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气分离器、曲轴箱通风回油系统及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04563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7 17: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气分离器、曲轴箱通风回油系统及汽车,涉及汽车部件技术领域,所述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包括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精分离模块,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位于所述精分离模块的同侧;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之间设置有粗分离模块,所述粗分离模块水平设置,所述第二腔体通过所述粗分离模块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内设置有多个第一隔板,所述多个第一隔板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三腔体内设置有多个第二隔板,所述多个第二隔板沿竖直方向并列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方案提高了油气分离的效率,降低了发动机的机油消耗量。

An oil gas separator, crankcase ventilation system and automobil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oil and gas separator, the crankcase ventilation system back to the oil and automobile,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utomobile parts, the oil and gas separator comprises a shell, wherein the shell to form a containing space, the holding space includes a first cavity, second cavity and third cavity; among them, the fine separation the first module is arranged in the cavity, the second cavity and the third cavity is located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fine separation module; coarse separation modul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second cavity and the third cavity, the coarse separation module is arranged horizontally, the second cavity through the coarse separation module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third the set of second cavity; cavity has a plurality of first partitions, the first plurality of baffles arranged in parallel along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the third cavity has a plurality of second partitions, the plurality of Second the partition board is arranged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scheme of the utility model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oil and gas separation and reduces the oil consumption of the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气分离器、曲轴箱通风回油系统及汽车
本技术属于汽车结构
,尤其是涉及一种油气分离器、曲轴箱通风回油系统及汽车。
技术介绍
油气分离器是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将发动机窜气中所含的机油进行分离,经油气分离器分离出的机油流回油底壳,而分离后的气体被重新引入发动机进气歧管,而后进入燃烧室被烧掉。现有油气分离器主要由粗分离、精分离两部分组成。其中粗分离结构多为迷宫形式,精分离结构多为螺旋或多级旋风、无纺布式等结构,现有结构在满足曲轴箱通风回油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存在油气分离效率偏低而导致发动机的机油消耗量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气分离器、曲轴箱通风回油系统及汽车,解决了油气分离效率偏低而导致发动机的机油消耗量大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包括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精分离模块,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位于所述精分离模块的同侧;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之间设置有粗分离模块,所述粗分离模块水平设置,所述第二腔体通过所述粗分离模块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内设置有多个第一隔板,所述多个第一隔板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三腔体内设置有多个第二隔板,所述多个第二隔板沿竖直方向并列设置。其中,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沿水平方向设置,将所述第一腔体划分为贮油槽和精分离腔,其中,所述贮油槽位于精分离腔的下方,且所述精分离腔、所述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均位于所述第一挡板的同侧。其中,所述精分离模块设置于所述精分离腔,且末端与所述第一挡板抵接。其中,所述贮油槽内设置有回油阀模块,所述回油阀模块与所述第一挡板抵接,所述回油阀模块将所述贮油槽划分为第一贮油槽和第二贮油槽。其中,所述精分离模块上设置有多个旋风管。其中,所述精分离腔内还设置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对应于所述旋风管的出风面设置。其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节流孔,所述节流孔处设置有接头;所述精分离腔通过所述接头与发动机的进气歧管连通。其中,所述粗分离模块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第二腔体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其中,所述壳体的边缘上设置有与发动机缸体相配合的密封圈安装槽。其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多个螺栓安装孔,通过穿设于所述螺栓安装孔的螺栓,所述壳体与发动机缸体固定连接。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曲轴箱通风回油系统,包括曲轴箱,油底壳,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中,所述油气分离器分别与所述曲轴箱和所述油底壳连通。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中,所述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曲轴箱通风回油系统。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将油气分离器分设为三个腔体,分别在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内设置多个隔板,实现第一次粗分离和第二次粗分离;在第一腔体内设置精分离模块,实现精分离,经过三次分离,发动机窜气中的机油得到有效的分离,通过将分离后的机油流回油底壳再次使用,从而减少了发动机的机油消耗量;通过在第一腔体内设置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改善了气体流动,提高了油气分离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油气分离器的一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油气分离器的又一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粗分离模块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精分离模块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回油阀模块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回油阀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壳体,101-第一隔板,102-第二隔板,103-螺栓安装孔,104-节流孔,106-第一挡板,107-第一贮油槽,108-第二贮油槽,109-密封圈安装槽,110-接头,111-第二挡板,200-粗分离模块,201-通孔,300-精分离模块,301-旋风管,400-回油阀模块,401-回油阀。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技术实施例针对现有的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率低导致发动机的机油消耗量大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油气分离器,通过多次分离,发动机窜气中的机油得到有效分离,通过再次利用分离后的机油,减小了发动机的机油消耗量;通过设置挡板,改善了气体流速,提高了油气分离效率。如图1-图6所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100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包括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精分离模块300,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位于所述精分离模块300的同侧。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之间设置有粗分离模块200,所述粗分离模块200水平设置,所述第二腔体通过所述粗分离模块200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内设置有多个第一隔板101,所述多个第一隔板101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三腔体内设置有多个第二隔板102,所述多个第二隔板102沿竖直方向并列设置。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腔体的深度和所述第三腔体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腔体的深度;与所述精分离模块300的首端相连接的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垂直连接的第二侧壁,所述壳体100的底面,以及,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中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围设为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一隔板101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且与形成所述第二腔体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101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底面和所述第一侧壁;其中,所述第四侧壁上设置有所述粗分离模块200;所述第四侧壁的下方形成所述第三腔体,所述第二隔板102设置于所述第三腔体内,且与所述第四侧壁平行的侧壁固定连,同时,所述第二隔板102还垂直于所述第三腔体的底面和所述第四侧壁。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一隔板101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发动机缸体上的油气混合气的出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发动机曲轴箱内的油气混合气进入所述第二腔体后,撞击在所述第一隔板101,混合气体撞击在所述第一隔板101上后,混合气体进行第一次粗分离。经第一次粗分离的机油从所述粗分离模块200的表面经发动机缸体的第一回油孔流回油底壳内;如图3所示,所述粗分离模块200上设置有多个通孔201,经第一次粗分离后的气体经过所述粗分离模块200上的通孔201,气体流速得到加速。加速后的气体再次撞击在设置有第二间隙的所述第二隔板102上,混合气中的机油进行第二次粗分离。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第一挡板106,所述第一挡板106沿水平方向设置,将所述第一腔体划分为贮油槽和精分离腔,其中,所述贮油槽位于精分离腔的下方,且所述精分离腔、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均位于所述第一挡板106的同侧,其中,所述第一挡板106还用于改变第二次粗分离后的气体的流动方向,从而进一步提高油气分离的效率。具体的,经过第二次粗分离后的机油,通过所述挡板106与所述发动机缸体之间的间隙流入所述贮油槽;经第二次粗分离后的油气混合气进入所述精分离腔。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隔板101和所述第二隔板102的设置方向并不仅限于上述方向,任何能够实现所述混合气体撞击在隔板的方向都可以。进一步的,所述精分离腔内设置有精分离模块300,所述精分离模块300的末端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油气分离器、曲轴箱通风回油系统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气分离器,设置于发动机缸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100)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包括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精分离模块(300),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位于所述精分离模块(300)的同侧;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之间设置有粗分离模块(200),所述粗分离模块(200)水平设置,所述第二腔体通过所述粗分离模块(200)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内设置有多个第一隔板(101),所述多个第一隔板(101)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三腔体内设置有多个第二隔板(102),所述多个第二隔板(102)沿竖直方向并列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气分离器,设置于发动机缸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100)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包括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精分离模块(300),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位于所述精分离模块(300)的同侧;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之间设置有粗分离模块(200),所述粗分离模块(200)水平设置,所述第二腔体通过所述粗分离模块(200)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内设置有多个第一隔板(101),所述多个第一隔板(101)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三腔体内设置有多个第二隔板(102),所述多个第二隔板(102)沿竖直方向并列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第一挡板(106),所述第一挡板(106)沿水平方向设置,将所述第一腔体划分为贮油槽和精分离腔,其中,所述贮油槽位于精分离腔的下方,且所述精分离腔、所述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均位于所述第一挡板(106)的同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精分离模块(300)设置于所述精分离腔,且末端与所述第一挡板(106)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贮油槽内设置有回油阀模块(400),所述回油阀模块(400)与所述第一挡板(106)抵接,所述回油阀模块(400)将所述贮油槽划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霖杨帆兰燕杰张艳青贺燕铭李斌李海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