角度。当发动机处于高速运转时,翻板4处于第一状态。此状态下,翻板4将第二通孔31分割成上下两个通道,上下两个通道的截面面积和与第二通孔的截面面积基本相等,此时,进气歧管1内的气体通过该上下两个通道进入至发动机气缸内部,翻板4不会对进气歧管1内的气体的流动产生影响,因而能够满足发动机高速运转时所需要的大进气量。当发动机处于低速运转时,翻板4处于第二状态,此时,翻板4与第二通孔31的侧壁之间形成一孔径较小的气流传输通道,并且,该气流传输通道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二通孔31的截面面积,进气歧管1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气流传输通道流入至发动机气缸内部。在翻板4处于第二状态时,由于翻板4将第二通孔31部分阻挡住,形成的气流传输通道的截面积大大小于翻板4处于第一状态下第二通孔31内所形成的两个通道的截面面积之和。进气歧管1内的气体在流动至第二通孔31内时,流动方向由于翻板4的阻挡而发送改变,使得通过该气流传输通道的气体可以形成较大的滚流比,从而在大滚流的作用下使得燃油与空气更好的混合在一起,使得发动机气缸内的燃烧更加充分。提高了燃油的利用率,同时降低燃油排放。且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还包括:控制电机;所述第二通孔31内部设有旋转轴,所述翻板4固定于所述旋转轴上,所述旋转轴与所述控制电机的输出轴一体转动。并且,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该控制电机与发动机控制单元ECU连接,发动机控制单元ECU可确定发动机状态是处于高速运转状态还是低速运转状态。在发动机控制单元ECU判断出发动机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时,发动机控制单元ECU控制控制电机进行正转至第一预设角度,进而带动旋转轴进行转动,固定于旋转轴上的翻板4转动至于第二通孔31的中心线相平行的第一状态;在发动机控制单元ECU判断出发动机处于低速运转状态时,发动机控制单元ECU控制控制电机进行反转至第二预设角度,进而带动旋转轴进行转动,固定于旋转轴上的翻板4转动至于第二状态位置处对应的角度。且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旋转轴的设置方向与所述第二通孔31的中心线相垂直。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通孔31的数量和翻板4的数量和进气歧管1一一对应。优选地,所述翻板4沿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通孔31的直径,所述第一方向为与所述第二通孔31的中心线相垂直的方向。由于翻板4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二通孔31的直径,使得翻板4可以随着旋转轴的转动而在第二通孔31内部转动一周。且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可变流组件3上设有多个安装孔32。该安装孔32用于与气缸盖2和进气歧管1的连接;气缸盖2、进气歧管1和该可变流组件3通过一螺栓连接。并且,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安装孔32的设置位置与现有技术中的气缸盖2的第一通孔的位置相对设置。本技术实施例中,不需要对发动机进气歧管1和气缸盖2进行任何改造,无需任何改造成本。同时此机构结构紧凑,对发动机整机空间影响较小。且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可变流组件3采用钢制成。通过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能够根据发动机当前的工作状态对翻板4的位置进行调节,保证发动机在低速运转或高速运转工况下,进气歧管1内的气体均能够以较大的滚流比进入发动机气缸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歧管(1);气缸盖(2),所述气缸盖(2)上设有与所述进气歧管(1)相对的第一通孔;可变流组件(3),设置于所述进气歧管(1)和所述气缸盖(2)之间,所述可变流组件(3)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的第二通孔(31);翻板(4),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31)内,所述翻板(4)包括与所述第二通孔(31)的中心线呈预设第一角度的第一状态,以及与所述第二通孔(31)的中心线呈预设第二角度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一角度为0度,第二角度为一大于0的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歧管(1);气缸盖(2),所述气缸盖(2)上设有与所述进气歧管(1)相对的第一通孔;可变流组件(3),设置于所述进气歧管(1)和所述气缸盖(2)之间,所述可变流组件(3)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的第二通孔(31);翻板(4),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31)内,所述翻板(4)包括与所述第二通孔(31)的中心线呈预设第一角度的第一状态,以及与所述第二通孔(31)的中心线呈预设第二角度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一角度为0度,第二角度为一大于0的角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还包括:控制电机;所述第二通孔(31)内部设有旋转轴,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响兰燕杰张艳青贺燕铭田安民李海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