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液压冷却润滑油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49404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1 14:51
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液压冷却润滑油路结构,涉及一种变速器液压冷却润滑油路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的油路冷却流通,在油温较低时液压油粘度高、流通性差,经冷却器大循环流动损失多且油温升高较慢,在冷启动工况时易出现反应迟缓、润滑不良、油压不稳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第二油路通过第二单向阀与第三油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三油路上连接有冷却器,第三油路的出口端连接润滑油路的支流,第三油路的进油侧安装有前端旁通油路,前端旁通油路通过第一单向阀与后端旁通油路连接,后端旁通油路的出口端连接润滑油路的支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低温时关闭冷却循环,使液压油直接进入润滑油路,保证低温润滑,在油温达到工作油温时自动开启大循环冷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变速器液压冷却润滑油路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液压冷却润滑油路结构,属于汽车变速器

技术介绍
自动变速器是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将档位切换到适当的换档档位的装置。通常自动变速器包括具有作为操作构件的太阳轮、内齿圈和行星架的至少一个行星齿轮组和用于控制操作构件的操作的例如离合器和制动器的摩擦片组件。此外,自动变速器还包括用于对摩擦片组件进行液压控制的液压控制系统。根据每个换档档位,通过液压控制系统的操作,离合器和制动器被控制为接合或脱离,从而实现每个换档档位。摩擦构件的离合器将发动机的动力传输至行星齿轮组的操作构件,或者在操作构件之间传送动力。离合器可用于在各种机械以及自动变速器中传送动力。目前,液力控制的自动档汽车的油路冷却为直接流通冷却器冷却,经由DCC控制阀调节后的液压油通过冷却器后进入前端输入轴和变速器壳体等冷却位置。由以上的流通方式,在油温较低时液压油粘度高、流通性差,经冷却器大循环流动损失多且油温升高较慢,在冷启动工况时易出现反应迟缓、润滑不良、油压不稳定等现象,尤其在北方极寒冷的冬天需耗费较长的热车时间。因此,亟待设计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在低温时关闭冷却循环,使液压油直接进入润滑油路,快速提升油温,保证低温润滑,并且在油温达到工作油温时自动开启大循环冷却,防止变速器过热,控制工作油温,降低润换损失,提高润滑效率的新型自动变速器控制油路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技术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技术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技术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技术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鉴于此,本技术的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液压冷却润滑油路结构,以至少解决现有的油路冷却流通方式,在油温较低时液压油粘度高、流通性差,经冷却器大循环流动损失多且油温升高较慢,在冷启动工况时易出现反应迟缓、润滑不良、油压不稳定现象,尤其在北方极寒冷的冬天需耗费较长的热车时间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液压冷却润滑油路结构,包括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四油路、第五油路和DCC控制阀,所述DCC控制阀用于控制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四油路和第五油路的通断;所述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液压冷却润滑油路结构还包括第三油路、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冷却器、润滑油路、前端旁通油路和后端旁通油路,第二油路通过第二单向阀与第三油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三油路上连接有冷却器,第三油路的出口端连接润滑油路的支流,第三油路的进油侧安装有前端旁通油路,前端旁通油路通过第一单向阀与后端旁通油路连接,后端旁通油路的出口端连接润滑油路的支流。进一步地:所述后端旁通油路上安装有油压表。如此设置,可检测油路内油压。进一步地:所述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液压冷却润滑油路结构还包括油压反馈控制器,第一单向阀与油压反馈控制器连接。如此设置,由油压反馈控制器控制第一单向阀通断。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液压冷却润滑油路结构所达到的效果为: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在低温时关闭冷却循环,使液压油直接进入润滑油路,快速提升油温,保证低温润滑,并且在油温达到工作油温时自动开启大循环冷却,防止变速器过热,控制工作油温,降低了润滑损失,提高了润滑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液压冷却润滑油路结构示意图;图中:1_第一油路,2-第二油路,3-第三油路,4-第四油路,5-第五油路,6-DCC控制阀,7-冷却器,8-润滑油路,9-油压表,10-油压反馈控制器,A-第一单向阀,B-第二单向阀,C-前端旁通油路,D-后端旁通油路。【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进行描述。为了清楚和简明起见,在说明书中并未描述实际实施方式的所有特征。然而,应该了解,在开发任何这种实际实施例的过程中必须做出很多特定于实施方式的决定,以便实现开发人员的具体目标,例如,符合与系统及业务相关的那些限制条件,并且这些限制条件可能会随着实施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此外,还应该了解,虽然开发工作有可能是非常复杂和费时的,但对得益于本技术公开内容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这种开发工作仅仅是例行的任务。在此,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技术,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技术的方案密切相关的装置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技术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液压冷却润滑油路结构,包括第一油路1、第二油路2、第四油路4、第五油路5和DCC控制阀6,所述DCC控制阀6用于控制第一油路1、第二油路2、第四油路4和第五油路5的通断;所述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液压冷却润滑油路结构还包括第三油路3、第一单向阀A、第二单向阀B、冷却器7、润滑油路8、前端旁通油路C和后端旁通油路D,第二油路2通过第二单向阀B与第三油路3的进口端连接,第三油路3上连接有冷却器7,第三油路3的出口端连接润滑油路8的支流,第三油路3的进油侧安装有前端旁通油路C,前端旁通油路C通过第一单向阀A与后端旁通油路D连接,后端旁通油路D的出口端连接润滑油路8的支流。另外,根据一种实现方式,所述后端旁通油路D上安装有油压表9。如此设置,可检测油路内油压。另外,根据一种实现方式,所述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液压冷却润滑油路结构还包括油压反馈控制器10,第一单向阀A与油压反馈控制器10连接。如此设置,由油压反馈控制器10控制第一单向阀通断。本实施例在冷却油路的冷却器前后两端分别开旁通油路,旁通油路首尾相通且与润滑油路的开口相通,并在前端新开油路上设置单向阀,通过油压反馈器控制单向阀开关,自动调节油路,使无论油温高低时均可有足够的液压油进入润滑油路。由附图可知,冷车启动时DCC控制阀处于如图所示位置,第一油路1与第二油路2连通,第二油路2的液压油经第二单向阀B进入第三油路3,由于低温时冷却器7中液压油粘度较低、极低温时甚至可能出现冷凝现象,导致冷却油路阻尼较大,液压油流动困难,此时液压油将流经新增的前端旁通油路C,在液压油压力作用下第一单向阀A开启,液压油经后端旁通油路D直接进入润滑油路8的各支流,保证了在低温启动时整机的润滑。同时,液压油不经过冷却油路循环,可快速升温,缩短了暖车时间,提高整车效率和驾驶舒适度。当整车工作一段时间后,液压油油温升高,冷却器阻尼下降,冷却油路流通阻力下降,第一单向阀A关闭,第三油路3内的液压油进入冷却器油路,液压油油温得到冷却控制,防止油温过热现象出现。虽然本技术所揭示的实施方式如上,但其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任何本技术所属
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核心技术方案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和细节上做任何修改与变化,但本技术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范围为准。【主权项】1.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液压冷却润滑油路结构,包括第一油路(1)、第二油路⑵、第四油路(4)、第五油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液压冷却润滑油路结构,包括第一油路(1)、第二油路(2)、第四油路(4)、第五油路(5)和DCC控制阀(6),所述DCC控制阀(6)用于控制第一油路(1)、第二油路(2)、第四油路(4)和第五油路(5)的通断;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液压冷却润滑油路结构还包括第三油路(3)、第一单向阀(A)、第二单向阀(B)、冷却器(7)、润滑油路(8)、前端旁通油路(C)和后端旁通油路(D),第二油路(2)通过第二单向阀(B)与第三油路(3)的进口端连接,第三油路(3)上连接有冷却器(7),第三油路(3)的出口端连接润滑油路(8)的支流,第三油路(3)的进油侧安装有前端旁通油路(C),前端旁通油路(C)通过第一单向阀(A)与后端旁通油路(D)连接,后端旁通油路(D)的出口端连接润滑油路(8)的支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宇昌周章遐贾林娜李宾龙马全超严丽丽马静关崴王悦张兆奎崔欣洁宋文福王墨张晓冬张亮苏俊元赵志宇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