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辆枕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82278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7 0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领域,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枕梁结构,其包括第一主体挤压型材、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第三挤压型材和第四挤压型材;第一、二主体挤压型材均包括一体成型的L型主框架、沿L型主框架的竖向侧板水平延伸的水平连接板,沿L型主框架的横向侧板向上延伸的竖直连接板;第一、二主体挤压型材横向对接,且两个水平连接板连接,两个横向侧板连接;第一、二主体挤压型材沿其长度方向均具有中间连接部和位于其两端的端部连接部,中间连接部与端部连接部之间形成过线槽;第三、四挤压型材分别连接在中间连接部上方,且第三、四挤压型材通过中部连接板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满足现车低尺寸的枕梁结构要求,解决了枕梁位置空间受限的问题。

A rail vehicle body structure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rail vehicles, discloses a rail vehicle body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main body, second extrusion extrusion, third extrusion and fourth extrusion; first, second body extrusion type L main frame, profile includes integrally formed along the vertical side horizontal L type main frame extended horizontal connecting plate the side of L, the horizontal to vertical extension of the main frame connecting plate; first, second main lateral extrusion butt, and the two level connection board, two transverse side plate connection; first, second body extrusion profiles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is end of the middle connecting part and at the two ends of the connecting part between the middle the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end part of the connecting part is formed over the line groove; extrusion profiles third, fourth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connection in the middle part, and third, fourth extrusion pass Cross the central plate connection. The invention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low dimension of the car body bolster structur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imited space beam posi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车辆枕梁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
,特别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枕梁结构。
技术介绍
高速列车综合节能低阻力车体主要技术特点:低阻力、轻量化,降低能耗,其车体采用边梁吊挂承载,因车体地板加高,车下空间变小,目前现车枕梁无法满足尺寸上的安装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枕梁位置空间受限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枕梁结构,其包括第一主体挤压型材、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第三挤压型材和第四挤压型材;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均包括一体挤压成型的L型主框架、沿L型主框架的竖向侧板向内水平延伸的水平连接板,沿L型主框架的横向侧板向上延伸且与所述水平连接板相交的竖直连接板;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横向对接,且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的水平连接板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的水平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的横向侧板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的横向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沿其长度方向均具有中间连接部和位于其两端的端部连接部,所述中间连接部与两端的所述端部连接部之间分别形成下凹的过线槽;所述第三挤压型材和第四挤压型材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的中间连接部上方,且所述第三挤压型材和第四挤压型材之间通过中部连接板连接。其中,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的横向侧板与水平连接板的外端均设有弯折部,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的横向侧板的外端上部设有向外延伸的搭接部,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的横向侧板的搭接部与水平连接板对应搭设在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的横向侧板与水平连接板的弯折部上,并通过焊接连接为一体。其中,所述第三挤压型材和第四挤压型材均包括一体挤压成型的平板和位于平板下方两侧的支板,三者共同围成∏型;位于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和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的中间连接部的竖向侧板和竖直连接板均延伸出与其连接的水平连接板,所述竖向侧板和竖直连接板的延伸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挤压型材、第四挤压型材的支板连接,所述第三挤压型材、第四挤压型材的平板通过所述中部连接板连接。其中,所述第三挤压型材和第四挤压型材两侧的支板下端均设有弯折部,所述竖向侧板和竖直连接板的延伸端均搭接在对应的所述弯折部上,且通过焊接连接为一体。其中,位于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两端的端部连接部中,所述水平连接板为两个,两个所述水平连接板平行设置,且两个所述水平连接板的外端通过另一个竖直连接板连接,位于上方的所述水平连接板形成所述端部连接部的顶面。其中,所述端部连接部的顶面连接有端部连接板。其中,所述水平连接板、竖直连接板与L型主框架之间形成多个沿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长度方向延伸的减重孔。其中,所述过线槽沿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与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延伸。(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枕梁结构,其包括第一主体挤压型材、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第三挤压型材和第四挤压型材;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均包括一体挤压成型的L型主框架、沿L型主框架的竖向侧板向内水平延伸的水平连接板,沿L型主框架的横向侧板向上延伸且与所述水平连接板相交的竖直连接板;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横向对接,且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的水平连接板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的水平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的横向侧板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的横向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沿其长度方向均具有中间连接部和位于其两端的端部连接部,所述中间连接部与两端的所述端部连接部之间分别形成下凹的过线槽;所述第三挤压型材和第四挤压型材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的中间连接部上方,且所述第三挤压型材和第四挤压型材之间通过中部连接板连接。主结构采用挤压型材,枕梁的焊接量少,有效降低焊接产生的残余应力,适应现有枕梁位置空间受限的问题;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轨道车辆枕梁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图中:1:第一主体挤压型材;11:竖向侧板;12:横向侧板;13:水平连接板;14:竖直连接板;2:第二主体挤压型材;3:第三挤压型材;4:第四挤压型材;5:中部连接板;6:端部连接板;7:弯折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和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枕梁结构,其主要包括第一主体挤压型材1、第二主体挤压型材2、第三挤压型材3和第四挤压型材4;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1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2结构大体相同,且对称设置,均包括一体挤压成型的L型主框架(L型主框架包括竖向侧板11和与竖向侧板11的底面连接的横向侧板12)、沿L型主框架的竖向侧板11向内水平延伸的水平连接板13,沿L型主框架的横向侧板12向上延伸且与所述水平连接板13相交的竖直连接板14;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1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2横向对接,且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1的水平连接板13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2的水平连接板13连接具体采用焊接,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1的横向侧板12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2的横向侧板12连接具体采用焊接,以形成主体框架结构;为了适应与车体底板连接,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1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2沿其长度方向均具有中间连接部和位于其两端的端部连接部,所述中间连接部与两端的所述端部连接部之间分别形成下凹的过线槽,过线槽沿第一主体挤压型材1、第二主体挤压型的宽度方向延伸,方便从过线槽上方过线,而省去了从以往的过线孔中过线的繁琐操作;所述第三挤压型材3和第四挤压型材4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1和第二主体挤压型材2的中间连接部上方,且所述第三挤压型材3和第四挤压型材4之间通过中部连接板5连接,组成框架整体承载结构,第三挤压型材3、中部连接板5、第四挤压型材4的上表面形成中间连接部的上表面,其用于连接车体底板。本专利技术主体采用挤压型材,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设置挤压型材的高度,且焊接量小,变形小,有效降低了焊接产生的残余应力,挤压型材的厚度可以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轨道车辆枕梁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道车辆枕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体挤压型材、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第三挤压型材和第四挤压型材;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均包括一体挤压成型的L型主框架、沿L型主框架的竖向侧板向内水平延伸的水平连接板,沿L型主框架的横向侧板向上延伸且与所述水平连接板相交的竖直连接板;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横向对接,且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的水平连接板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的水平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的横向侧板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的横向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沿其长度方向均具有中间连接部和位于其两端的端部连接部,所述中间连接部与两端的所述端部连接部之间分别形成下凹的过线槽;所述第三挤压型材和第四挤压型材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的中间连接部上方,且所述第三挤压型材和第四挤压型材之间通过中部连接板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车辆枕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体挤压型材、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第三挤压型材和第四挤压型材;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均包括一体挤压成型的L型主框架、沿L型主框架的竖向侧板向内水平延伸的水平连接板,沿L型主框架的横向侧板向上延伸且与所述水平连接板相交的竖直连接板;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横向对接,且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的水平连接板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的水平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的横向侧板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的横向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沿其长度方向均具有中间连接部和位于其两端的端部连接部,所述中间连接部与两端的所述端部连接部之间分别形成下凹的过线槽;所述第三挤压型材和第四挤压型材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的中间连接部上方,且所述第三挤压型材和第四挤压型材之间通过中部连接板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枕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的横向侧板与水平连接板的外端均设有弯折部,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的横向侧板的外端上部设有向外延伸的搭接部,所述第一主体挤压型材的横向侧板的搭接部与水平连接板对应搭设在所述第二主体挤压型材的横向侧板与水平连接板的弯折部上,并通过焊接连接为一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枕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理想孙维光田爱琴丁叁叁陈文宾孙现亮尚克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