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26005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9 13:51
外伸支架(40)连接至裙板上构件(36)的前端部(36A),并且进一步地,从其被连接的部分延伸到前侧构件(20)的在其前端侧和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那个区域,以便连接至前侧构件(20)。连接支撑构件(52)的一个端部连接至外伸支架(40)和裙板上构件(36)之间的连接部(46)。在车辆的平面图中,连接支撑构件(52)从其被连接的部分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延伸,以便连接至前侧构件(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前部结构专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对于车辆前部,已经存在如下的结构:裙板上构件延伸到前侧构件的前端部的横向侧,并且前侧构件的前端经由连接板连接至裙板上构件的前端(参见,例如,日本专利第5144702号)。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中,在碰撞负荷从车辆的斜前侧输入的斜碰撞时,当裙板上构件的前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弯曲时,负荷传递性降低。鉴于此,在斜碰撞中稳定地传递负荷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能够在斜碰撞中稳定地传递负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前侧构件,其设置在车身前部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所述前侧构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放置;裙板上构件,其设置在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且在前侧构件的沿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所述裙板上构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放置;第一连接构件,其连接至裙板上构件的前端部,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裙板上构件的前端部之间的连接部延伸,直到所述前侧构件的那个区域,前侧构件的所述区域在前侧构件的前端侧并且前侧构件的所述区域在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第一连接构件直接或经由构件连接至前侧构件;以及第二连接构件,其直接或经由构件连接至第一连接构件的后部与裙板上构件的前部之间的区域,在车辆的平面图中,第二连接构件从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接部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延伸,第二连接构件连接至前侧构件。根据上述构造,所述第一连接构件连接至裙板上构件的前端部,并从第一连接构件和裙板上构件的前端部之间的连接部延伸,直到所述前侧构件的那个区域,前侧构件的所述区域在前侧构件的前端侧并且前侧构件的所述区域在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第一连接构件直接或经由构件连接至前侧构件。鉴于此,例如,在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碰撞物体的前端碰撞时,碰撞负荷输入到第一连接构件的前端部。在这里,在上述方案中,第二连接构件直接或经由构件连接至第一连接构件的后部与裙板上构件的前部之间的区域,并且在车辆的平面图中,第二连接构件从连接部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延伸,第二连接构件连接至前侧构件。鉴于此,在车辆的平面图中,当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碰撞物体的斜碰撞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导向的横向力施加到车身前部时,第二连接构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抵抗横向力,以便产生反作用力。由此,抑制了裙板上构件的前侧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向内移位。因此,碰撞负荷有效地传递至裙板上构件,并且碰撞负荷还经由第二连接构件传递至前侧构件。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可以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直接或经由构件连接至第一连接构件和裙板上构件之间的连接部。根据上述构造,由于第二连接构件直接或经由构件连接至第一连接构件和裙板上构件之间的连接部,因此加强了连接部。鉴于此,例如,当前侧构件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碰撞物体的斜碰撞时,碰撞负荷更稳定地分散和传递。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可以构造成使得第二连接构件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下倾斜,第二连接构件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延伸。在上述构造中,第二连接构件不是水平的,而是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下倾斜,第二连接构件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延伸。因此,当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碰撞物体的斜碰撞时,碰撞负荷更有效地传递至裙板上构件侧。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可以构造为以便设置竖直构件,竖直构件连接至第一连接构件的后部和裙板上构件的前部之间的区域,竖直构件从第一连接构件的后部和裙板上构件的前部之间的区域延伸;并且第二连接构件连接至竖直构件的下端部,第二连接构件水平延伸以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导向,第二连接构件连接至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表面。根据上述构造,竖直构件连接至第一连接构件的后部和裙板上构件的前部之间的区域,竖直构件从第一连接构件的后部和裙板上构件的前部之间的区域延伸,并且第二连接构件连接至竖直构件的下端部,且水平地延伸以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导向,从而连接至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表面。鉴于此,例如,当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碰撞物体的斜碰撞时,负荷从竖直构件输入至水平地放置的第二连接构件,从而碰撞负荷有效地传递至前侧构件侧。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前部结构可以构造成使得角板(gusset)放置在前侧构件的前端侧和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且角板连接至前侧构件和第一连接构件。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角板放置在前侧构件的前端侧和其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以连接至前侧构件和第一连接构件,例如,当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碰撞物体的斜碰撞时,施加到第一连接构件的前端侧的负荷更稳定地部分地传递至前侧构件。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可以构造使得前侧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之间的连接部相对于前侧构件和角板之间的连接部放置在车辆后侧,前侧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之间的连接部与前侧构件和角板之间的连接部分离。根据上述构造,由于前侧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之间的连接部相对于前侧构件和角板之间的连接部放置在车辆后侧,前侧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之间的连接部与前侧构件和角板之间的连接部分离,因此刚性差设定在前侧构件和角板之间的连接部和其邻近的后部之间。鉴于此,例如,在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碰撞对象的前端碰撞的小重叠碰撞时,在采取设定刚性差的区域为起点的情况下,前侧构件可以以弯曲的方式变形。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前部结构产生这样的优良效果:在斜碰撞中负荷可以稳定地传递。附图说明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平面图;图2是示出当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从车辆的斜下侧观看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当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从车辆的斜上侧观看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当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从车辆的斜后侧观看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立体图;和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变型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以下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0。需要注意的是,在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箭头“前”(FR)指示沿车辆前后方向向前,箭头“上”(UP)指示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上,而箭头“内”(IN)指示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下文中,在通过仅使用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作出描述的情况下,除非另外指明,其分别指示沿车辆前后方向向前和向后、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上和向下、以及沿车辆左右方向向右和向左。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0的平面图。此外,图2是示出当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从车辆的斜下侧观看时车辆前部结构10的立体图,并且图3是示出当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从车辆的斜上侧观看时车辆前部结构10的立体图。需要注意的是,图1至图3示出了车身前部12的左侧。在应用了图1中示出的车辆前部结构10的汽车(车辆)中,发动机室16形成在相对于车厢(乘员室;未示出)设置在车辆前侧的车身前部12中。由发动机、电动机等构成的动力单元14容纳在发动机室16中。成对的左右前侧构件20设置在发动机室16的下部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相应侧处。前侧构件20设置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前侧构件,其设置在车身前部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所述前侧构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放置;裙板上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前侧构件的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且在所述前侧构件的沿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所述裙板上构件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放置;第一连接构件,其连接至所述裙板上构件的前端部,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所述裙板上构件的所述前端部之间的连接部延伸,直到所述前侧构件的那个区域,所述前侧构件的所述区域在所述前侧构件的前端侧并且所述前侧构件的所述区域在所述前侧构件的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直接或经由构件连接至所述前侧构件;以及第二连接构件,其直接或经由构件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后部与所述裙板上构件的所述前部之间的区域,在车辆的平面图中,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接部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构件连接至所述前侧构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12.12 JP 2013-257114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侧构件,其设置在车身前部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所述前侧构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放置;裙板上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前侧构件的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且在所述前侧构件的沿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所述裙板上构件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放置;第一连接构件,其连接至所述裙板上构件的前端部,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所述裙板上构件的所述前端部之间的连接部延伸,直到所述前侧构件的那个区域,所述前侧构件的所述区域在所述前侧构件的前端侧并且所述前侧构件的所述区域在所述前侧构件的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直接或经由构件连接至所述前侧构件;以及第二连接构件,其直接或经由构件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后部与所述裙板上构件的前部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接部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构件连接至所述前侧构件,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构件连接至所述前侧构件的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表面,并且所述前侧构件的后端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与所述前侧构件的连接部定位在车辆后侧。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廣田明宏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