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9337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9 18:54
一种电动汽车,包括:车身;沿车高方向位于所述车身之下的副车架和电池,所述副车架和所述电池沿车长方向间隔布置;电池保护装置,且位于所述副车架和所述电池之间,所述电池保护装置包括:第一本体,用于面向所述副车架;第二本体,用于面向所述电池,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围成吸能腔。

electric vehicle

An electric vehicle comprises a body; the car along the high direction positioned below the body of the auxiliary frame and the auxiliary frame of battery, and the battery intervals along the car direction; battery protection device, and is located between the sub frame and the battery, the battery protection device comprises a first body. For the sub frame; the second body, for facing the battery, the first main body and the second body enclosed suction cav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近年,随着国家推广和扶植力度不断升级,新能源车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车企在进行电动汽车的研究,然而,安全是电动汽车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电池包采用扁平化的设计。电动汽车一般包括车身,在车身的下方设有电池和副车架,电池被保护板所覆盖。沿车长方向,副车架和电池间隔设置。为确保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需要对电动汽车进行碰撞测试。碰撞测试通常为:进行车辆速度50km/h与刚性固定壁障100%重叠率的正面碰撞,以及车辆速度64km/h对可变形壁障40%重叠率的正面偏置碰撞。如果车辆碰撞后副车架脱落,其冲击力大于电池保护板的抵抗力,就会导致电池保护板被刺穿,从而副车架会挤压电池的电芯,易产生起火爆炸的风险。尤其扁平化设计的电池包容易导致车身下方的空间布置不足,副车架在碰撞过程中脱落更易侵入电芯,这对电池的保护是极为不利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车辆在受到碰撞时副车架有撞击电池的风险,电池会受到损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包括:车身;沿车高方向位于所述车身之下的副车架和电池,所述副车架和所述电池沿车长方向间隔布置;电池保护装置,且位于所述副车架和所述电池之间,所述电池保护装置包括:第一本体,用于面向所述副车架;第二本体,用于面向所述电池,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围成吸能腔。可选的,所述第一本体具有背向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表面,沿朝向所述车身的方向,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车长方向至所述第二本体的尺寸逐渐增大。可选的,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位于所述吸能腔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面向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表面设有多个加强筋。可选的,所述电池保护装置设于所述车身上。可选的,所述第一本体面向所述副车架的部分为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第二本体贴合并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二本体呈板状。可选的,沿远离所述车身的方向,所述第一本体高于所述副车架。可选的,沿远离所述车身的方向,所述第二本体高于所述电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保护装置,安装在电动汽车的副车架与电池之间。电池保护装置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围成吸能腔。当车辆受到碰撞后,副车架会撞击面向副车架的第一本体,由于吸能腔的存在,吸能腔会吸收副车架撞击第一本体所产生的动能。第一本体被撞击变形后,第二本体会继续吸收副车架的撞击动能,第二本体面向电池,可避免副车架直接撞击电池。从而,采用本技术的电池保护装置可以对电动汽车上的电池起到保护作用,降低副车架撞击电池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电动汽车的副车架、电池、车身及电池保护装置在仰视视角下的位置关系图,图中仅示出副车架、电池、车身的部分结构,图中C方向代表了车宽方向;图2是电动汽车沿车长方向的剖视图,图中仅示出了副车架、电池、车身的部分结构,图中A方向代表了车高方向,B方向代表了车长方向,沿车高方向,车身位于副车架和电池之上,沿车长方向,电池保护装置位于副车架和电池之间;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车身与电池保护装置在立体视角下的位置关系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池保护装置的立体图一;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池保护装置的立体图二;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池保护装置的侧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池保护装置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车辆在受到碰撞时副车架有撞击电池的风险,电池会受到损伤。本技术在电池和副车架之间设置了电池保护装置,电池保护装置具有吸能腔。一旦车辆受到碰撞,副车架有撞击电池的趋势时,副车架会最先撞击电池保护装置,吸能腔吸收副车架的碰撞动能,避免副车架撞击电池,对电池形成保护。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图1中示出了电动汽车的部分结构,包括:车身10,以及,沿车高方向(图2中A方向所示)位于车身10之下的副车架20和电池30,副车架20和电池30沿车长方向(图2中B方向所示)间隔布置。当电动汽车受到碰撞,尤其是正面碰撞时,副车架20与电动汽车的车身10连接的螺栓会脱落,副车架20受到惯性力作用会朝向电池30运动,并有撞击电池30的趋势。本技术在副车架20和电池30之间设有电池保护装置40,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电池保护装置40设于车身10上,在其它实施例中,电池保护装置40可以设于其它位置,只要位于副车架20和电池30之间即可,例如设于副车架20上,或者设于电池30上。参考图4至图6,本实施例中,电池保护装置40包括:第一本体41和第二本体42,第一本体41和第二本体42连接在一起,连接方式不做限定,可采用缝焊或点焊方式连接。结合图1和图2所示,电池保护装置40的第一本体41面向副车架20,第二本体42面向电池30。参考图5和图7并结合图4所示,第一本体41与第二本体42围成吸能腔43。当电动汽车受到碰撞后,副车架20会撞击面向副车架20的第一本体41,由于吸能腔43的存在,吸能腔43会吸收副车架20撞击第一本体41所产生的动能。第一本体41被撞击变形后,第二本体42会继续吸收副车架20的撞击动能,第二本体42面向电池30,可避免副车架20直接撞击电池30。从而,采用本技术的电池保护装置40可以对电动汽车上的电池30起到保护作用,降低副车架20撞击电池30的风险。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41的厚度在1.2mm至1.5mm之间,包括1.2mm和1.5mm,其屈服强度需在200Mpa至350Mpa之间;第二本体42的厚度在1.7mm至2.1mm之间,包括1.7mm和2.1mm,其屈服强度需在360Mpa至380Mpa之间,包括360Mpa和380Mpa,相当于第一本体41的强度低于第二本体42的强度。这样设计后,第一本体41可率先变形吸收副车架20的碰撞动能,减少了传递到电池30的碰撞动能。此外,参考图4至图6,本实施例中,第二本体42呈板状。当副车架20撞击到第二本体42,使得第二本体42与电池30相接触时,第二本体42与电池30为面面接触,这增大了第二本体42与电池30的接触面积,分散了电池30的受力,进一步降低了对电池30的损害。继续参考图6并结合图1和图2所示,第一本体41具有背向第二本体42的第一表面41a,沿朝向车身10的方向,第一表面41a在车长方向至第二本体42的尺寸(图6中L所示)逐渐增大。相当于第一本体41的第一表面41a为斜面,第一表面41a与车高方向的夹角为α(参考图6),第一表面41a远离第二本体42偏离车高方向倾斜的角度为α。参考图2和图3,当副车架20撞击第一本体41时,作为斜面的第一表面41a会引导副车架20在重力作用下沿第一表面41a下滑,最终引导副车架20向地面滑动,降低副车架20继续撞击第二本体42的风险,可进一步避免副车架20撞击电池30,对电池30形成保护。需说明的是,参考图3和图1,本实施例中,沿车宽方向(图1和图3中C方向所示)第一表面41a依次包括第一部分41ac、第二部分41aa和第三部分41ab,第一部分41ac和第三部分41ab位于第二部分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动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沿车高方向位于所述车身之下的副车架和电池,所述副车架和所述电池沿车长方向间隔布置;电池保护装置,且位于所述副车架和所述电池之间,所述电池保护装置包括:第一本体,用于面向所述副车架;第二本体,用于面向所述电池,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围成吸能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沿车高方向位于所述车身之下的副车架和电池,所述副车架和所述电池沿车长方向间隔布置;电池保护装置,且位于所述副车架和所述电池之间,所述电池保护装置包括:第一本体,用于面向所述副车架;第二本体,用于面向所述电池,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围成吸能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具有背向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表面,沿朝向所述车身的方向,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车长方向至所述第二本体的尺寸逐渐增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位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文婷郭凤骏杨志刚徐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