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9040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0 16: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悬架及汽车,其中,悬架,包括:扭力梁,所述扭力梁包括横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横梁连接在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与车体和车轮连接;约束装置,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连杆至少沿横梁长度方向延伸,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球铰与第一纵梁连接;第一轮体,第一轮体通过第一连接轴与车体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一销轴与第一轮体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第二连杆至少沿横梁长度方向延伸,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二球铰与第二纵梁连接;第二轮体,第二轮体通过第二连接轴与车体转动连接并与第一轮体相接触,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二销轴与第二轮体转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Suspension and automobil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uspension and vehicle, which comprises a torsion beam suspension, torsion beam, the longitudinal beam and second beam, including the first longitudinal beam is connected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longitudinal stringers, first longitudinal and second longitudinal beams connected with the vehicle body and wheels; restraint device, comprising: a first connecting rod, a first connecting rod at least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beam direction, the end of the first connecting rod through the first ball joint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rail; the first round, the first round body through a first connecting shaft and the rotating body connected to a second end of the first link through the first pin and the first rotation of the wheel bodies connected; the second connecting rods, second connecting rods at least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beam direction, the the end of the second connecting rod through the second hinge connected with second longitudinal beams; second wheel, second wheel body through second connecting shaft and rotatably connected with the body A round of body contact and the second end of the second connecting rod are connected by the second pin axis and the second wheel body. The invention can improve the handling and stability of the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悬架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悬架及汽车。
技术介绍
扭力梁式悬架是汽车经常采用的一种后悬架型式,用于平衡左右车轮的上下跳动。现有的扭力梁式悬架包括横梁和两个纵梁,横梁支撑在两个纵梁之间,纵梁一端与车体连接,另一端和车轮连接。然而现有的扭力梁式悬架对汽车侧向支撑力不足,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悬架及汽车,以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悬架,包括:扭力梁,所述扭力梁包括横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横梁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所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与车体和车轮连接;约束装置,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至少沿所述横梁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球铰与第一纵梁连接;第一轮体,所述第一轮体通过第一连接轴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一销轴与所述第一轮体转动连接;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至少沿所述横梁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二球铰与所述第二纵梁连接;第二轮体,所述第二轮体通过第二连接轴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轮体相接触,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二销轴与所述第二轮体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在朝向所述第一纵梁移动过程中能够带动第一轮体和第二轮体正向旋转,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在朝向第二纵梁移动过程中能够带动第一轮体和第二轮体反向旋转。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体、车轮和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悬架,所述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与所述车体和和车轮连接。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悬架,在汽车组装过程中,可将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与车体和车轮连接,当汽车受到侧向力时,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会受到扭力而出现变形,第一球铰和第二球铰则会同时受到朝向第一纵梁的力或同时受到朝向第二纵梁的力,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则会同时朝向第一纵梁移动或同时朝向第二纵梁移动,由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同时朝向第一纵梁移动或同时朝向第二纵梁移动时均能够带动第一轮体和第二轮体同向旋转,且第一轮体和第二轮体相接触,因此第一轮体和第二轮体之间会产生干涉力并对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移动产生约束,从而能够对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的变形产生约束,由此能够防止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变形过大,进而防止车轮的前束角产生过大变化,提高了汽车的侧向支撑力及操纵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悬架的立体图。附图标记:101:横梁102:第一纵梁;103:第二纵梁;104:第一连杆;105:第一球铰;106:第一轮体;107:第一连接轴;108:第一销轴;109:第二连杆;110:第二球铰;111:第二轮体;112:第二连接轴;113:第二销轴;114:容纳槽;115:叉形接头;116:衬套。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悬架,包括:扭力梁,所述扭力梁包括横梁101、第一纵梁102和第二纵梁103,所述横梁101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梁102和第二纵梁103之间,所述第一纵梁102和第二纵梁103与车体和车轮连接;约束装置,包括:第一连杆104,所述第一连杆104至少沿所述横梁101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杆104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球铰105与第一纵梁102连接;第一轮体106,所述第一轮体106通过第一连接轴107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04的第二端通过第一销轴108与所述第一轮体106转动连接;第二连杆109,所述第二连杆109至少沿所述横梁101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杆109的第一端通过第二球铰110与所述第二纵梁103连接;第二轮体111,所述第二轮体111通过第二连接轴112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轮体106相接触,所述第二连杆109的第二端通过第二销轴113与所述第二轮体111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杆104和第二连杆109在朝向所述第一纵梁102移动过程中能够带动第一轮体106和第二轮体111正向旋转,所述第一连杆104和第二连杆109在朝向第二纵梁103移动过程中能够带动第一轮体106和第二轮体111反向旋转。本实施例中的悬架,在汽车组装过程中,可将第一纵梁102和第二纵梁103与车体和车轮连接,当汽车受到侧向力时,第一纵梁102和第二纵梁103会受到扭力而出现变形,第一球铰105和第二球铰110则会同时受到朝向第一纵梁102的力或同时受到朝向第二纵梁103的力F,第一连杆104和第二连杆109则会同时朝向第一纵梁102移动或同时朝向第二纵梁103移动(如图1中箭头所示),由于第一连杆104和第二连杆109同时朝向第一纵梁102移动或同时朝向第二纵梁103移动时均能够带动第一轮体106和第二轮体111同向旋转(如图1中箭头所示),且第一轮体106和第二轮体111相接触,因此第一轮体106和第二轮体111之间会产生干涉力并对第一连杆104和第二连杆109的移动产生约束,从而能够对第一纵梁102和第二纵梁103的变形产生约束,由此能够防止第一纵梁102和第二纵梁103变形过大,进而防止车轮的前束角产生过大变化,提高了汽车的侧向支撑力及操纵稳定性。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轮体106和第二轮体111均为齿轮且相互啮合。由此,当第一连杆104和第二连杆109同时带动第一轮体106和第二轮体111同向旋转时,第一轮体106和第二轮体111能够锁死,从而能够对第一连杆104和第二连杆109的移动产生更大的约束力。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连接轴107、第二连接轴112、第一销轴108和第二销轴113均平行设置。由此,能够使第一轮体106和第二轮体111形成面接触,当第一轮体106和第二轮体111同向旋转时即可产生更大的干涉力,进而对于第一连杆104和第二连杆109的移动能够产生更好的约束效果。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纵梁102、第二纵梁103、第一连接轴107、第二连接轴112、第一销轴108和第二销轴113均平行设置。由此,使第一轮体106和第二轮体111同向旋转时所产生的干涉力能够更有效的通过第一连杆104和第二连杆109传递到第一纵梁102和第二纵梁103上,从而能够更有效的防止第一纵梁102和第二纵梁103的变形。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销轴108和第一连接轴107在所述横梁101的高度方向上具有设定距离且所述第一连接轴107高于所述第一销轴108;所述第二销轴113和所述第二连接轴112在所述横梁101的高度方向上具有设定距离且所述第二连接轴112高于所述第二销轴113。由于第一连杆104的第二端位于第一连接轴107的下方且第二连杆109的第二端位于第二连接轴112的下方,因此能够提高第一连杆104与第一轮体106以及第二连杆109与第二轮体111连接的稳定性,且能够提高第一连杆104和第二连杆109驱动第一轮体106和第二轮体111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横梁101底部形成有容纳槽114,所述约束装置容纳在所述容纳槽114内。由此,横梁101能够对约束装置形成保护,提高了悬架的可靠性并使结构更为紧凑。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连杆104的第二端设有叉形接头115,所述叉形接头115通过第一销轴108与所述第一轮体106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轮体106夹设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悬架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扭力梁,所述扭力梁包括横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横梁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所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与车体和车轮连接;约束装置,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至少沿所述横梁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球铰与第一纵梁连接;第一轮体,所述第一轮体通过第一连接轴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一销轴与所述第一轮体转动连接;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至少沿所述横梁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二球铰与所述第二纵梁连接;第二轮体,所述第二轮体通过第二连接轴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轮体相接触,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二销轴与所述第二轮体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在朝向所述第一纵梁移动过程中能够带动第一轮体和第二轮体正向旋转,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在朝向第二纵梁移动过程中能够带动第一轮体和第二轮体反向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扭力梁,所述扭力梁包括横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横梁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所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与车体和车轮连接;约束装置,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至少沿所述横梁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球铰与第一纵梁连接;第一轮体,所述第一轮体通过第一连接轴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一销轴与所述第一轮体转动连接;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至少沿所述横梁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二球铰与所述第二纵梁连接;第二轮体,所述第二轮体通过第二连接轴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轮体相接触,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二销轴与所述第二轮体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在朝向所述第一纵梁移动过程中能够带动第一轮体和第二轮体正向旋转,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在朝向第二纵梁移动过程中能够带动第一轮体和第二轮体反向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轮体和第二轮体均为齿轮且相互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均平行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浩力王万顺彭锋刘尚鸿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