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1550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4 23: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该车身前部结构具有由带状的金属板构成的连接部件(10),所述连接部件具有:板状的底部(11);第一折弯部(12),其使所述底部(11)的周缘折弯而形成;和周壁部(13),其通过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底部连接,并且形成为连续的环状,所述连接部件的底部在长度方向上向上方或下方形成为V字状。

Front body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front part structure of an automobile body. The front body structure with connecting parts composed of the metal plate strip (10), the connecting member has the bottom plate (11); the first bending portion (12), the bottom (11) is bent and formed; and peripheral wall (13), by the the first bending part is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and form a continuous ring, the connecting parts of the bottom to the top or the square into a V shape in the length dir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已知这样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由拉伸带来连接发动机和前侧车架,并且在发生偏置冲撞时吸收能量(例如,参照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昭63-263135号)。另外,已知这样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具有架设在左右的前侧车架间的发动机飞出防止构件(例如,参照美国专利第4073357号)。但是,对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昭63-263135号和美国专利第4073357号所记载的车身前部结构而言,在进行各种方式的冲撞时的能量吸收时,还存在改良的余地。即,对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昭63-263135号的车身前部结构而言,当发生偏置冲撞(offsetcrash)时(冲撞前侧车架的外侧的小面积重叠冲撞(Smalloverlapcrash)(小重叠)时)抑制发动机(动力单元)向前方移动,但发生对车身前部的整个表面冲撞的完全平面(fullflat)冲撞时,拉伸带不会有助于能量吸收。另外,对美国专利第4073357号的车身前部结构而言,虽然在发生完全平面冲撞时能够由发动机飞出防止构件来吸收能量,但会担心应力集中在发动机飞出防止构件与动力单元和车身的紧固部。本专利技术的方式是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具有连接动力单元和车身的连接部件,在小面积重叠冲撞时和完全平面冲撞时的任一情况下,均能够由连接部件吸收能量,并且能够避免应力集中在连接部件与动力单元和车身的紧固部。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的方式。(1)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具有连接部件,其由连接动力单元和车身的带状的金属板构成,所述连接部件具有:板状的底部;第一折弯部,其将所述底部的周缘折弯而形成;周壁部,其经由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底部连接,且形成为连续的环状,所述连接部件的底部在长度方向上形成为向上方或下方凸的V字状。(2)在上述(1)的方式中,也可以为:在所述底部上形成有向上方或下方弯曲的第二折弯部,在所述连接部件上,于所述第一折弯部的、与所述第二折弯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保留所述环状的周壁部而形成孔的孔形成部。(3)在上述(1)或(2)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连接部件在前后方向上连接将所述动力单元紧固于所述车身的前侧车架的安装(mount)部和所述车身的减震器壳体(damperhousing)。(4)上述(2)的方式中,也可以为:在所述连接部件上,在俯视时与所述底部的所述第二折弯部不同的位置处形成有向左右方向折弯的第三折弯部,在所述第三折弯部上形成有不与所述第二折弯部交差的凸棱形状。(5)上述(3)的方式中,也可以为:还具有连接支架,该连接支架包括:侧壁部,其固定于所述车身的减震器壳体的内侧壁;和横壁部,其具有使所述侧壁部的下端向车身宽度方向的中心侧折弯而形成的紧固座面,并且在所述连接部件上设置有至少2个紧固部,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连接部件的第一紧固部紧固,在所述侧壁部上,沿前后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车身的减震器壳体的内侧壁固定的多个固定部,所述多个固定部分别具有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连接部,所述多个固定部以所述多个固定部的中心轴以从前方侧的固定部依次逐步向后方倾斜的方式配置,其中,所述多个固定部的中心轴由所述多个连接部的排列规定,在所述多个固定部之间形成有上下方向的凸棱(bead)。(6)在上述(3)的方式中,也可以为:还具有连接支架,该连接支架固定于所述减震器壳体,在所述连接部件上设置有至少2个紧固部,所述连接部件的第一紧固部被紧固于所述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具有:针对电子零部件的电缆的退避形状;和安装所述电缆的带夹(bandclip)的安装座面。(7)在上述(6)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连接部件的第二紧固部紧固于所述动力单元的所述安装部,并且被配置与所述第一紧固部相同的上下高度。(8)在上述(7)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动力单元的所述安装部具有在所述前侧车架前方侧的折弯部的前后被固定在所述前侧车架上的前紧固部和后紧固部。(9)在上述(3)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动力单元还具有:包含有燃料电池堆、马达和变速器的所述动力单元;所述前侧车架;和固定于所述前侧车架的副车架,,所述动力单元搭载在所述副车架上,所述燃料电池堆被紧固在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副车架的电池堆副车架(stacksubframe)紧固部上,所述马达和所述变速器被固定在所述副车架的马达和变速器副车架紧固部上,所述前侧车架在从前方冲撞时向左右折弯变形,所述副车架在从前方冲撞时呈向下方凸的V字状折弯变形,并且能够从所述前侧车架脱落。(10)在上述(9)的方式中,也可以为:还具有动力控制单元,在所述动力单元中,所述燃料电池堆配置在所述马达和所述变速器的上方,所述动力控制单元配置在所述动力单元的前方。根据上述(1)的车身前部结构,带板状的连接部件在底部的周缘具有第一折弯部和周壁部,因此能够使连接部件具有足够的强度,增加变形对能量的吸收量。另外,当发生完全平面冲撞时,连接部件呈V字状折叠变形来吸收能量,因此,能够抑制紧固部的应力集中,并且不会妨碍前侧车架的变形,因此能够增加能量吸收量。另外,当发生小面积重叠冲撞时,连接部件将V字形状拉平变形来吸收能量,因此同样能够抑制紧固部的应力集中,并且能够抑制动力单元向前方飞出。这样,在发生小面积重叠冲撞时和完全平面冲撞时的任意情况下,均能够由连接部件来吸收能量,并且能够避免应力集中在连接部件的、与动力单元和车身紧固的紧固部。而且,能够增加能量吸收量,并且能够抑制动力单元向前方飞出。并且,连接部件具有形成为连续的环状的周壁部,因此,能够提高动力单元的支承刚性而抑制动力单元的振动。根据上述(2),能够设定在不失去由连接部件通过环状的周壁部对动力单元的支承刚性的情况下,发生冲撞时若连接部件变形则以第二折弯部为折弯的起点的低强度部。因此,易于在完全平面冲撞时使连接部件发生V字状的折叠变形,而不会进一步妨碍前侧车架的变形,因此能够增加前侧车架的能量吸收量。根据上述(3),能够在所述动力单元的安装部和所述车身的减震器壳体之间设定足够的变形空间。因此,当发生完全平面冲撞时,连接部件呈V字状折叠变形,据此,不会妨碍前侧车架变形时的能量的吸收,并且当发生小面积重叠冲撞时,连接部件将V字形状拉平变形,据此,能够抑制动力单元向前方飞出。根据上述(4),能够在不妨碍连接部件的第二折弯部的变形的情况下,使连接部件向左右方向位移,以确保动力单元和周边部品的配置空间。根据上述(5),即使在将紧固连接部件的连接支架通过焊接固定在减震器壳体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焊接部在剪切方向的负荷来提高支承强度,而更进一步抑制动力单元的飞出。根据上述(6),能够抑制电缆向动力单元的搭载空间突出,而有效地利用动力单元的搭载空间。根据上述(7),相对于在前后方向上的冲撞,连接部件在发生完全平面冲撞时,易于呈为V字状折叠变形,在发生小面积重叠冲撞时,易于将V字形状拉平变形,因此,能够有效地吸收能量。根据上述(8),当小面积重叠冲撞时,如果前侧车架在折弯部折弯,则安装部的前紧固部和后紧固部同样断裂,因此,安装部向车宽方向的移动被抑制,连接部件维持前后方向的姿势。据此,能够抑制连接支架从减震器壳体分离,通过强的剪切负荷来支承连接支架和连接部件,能够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由连接动力单元和车身的带状的金属板构成,所述连接部件具有:板状的底部;将所述底部的周缘折弯而形成的第一折弯部;和周壁部,其通过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底部连接,且形成为连续的环状,所述连接部件的底部在长度方向上形成为向上方或下方凸的V字状。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0.22 JP 2015-207876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由连接动力单元和车身的带状的金属板构成,所述连接部件具有:板状的底部;将所述底部的周缘折弯而形成的第一折弯部;和周壁部,其通过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底部连接,且形成为连续的环状,所述连接部件的底部在长度方向上形成为向上方或下方凸的V字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部上形成有向上方或下方弯曲的第二折弯部,在所述连接部件上,于所述第一折弯部的、与所述第二折弯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保留所述环状的周壁部且形成孔的孔形成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在前后方向上接合所述车身的前侧车架的安装部和所述车身的减震器壳体,其中所述安装部用于将所述动力单元安装于所述车身的前侧车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部件上形成有第三折弯部,在俯视观察时该第三折弯部在与所述底部的所述第二折弯部不同的位置向左右方向折弯,在所述第三折弯部上形成有不与所述第二折弯部交叉的凸棱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连接支架,该连接支架包括:侧壁部,其固定于所述车身的减震器壳体的内侧壁;和横壁部,其具有使所述侧壁部的下端向车身宽度方向的中心侧折弯而形成的紧固座面,在所述连接部件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紧固部,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连接部件的第一紧固部紧固,在所述侧壁部上,沿前后方向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车身的减震器壳体的内侧壁固定的多个固定部,所述多个固定部分别具有沿上下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部祐也吉富亮一石川畅一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