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06097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1 20: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能够在抑制零部件数量的增加和车辆全长的増加且将保险杠的全长尺寸抑制在较小程度的状态下,良好地吸收冲击载荷。在车身前部结构(10)中,保险杠(19)架设于左右的前侧架(14)上。左前侧架(14)具有:前载荷吸收部(37),其连接于左保险杠(19);和后载荷吸收部(39),其设置于左加固件(18)的车身后方。左加固件(18)的前壁(105)收装于左前侧架(14)的内部(111),并且前壁(105)接合于左前侧架(14)的内侧壁(26)。并且,前壁(105)由前后的框架背板(34、35)从车身前后方向来夹持。

Front body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front body structure, which can inhibit the increase in length of the number of parts and vehicles will increase and the length size bumper inhibited to a lesser exten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good absorption of shock load. In the front structure (10) of the body, the bumper (19) is mounted on the left and right front frame (14). The left front frame (14) has a front load absorbing portion (37) connected to the left bumper (19) and a rear load absorbing portion (39) disposed behind the body of the left fastener (18). The front wall (105) of the left fastener (18) is received in the interior (111) of the left front frame (14), and the front wall (105) is joined to the inner wall (26) of the left front frame (14). Further, the front wall (105) is clamped from the front and rear of the body by the front and rear frame back panels (34, 3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具有前侧架和上部构件,并且两部件通过加固件(gusset)来连接。
技术介绍
已知有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中,加固件从前侧架的内部向车身前方外侧延伸,在加固件的外端部接合有上部构件的前端部。通过使加固件从前侧架的内部延伸,加固件被牢固地接合于前侧架的内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因此,例如,当车辆发生了小面积重叠(SmallOverlap)碰撞而有较大的冲击载荷输入至上部构件的前端部时,能够将所输入的冲击载荷经由加固件传递至前侧架。据此,能够通过小面积重叠碰撞的冲击载荷使前侧架发生变形,吸收冲击载荷。所谓“小面积重叠碰撞”,是指车辆的前部中的1/4的前侧部与树木或电线杆等障碍物发生碰撞。在此,专利文献1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冲击吸收部件从左右的前侧架的前端部突出,在左右的冲击吸收部件的前端部架设有保险杠(bumperbeam)。因此,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冲击载荷输入至保险杠,能够通过所输入的冲击载荷使冲击吸收部件发生变形,吸收冲击载荷。此外,还已知有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中,在前侧架的前端部的内部固定有加固件,所固定的加固件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冲击吸收部件从加固件的前端部突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此,在专利文献2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左右的冲击吸收部件的前端部架设有保险杠,保险杠的外端部延伸至加固件的车宽方向外侧。因此,能够将小面积重叠碰撞的冲击载荷从保险杠的外端部经由加固件向前侧架传递。据此,能够通过小面积重叠碰撞的冲击载荷使前侧架发生变形,吸收冲击载荷。另一方面,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冲击载荷输入至保险杠,能够通过所输入的冲击载荷使冲击吸收部件发生变形,吸收冲击载荷。但是,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的车身前部结构中,为了吸收车辆的正面碰撞造成的冲击载荷,需要另外准备冲击吸收部件。因此,会增加车身前部结构的零部件数,从而对控制成本造成障碍。此外,由于使冲击吸收部件从前侧架的前端部突出,因此,会对控制车辆全长造成障碍。并且,在专利文献2的车身前部结构中,保险杠的外端部延伸至加固件的车宽方向外侧。因此,保险杠的全长尺寸变大,保险杠的重量増加,妨碍实现车辆的轻量化。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第5357953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5-9712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能够在抑制零部件数量的增加和车辆全长的増加,并且将保险杠的全长尺寸抑制在较小程度的状态下,良好地吸收冲击载荷。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案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在左右的前侧架的前端部架设有保险杠,加固件从前侧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上部构件的前端部连接于所述加固件的外端部,其中,所述前侧架具有:前载荷吸收部,其前端部连接于所述保险杠,在从车身前方输入至所述保险杠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发生轴向压溃;和后载荷吸收部,其设置于所述加固件的车身后方,在冲击载荷的作用下发生折弯,所述加固件在该加固件的前壁收装于所述前侧架的内部且接合于该前侧架的内侧壁的状态下,由所述前侧架的外侧壁从车身前后方向来夹持。这样,在前侧架上具有前载荷吸收部和后载荷吸收部。另外,保险杠架设在左前载荷吸收部和右前载荷吸收部的前端部。因此,能够由车辆发生正面碰撞而输入至保险杠的冲击载荷使前载荷吸收部以轴向压溃的方式发生变形。据此,能够由前载荷吸收部来吸收冲击载荷的初期能量。并且,在由前载荷吸收部吸收了冲击载荷的初期能量后,使后载荷吸收部发生折弯,据此,能够吸收冲击载荷的后期能量。据此,能够降低作用于车厢内的乘客的加速度。另外,将前侧架划分为前载荷吸收部和后载荷吸收部,使前载荷吸收部发生轴向压溃。因此,不必使另外的冲击吸收部件从前侧架的前端部突出,能够抑制零部件数量的増加。并且,由于不需要另外的冲击吸收部件,因此能够抑制车辆全长的増加。即,能够在抑制零部件数量的増加并抑制车辆全长的増加的状态下,良好地吸收输入至保险杠的冲击载荷。并且,使加固件从前侧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将上部构件的前端部连接于加固件的外端部。并且,在前侧架的内部收装加固件的前壁,并将前壁接合于前侧架的内侧壁。此外,由前侧架的外侧壁从车身前后方向来夹持加固件的前壁。因此,能够将加固件牢固地连接于前侧架。在该状态下,当车辆发生了小面积重叠碰撞时,能够使冲击载荷输入到上部构件的前端部。因此,能够将输入上部构件的前端部的冲击载荷经由加固件而传递至后载荷吸收部。即,即使将保险杠的全长由上部构件抑制为车宽方向内侧的前侧架的范围内,也能将小面积重叠碰撞的冲击载荷传递至后载荷吸收部。因此,能够通过传递至后载荷吸收部的冲击载荷使后载荷吸收部以折弯的方式发生变形。据此,能够在将保险杠的全长尺寸抑制在较小程度的状态下,良好地吸收小面积重叠碰撞而造成的冲击载荷,能够实现车辆的轻量化。在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案中,优选所述前侧架具有:框架主体,其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且截面呈大致U字形;和框架背板,其形成所述前侧架的外侧壁且堵塞该框架主体的开口,由所述框架主体和所述框架背板,所述前侧架形成为封闭截面,所述加固件具有:加固件主体,其向车身后方开口,且截面呈大致U字形;和加固件背板,其堵塞该加固件主体的开口,由所述加固件主体和所述加固件背板,所述加固件形成为封闭截面,在所述加固件主体上具有所述前壁,该前壁的内侧凸缘接合于所述框架主体的所述内侧壁,所述框架背板由前框架背板和后框架背板形成,所述前壁由所述前框架背板和所述后框架背板从车身前后方向来夹持。这样,利用框架背板堵塞框架主体的开口,据此,使前侧架形成为封闭截面。另外,利用加固件背板堵塞加固件主体的开口,据此,使加固件形成为封闭截面。据此,能够利用钢板的冲压成型,容易地形成框架主体、框架背板、加固件主体和加固件背板。即,能够容易地形成前侧架和加固件。并且,在加固件主体的前壁上具有内侧凸缘,并使内侧凸缘接合于框架主体的内侧壁。另外,将框架背板划分为前框架背板和后框架背板。并且,由所划分的各框架背板从车身前后方向来夹持前壁。据此,能够容易地将加固件主体(即,加固件)安装于前侧架。在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案中,优选所述框架主体具有:所述内侧壁;上部,其从所述内侧壁的上边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和下部,其从所述内侧壁的下边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接合于所述加固件。这样,使加固件接合于框架主体的上部和下部。据此,能够使加固件牢固地接合于前侧架,能够提高加固件和前侧架的接合强度。在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案中,优选所述框架主体具有:上棱线部,其由所述内侧壁和所述上部交叉形成;和下棱线部,其由所述内侧壁和所述下部交叉形成,通过各棱线部在所述前载荷吸收部被分支为2部分来形成倾斜部,所述加固件主体被接合于所述倾斜部的后端部。这样,在框架主体上具有上棱线部和下棱线部。另外,使各棱线部在前载荷吸收部分支为2部分来形成倾斜部。这样,使刚性较高的各棱线部分支为2部分,据此,能够良好地抑制前载荷吸收部的刚性。据此,能够由输入至保险杠的冲击载荷使前载荷吸收部更好地以轴向压溃的方式发生变形,从而利用前载荷吸收部来良好地吸收冲击载荷。此外,使加固件主体接合于倾斜部的后端部。因此,能够将小面积重叠碰撞的冲击载荷经由刚性较高的上棱线部和下棱线部而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在左右的前侧架的前端部架设有保险杠,且加固件从前侧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上部构件的前端部与所述加固件的外端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架具有:前载荷吸收部,其前端部被连接于所述保险杠,且由从车身前方输入到所述保险杠的冲击载荷来进行轴向压溃;和后载荷吸收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加固件的车身后方,且通过冲击载荷而折弯,所述加固件在该加固件的前壁被收装于所述前侧架的内部且被接合于该前侧架的内侧壁的状态下,由所述前侧架的外侧壁从车身前后方向来夹持。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9.29 JP 2015-191428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在左右的前侧架的前端部架设有保险杠,且加固件从前侧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上部构件的前端部与所述加固件的外端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架具有:前载荷吸收部,其前端部被连接于所述保险杠,且由从车身前方输入到所述保险杠的冲击载荷来进行轴向压溃;和后载荷吸收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加固件的车身后方,且通过冲击载荷而折弯,所述加固件在该加固件的前壁被收装于所述前侧架的内部且被接合于该前侧架的内侧壁的状态下,由所述前侧架的外侧壁从车身前后方向来夹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架具有:框架主体,其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且截面呈大致U字形;和框架背板,其形成所述前侧架的外侧壁且堵塞该框架主体的开口,所述前侧架通过所述框架主体和所述框架背板而被形成为封闭截面,所述加固件具有:加固件主体,其向车身后方开口,且截面呈大致U字形;和加固件背板,其堵塞该加固件主体的开口,所述加固件通过所述加固件主体和所述加固件背板而被形成为封闭截面,在所述加固件主体上具有所述前壁,该前壁的内侧凸缘被接合于所述框架主体的所述内侧壁,所述框架背板由前框架背板和后框架背板形成,所述前壁由所述前框架背板和所述后框架背板从车身前后方向来夹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具有:所述内侧壁;上部,其从所述内侧壁的上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田智哉安井健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