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756182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2 2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属于电动汽车电池领域。所述系统包括:电池包壳体;在电池包壳体的底部连接的多个电池模组;在电池包壳体的上部的一端设置的电池包进风口,且在电池包壳体的上部的另外一端设置的电池包出风口;其中,电池模组底部设置有空腔;在电池包壳体的内部有散热风管,且散热风管的上端与电池包进风口连接,散热风管的下端与空腔相贯通;电池模组内部的电芯之间具有空隙。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散热风管上端与电池包进风口连接、下端与位于电池模组底部的空腔贯通,使空气从电池模组底部进入,穿过电芯之间的缝隙,再从电池模组上部吹出,从而提高了空气与电芯之间的热交换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电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能源需求提高,新能源技术的呼声越来越高,发展电动汽车已是大势所趋。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分,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直接决定了电动汽车的性能和成本。电动汽车上使用的电池在进行充放电时,电芯内部的温度越来越高,甚至超出安全使用范围,导致热失控。为了保证电池的高效可靠运行,设计一套合理的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至为重要。目前,所采用的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是利用空气进行冷却,通过风机引入乘客舱的低温空气,对电池组的外表面进行冷却。如图1与图2所示,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原理为:乘客舱冷空气从电池包进风口A进入,通过电池包壳体B和电池组E形成的散热风道D,与电池组E的外表面进行对流换热,带走电池组E的散热量,再从电池包出风口C送出。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空气与电池组表面的对流传热系数较低,而电池组内部的导热路径较长,热阻大,导致散热效果并不好,尤其在电池大功率放电时,生热量累积,得不到有效释放,从而使电芯内部的温度越来越高,甚至超出安全使用范围,导致热失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散热效果不好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具体地,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所述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包壳体;在所述电池包壳体的底部连接的多个电池模组;在所述电池包壳体的上部的一端设置的电池包进风口,且在所述电池包壳体的上部的另外一端设置的电池包出风口;其中,所述电池模组底部设置有空腔;在所述电池包壳体的内部有散热风管,且所述散热风管的上端与所述电池包进风口连接,所述散热风管的下端与所述空腔相贯通;所述电池模组内部的电芯之间具有空隙。优选地,所述电池模组并排设置在所述电池包壳体的底部。优选地,相邻的所述电池模组之间有所述散热风管。优选地,所述散热风管的下端与所述电池包壳体的底部连接。优选地,所述散热风管的下端右侧设置有孔,且所述孔与所述空腔贯通。优选地,所述电池包壳体内部的上方安装有总风管,且所述总风管与所述散热风管连接,所述总风管的一端与所述电池包进风口连接。优选地,所述电池模组与所述电池包壳体的底部采用螺栓方式连接。优选地,所述散热风管的下端与所述电池包壳体的底部采用螺栓进行连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散热风管上端与电池包进风口连接、下端与位于电池模组底部的空腔贯通,使空气从电池模组底部进入,穿过电芯之间的缝隙,再从电池模组上部吹出,从而提高了空气与电芯之间的热交换率;通过将电池模组并排设置在电池包壳体的底部,在相邻的电池模组之间安装散热风管,以及在电池包壳体内部的上方安装总风管,使空气以相同的流量流速穿过模组,带走电芯相同的热量,从而保证电芯之间的温度均匀一致,且使空气穿过电芯的阻力损失最小,也进一步地降低了风机的能量消耗;另外,通过散热风管的下端与电池包壳体的底部采用螺栓进行连接,使散热风管与电池模组的底部连接更加牢固,避免空气未穿过电池模组就逸出的情况。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的电动汽车电池散热系统的外部轮廓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电动汽车电池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对附图中的各标号说明如下:A电池包进风口,B电池包壳体,C电池包出风口,D散热风道,E电池组;1电池包壳体;2电池模组,201电池模组底部,202电池模组顶部,203电池模组支架;3电池包进风口;4电池包出风口;5空腔;6散热风管;7电芯;8空隙9孔;10总风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如图3所示,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包壳体1;在电池包壳体1的底部连接的多个电池模组2;在电池包壳体1的上部的一端设置的电池包进风口3,且在电池包壳体1的上部的另外一端设置的电池包出风口4;其中,电池模组底部201设置有空腔5;在电池包壳体1的内部有散热风管6,且散热风管6的上端与电池包进风口3连接,散热风管6的下端与空腔5相贯通;电池模组2内部的电芯7之间具有空隙8。当电动汽车电车放电时,电芯7不断产生热量,电池温度不断升高,此时风机工作,迫使空气从电池包进风口3引入,进入电池包壳体1内部的散热风管6,再进入到电池模组底部201的空腔5中;然后掠过电芯7的间隙8,与电芯7表面进行热量交换,带走电芯7的热量;最后空气从电池模组顶部202流出,再汇集,从电池包出风口4流出,排至外部空间。在实际操作中,为了更有效地对电池模组2进行散热,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2并排设置在所述电池包壳体1的底部内,这样就可以减少空气穿过电池模组2的距离,不仅使空气有效地与电池模组2进行热量交换,以达到对电芯7有效降温的目的;而且使空气穿过电芯7的阻力损失最小,也进一步地降低了风机的能量消耗。如图3所示,更进一步地,在相邻的电池模组2之间设置有散热风管6,使一个散热风管6与一个电池模组2进行配合,使空气带走每个电池模组2内的电芯7的热量尽量保持相同,从而保证电芯7之间的温度均匀一致。在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会出现散热风管6摆动的情况,会出现散热风管6从电池模组底部201脱落的问题,为了避免此情况的发生,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散热风管6的下端与电池包壳体1的底部连接,再在散热风管6的下端右侧设置有孔9,且孔9与空腔5贯通,这样就使空气通过散热风管6的下端右侧的孔9流入位于电池模组底部201的空腔5中,避免了空气未穿过电池模组2就逸出的情况。其中,关于孔9的大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不进行限制,使空气能够有效冷却电芯7的温度以及空气以相同的流量流速穿过电池模组2即可。其中,散热风管6的下端与电池包壳体1的连接方式有多种,作为优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螺栓将散热风管6的下端与电池包壳体1进行连接,因为螺栓连接不仅牢固,而且也方便散热风管6的安装与拆卸。为了使空气不从散热风管6与电池包壳体1之间的缝中逸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在散热风管6与电池包壳体1之间粘贴密封材料,然后再将螺栓依次穿过散热风管6、密封材料与电池包壳体1,以固定散热风管6。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减少电池包的尺寸,如图3所示,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电池包壳体1内部的上方安装有总风管10,且总风管10与散热风管6连接,总风管10的一端与电池包进风口3连接,这样就使得空气先经电池包进风口3进入到总风管10,再经过总风管10分流到散热风管6中,使空气流入到每个电池模组底部201的空腔5中,最后穿过电芯7之间的空隙8,从电池模组顶部202吹出。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总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所述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包壳体(1);在所述电池包壳体(1)的底部连接的多个电池模组(2);在所述电池包壳体(1)的上部的一端设置的电池包进风口(3),且在所述电池包壳体(1)的上部的另外一端设置的电池包出风口(4);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底部(201)设置有空腔(5);在所述电池包壳体(1)的内部有散热风管(6),且所述散热风管(6)的上端与所述电池包进风口(3)连接,所述散热风管(6)的下端与所述空腔(5)相贯通;所述电池模组(2)内部的电芯(7)之间具有空隙(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所述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包壳体(1);在所述电池包壳体(1)的底部连接的多个电池模组(2);在所述电池包壳体(1)的上部的一端设置的电池包进风口(3),且在所述电池包壳体(1)的上部的另外一端设置的电池包出风口(4);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底部(201)设置有空腔(5);在所述电池包壳体(1)的内部有散热风管(6),且所述散热风管(6)的上端与所述电池包进风口(3)连接,所述散热风管(6)的下端与所述空腔(5)相贯通;所述电池模组(2)内部的电芯(7)之间具有空隙(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2)并排设置在所述电池包壳体(1)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电池模组(2)之间有所述散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绍勇曾祥兵陶玉鹏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