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培养DC细胞的培养基及培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280719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5 02: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细胞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培养DC细胞的培养基及培养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培养DC的培养基,包括组分1、组分2和组分3;所述组分1为含有牛血清白蛋白、白介素4、GM‑CSF和干细胞生长因子SCF的RPMI1640培养基;所述组分2为含有牛血清白蛋白、白介素14、白介素2、白介素4和GM‑CSF的RPMI1640培养基;所述组分3为含有牛血清白蛋白、CD40L、GM‑CSF和白介素4的RPMI1640培养基。结果显示采用所述培养基培养的DC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更强,对T细胞的致敏能力更强,对肿瘤的杀伤能力也大大提高。同时避免了血清的使用,减少了病原微生物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细胞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培养DC细胞的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技术介绍
DC细胞是已知体内功能最强、唯一能活化静息T细胞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是启动、调控和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通过大量体外活化培养负载肿瘤抗原的DC细胞,当细胞数量达到一定数量后回输给病人,可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国际上已经有通过利用DC细胞制作的肿瘤疫苗,就是通过DC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将肿瘤细胞抗原提呈给T细胞,从而使得T细胞能够针对性的杀伤肿瘤。而DC细胞在血液中的含量并不高,因此通过体外培养来获得大量的DC细胞在免疫细胞治疗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通常用于培养DC细胞的培养方案是:通过获取外周血中的贴壁细胞,然后用含有10%FBS、500U/mL的GM-CSF和IL-4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6天,再加入20ng/mL的TNF-α刺激DC细胞成熟2天。然而DC细胞很难被增殖,采用现有的方法培养DC细胞后DC细胞的增殖倍数大都仅在几倍或者几十倍,因此往往需要大量抽取病人血液以获取足够数量的DC细胞来致敏其他T细胞,而病人由于自身疾病的关系,能够抽取的血液量较少,并且其中DC细胞的含量更少,就更加难以扩增。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培养DC细胞增殖倍数大的培养基及培养方法。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培养基培养的DC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更强,对T细胞的致敏能力更强,对肿瘤的杀伤能力也大大提高。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培养DC的培养基,包括组分1、组分2和组分3;所述组分1为含有牛血清白蛋白、白介素4、GM-CSF和干细胞生长因子SCF的RPMI1640培养基;所述组分2为含有牛血清白蛋白、白介素14、白介素2、白介素4和GM-CSF的RPMI1640培养基;所述组分3为含有牛血清白蛋白、CD40L、GM-CSF和白介素4的RPMI1640培养基。其中GM-CSF为粒细胞集落刺激生物因子,CD40L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激活蛋白。作为优选,所述培养DC的培养基中,所述组分1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所述组分2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所述组分3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培养DC的培养基中,所述组分1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所述组分2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所述组分3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培养DC的培养基中,所述组分1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所述组分2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所述组分3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培养DC的培养基中,所述组分1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所述组分2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所述组分3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DC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第0天将单个核细胞用权利要求1所述培养基的组分1重悬,37℃,5%CO2培养48小时;2)第2天向培养基中添加白介素14和白介素2继续培养;3)第4天补加权利要求1所述培养基的组分2,之后每3天补加权利要求1所述培养基的组分2,到第10天;4)第10天向培养基中加入CD40L,之后每3天补加权利要求1所述培养基的组分3,到第16天;5)第17天加入TNFα培养24小时;6)第18天加入K562细胞共培养48小时,收获DC细胞。其中,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培养方法中步骤1)所述重悬后的细胞密度优选为5×105个/ml-1×106个/ml。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培养方法中步骤3补加权利要求1所述培养基的组分2后的细胞密度优选为5×105个/ml-1×106个/ml。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培养方法中步骤4补加权利要求1所述培养基的组分3后的细胞密度优选为5×105个/ml-1×106个/ml。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培养方法在第2天向培养基中添加白介素14和白介素2。其中添加白介素14至终浓度35ng/ml,添加白介素2至终浓度50ng/ml。在本专利技术培养第10天时向培养基中添加CD40L。所述CD40L的添加量为至终浓度15ng/ml。在本专利技术培养第17天时向培养基中添加TNFα,刺激DC细胞成熟,所述TNFα的添加量为至终浓度10ng/ml。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专利技术所述培养方法中所述单个核细胞可以由外周血或脐带血分离得到。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培养DC细胞的培养基及培养方法。本专利技术所述培养DC的培养基,包括组分1、组分2和组分3;所述组分1为含有牛血清白蛋白、白介素4、GM-CSF和干细胞生长因子SCF的RPMI1640培养基;所述组分2为含有牛血清白蛋白、白介素14、白介素2、白介素4和GM-CSF的RPMI1640培养基;所述组分3为含有牛血清白蛋白、CD40L、GM-CSF和白介素4的RPMI1640培养基。本专利技术所述培养DC的方法,将单个核细胞所述培养基的组分1重悬,37℃,5%CO2培养48小时;第2天向培养基中添加白介素14和白介素2继续培养;第4天补加权利要求1所述培养基的组分2,之后每3天补加权利要求1所述培养基的组分2,到第10天;第10天向培养基中加入CD40L,之后每3天补加权利要求1所述培养基的组分3,到第16天;第17天加入TNFα培养24小时;第18天加入K562细胞共培养48小时,收获DC细胞。试验结果显示本专利技术培养的DC细胞CD86+CD11c+的比例以及DC细胞增殖倍数高于现有培养方法。且培养获得的DC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远远高于现有培养方法。表明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培养基培养的DC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更强,对T细胞的致敏能力更强,对肿瘤的杀伤能力也大大提高。同时避免了血清的使用,减少了病原微生物的风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如无特殊说明本专利技术所述K562细胞,为购买自美国ATCC。实施例1 DC细胞培养培养基配方:组分1:组分2:组分3:培养方法:第0天抽取20ml外周血,用ficoll法分离其中的PBMC,将分离出来的PBMC用组分1重悬至密度为5×105-1×106/ml,放入培养瓶中培养箱中37℃,5%CO2培养48小时。第2天向培养基中添加35ng/ml白介素14和50ng/ml白介素2。第4天计算细胞数,按照5×105-1×106/ml的密度向培养瓶补加组分2。之后每3天按照5×105-1×106/ml的密度向培养瓶补加组分2,到第10天。第10天向培养基中加入15ng/ml的CD40L,之后每3天按照5×105-1×106/ml的密度向培养瓶补加组分3,到第16天。第17天向培养瓶中加入10ng/ml的TNFα刺激DC细胞成熟,刺激时间为24小时。第18天将D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培养DC的培养基,包括组分1、组分2和组分3;所述组分1为含有牛血清白蛋白、白介素4、GM‑CSF和干细胞生长因子SCF的RPMI1640培养基;所述组分2为含有牛血清白蛋白、白介素14、白介素2、白介素4和GM‑CSF的RPMI1640培养基;所述组分3为含有牛血清白蛋白、CD40L、GM‑CSF和白介素4的RPMI1640培养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培养DC的培养基,包括组分1、组分2和组分3;所述组分1为含有牛血清白蛋白、白介素4、GM-CSF和干细胞生长因子SCF的RPMI1640培养基;所述组分2为含有牛血清白蛋白、白介素14、白介素2、白介素4和GM-CSF的RPMI1640培养基;所述组分3为含有牛血清白蛋白、CD40L、GM-CSF和白介素4的RPMI1640培养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分1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所述组分2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所述组分3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分1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所述组分2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所述组分3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分1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所述组分2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所述组分3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分1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所述组分2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分含量为:所述组分3的RPMI1640培养基中各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佳王一飞葛啸虎万桦张维敏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赛莱拉干细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