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54513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1 18: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包含:前侧构件,其沿车身纵向布置,且所述前侧构件的车身前部侧布置在比所述前侧构件的车身后部侧高的位置;副车架,由于所述副车架的前侧固定部安装至所述前侧构件的所述车身前部侧,且所述副车架的后侧固定部安装至所述前侧构件的所述车身后部侧,所述副车架在所述前侧构件的所述车身前部侧处布置在所述前侧构件的车身下侧;支座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副车架的沿所述车身纵向的中间部,并且,发动机支座安装至所述支座支撑部;以及连接构件,其将所述支座支撑部与所述前侧构件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通常已经存在一种如下的已知结构(例如,见公开号为2008-174179和2005-047363的日本专利申请(JP-A)):在所述结构中,具有副车架的车辆前部结构具有连接构件,其中所述副车架支撑在前侧构件的车身下侧的发动机,从车辆横向沿侧面观看时,所述连接构件沿车身竖直方向连接副车架的车身纵向中间部与前侧构件。在副车架处,在车身竖直方向上的振动由于发动机振动而受激。然而,在上文描述的结构中,连接构件没有连接至副车架的变形量(振幅)最大的区域,而因此,副车架的在车身竖直方向上的振动不能有效地被抑制。如此,对结构仍然存在改善空间:有效地抑制副车架的在车身竖直方向上的振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可有效地抑制副车架的在车身竖直方向上的振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包含:前侧构件,其沿车身纵向布置,且所述前侧构件的车身前部侧布置在比所述前侧构件的车身后部侧高的位置;副车架,由于所述副车架的前侧固定部安装至所述前侧构件的所述车身前部侧,且所述副车架的后侧固定部安装至所述前侧构件的所述车身后部侧,所述副车架在所述前侧构件的所述车身前部侧处布置在所述前侧构件的车身下侧;支座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副车架的沿所述车身纵向的中间部,并且,支撑发动机的发动机支座安装至所述支座支撑部;以及连接构件,其将所述支座支撑部与所述前侧构件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副车架的支座支撑部以及前侧构件由连接构件连接。这里,由于发动机振动,负荷被直接输入到支撑发动机的发动机支座所安装至的支座支撑部。即,在副车架处受激的沿车身竖直方向的振动的振幅在负荷所输入到的支座支撑部的附近处最大。因而,通过由连接构件连接该支座支撑部和前侧构件,副车架的在车身竖直方向上的振动有效地被抑制。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提供第一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在沿车辆横向从侧面观看时,每一连接构件沿与连接所述前侧固定部和所述后侧固定部的假想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沿车辆横向从侧面观看时,连接构件沿与连接前侧固定部和后侧固定部的假想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即,沿侧面看时,连接构件沿在副车架处受激的振动的方位来布置。因而,副车架的在车身竖直方向上的振动更有效地被抑制。注意的是,本专利技术中的“正交”还包含与精确正交稍微偏离的大体正交。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案提供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每一连接构件包含形成为平板状的主体部,并且,横截面呈凸状的突条部形成在所述主体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连接构件具有形成为平板状的主体部,且横截面呈凸状的突条部形成在所述主体部。因而,连接构件的主体部的刚度和强度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得到提高,且副车架的在车身竖直方向上的振动更有效地被抑制。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案提供第三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在沿车辆横向从侧面观看时,所述突条部沿与连接所述前侧固定部和所述后侧固定部的假想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在沿车辆横向从侧面观看时,突条部沿与连接前侧固定部和后侧固定部的假想直线正交的方向形成。即,如沿侧面看时,突条部沿在副车架处受激的振动的方位来形成。因而,副车架的在车身竖直方向上的振动更有效地被抑制。注意的是,本专利技术中的“正交”还包含与精确正交稍微偏离的大体正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副车架的在车身竖直方向上的振动可有效地被抑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副车架的在车身竖直方向上的振动可更有效地被抑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副车架的在车身竖直方向上的振动可通过简单的结构更有效地被抑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副车架的在车身竖直方向上的振动可通过简单的结构甚至更有效地被抑制。【附图说明】基于以下附图,将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其中:图1是示出涉及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涉及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涉及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部分剖面的放大正视图;图4A和图4B是示出连接构件的紧固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连接构件的紧固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涉及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侧视图;以及图7是示出涉及比较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基于附图,在下文详细地描述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注意的是,为了方便说明,在相应的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箭头“上”(UP)表示车身向上方向,箭头“前”(FR)表示车身向前方向,而箭头“左”(LH)表示车身向左方向。进一步地,除非另有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当竖直、纵向和左右方向被使用时,它们意指车身竖直方向的竖直,车身纵向方向的纵向、以及车身左右方向(车辆横向)的左右。此外,尽管车辆12的左侧图示在相应的附图中,但是车辆12具有左右对称性,而因此其右侧相似于左侧。<第一实施例>首先描述涉及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0。如图1和图2所示,沿车身纵向延伸的一对前侧构件14设置在车辆12的前部侧,以便以预定的间隔彼此分隔到左侧和右侧。如图1和图3所示,由于帽状横截面的内板14A和平板状的外板14B接合在一起,因此,前侧构件14中的每一个均形成为矩形的闭合横截面形状。如图1和图2所示,具有矩形的闭合横截面形状的碰撞盒16设置在前侧构件14中的每一个前侧构件的前端部处。详细地,矩形框状的凸缘部14C 一体形成在前侧构件14的前端部处。矩形框状且与凸缘部14C相同尺寸的凸缘部16A形成在碰撞盒16的后端部处。进一步地,用于紧固螺栓的孔部(未图示出)分别形成在凸缘部14C、16A中。因而,由于相应的凸缘部14C和凸缘部16A叠置在一起,且螺栓50插入凸缘部14C和凸缘部16A的彼此连通的相应的孔部,且螺栓50与螺母52螺接在一起,因此碰撞盒16分别同轴地安装至前侧构件14的前端部处。进一步地,具有矩形的闭合横截面形状且沿车辆横向延伸的前保险杠加强件18跨设在相应的碰撞盒16的前端部之间。进一步地,如下的倾斜部(向上弯曲部)15形成在每一前侧构件14处:所述倾斜部允许前侧构件14的车身前部侧布置在比其车身后部侧高的位置(更高位置)处。用作副车架的悬架构件20布置在每一倾斜部15的车身前侧,即,在包含倾斜部15的前侧构件14的车身前部侧的车身下侧处。如俯视观看时,悬架构件20形成为大体“U”形,其车身前侧开口。沿在车身纵向上延伸的一对左右的侧框架22的车身纵向的中间部22C通过沿车辆横向延伸的横框架24连接。进一步地,设置在相应的侧框架22的后端部(在悬架构件20的左右两侧)的后侧固定部22B由螺栓50紧固且固定至相应的倾斜部15的下端部(前侧构件14的车身后部侧的底壁)。进一步地,每一侧框架22的比中间部22C更靠车身前侧的部分朝向车身上前侧弯曲成型。设置在每一侧框架22的前端部的前侧固定部22A由螺栓(未图示出)紧固且固定至前侧构件14的前端部(前侧构件14的车身前部侧的在凸缘部14C后侧的底壁)。由于此,而将悬架构件20支撑在如下状态中:从相应的前侧构件14悬垂(hanging down)的状态。碰撞盒26设置在每一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前侧构件,其沿车身纵向布置,且所述前侧构件的车身前部侧布置在比所述前侧构件的车身后部侧高的位置;副车架,由于所述副车架的前侧固定部安装至所述前侧构件的所述车身前部侧,且所述副车架的后侧固定部安装至所述前侧构件的所述车身后部侧,所述副车架在所述前侧构件的所述车身前部侧处布置在所述前侧构件的车身下侧;支座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副车架的沿所述车身纵向的中间部,并且,支撑发动机的发动机支座安装至所述支座支撑部;以及连接构件,其将所述支座支撑部与所述前侧构件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弓削博史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