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74712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1 04: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电动车辆。为了凭借简单的构造抑制燃料电池组进入乘员室内,在形成于乘员室(2)的后侧的收容室(3)内收容燃料电池组(6)。在相比燃料电池组靠前侧并且相比燃料电池组靠下方的位置配置受力部件(11),在车辆碰撞时在受力部件作用向后的力。当由于车辆碰撞而作用于受力部件的向后的力大于预先设定的上限值时,将该向后的力变换为向上的力并将向上的力向燃料电池组的前侧底面(6BF)传递,由此在车辆碰撞时,燃料电池组的前侧端部(6FE)相对于燃料电池组的后侧端部(6RE)被抬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车辆
技术介绍
已知有在形成于乘员室的车辆前方的收容室内收容车辆驱动用电动马达并且在电动马达上方收容燃料电池组的电动车辆,其中,燃料电池组形成为近似长方体形状,并且形成高度比长度以及宽度小的扁平状,此外,燃料电池组以燃料电池组的长度方向轴线指向车辆宽度方向并且燃料电池组的宽度方向轴线指向车辆长度方向的方式配置在收容室内(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67637号公报然而,如果电动车辆例如在其前端发生碰撞从而对燃料电池组作用沿车辆长度方向向内的力,则担心燃料电池组向乘员室移动,进入乘员室内。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形成于乘员室的车辆长度方向外侧的收容室内收容燃料电池组的电动车辆,燃料电池组形成为近似长方体形状并且形成为高度比长度以及宽度小的扁平状,燃料电池组以燃料电池组的面中的最大的2个面构成燃料电池组的顶面以及底面的方式配置于收容室内,在相比燃料电池组靠车辆长度方向外侧并且相比燃料电池组靠下方的位置配置受力部件,由此在车辆碰撞时在受力部件作用沿车辆长度方向向内的力,上述燃料电池组还具备力传递机构,当由于车辆碰撞而作用于受力部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动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车辆,在形成于乘员室的车辆长度方向外侧的收容室内收容燃料电池组,其中,燃料电池组形成为近似长方体形状并且形成为高度比长度以及宽度小的扁平状,燃料电池组以燃料电池组的面中的最大的2个面构成燃料电池组的顶面以及底面的方式配置于收容室内,在相比燃料电池组靠车辆长度方向外侧并且相比燃料电池组靠下方的位置配置受力部件,由此在车辆碰撞时在受力部件作用沿车辆长度方向向内的力,所述燃料电池组还具备力传递机构,当由于车辆碰撞而作用于受力部件的沿车辆长度方向向内的力比预先设定的上限值大时,所述力传递机构将该向内的力变换为向上的力并且将该向上的力向燃料电池组的车辆长度方向外侧底面传递,由此在车辆碰撞时,燃料...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3.24 JP 2014-0607671.一种电动车辆,在形成于乘员室的车辆长度方向外侧的收容室内收容燃料电池组,其中,燃料电池组形成为近似长方体形状并且形成为高度比长度以及宽度小的扁平状,燃料电池组以燃料电池组的面中的最大的2个面构成燃料电池组的顶面以及底面的方式配置于收容室内,在相比燃料电池组靠车辆长度方向外侧并且相比燃料电池组靠下方的位置配置受力部件,由此在车辆碰撞时在受力部件作用沿车辆长度方向向内的力,所述燃料电池组还具备力传递机构,当由于车辆碰撞而作用于受力部件的沿车辆长度方向向内的力比预先设定的上限值大时,所述力传递机构将该向内的力变换为向上的力并且将该向上的力向燃料电池组的车辆长度方向外侧底面传递,由此在车辆碰撞时,燃料电池组的车辆长度方向外侧端部相对于燃料电池组的车辆长度方向内侧端部被抬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中,在所述收容室内的所述燃料电池组下方收容车辆驱动用电动马达或者悬架构件,所述受力部件相比该电动马达或者悬架构件配置在车辆长度方向外侧,所述力传递机构具备安装于电动马达或者悬架构件的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沿车辆长度方向越向内越向上倾斜,当由于车辆碰撞而在所述受力部件作用比所述上限值大的沿车辆长度方向向内的力时,受力部件由引导部件引导并向上移动,进而与所述燃料电池组的车辆长度方向外侧底面抵接,由此向燃料电池组传递向上的力。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中,在所述收容室内的所述燃料电池组下方收容车辆驱动用电动马达或者悬架构件,所述受力部件相比该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田成亮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