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下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39912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1 01:26
外能量吸收构件(40)和内能量吸收构件(42)安装在车辆底部(28)的下表面侧上。外能量吸收构件(40)和内能量吸收构件(42)布置成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彼此相邻且彼此平行。凹陷接合部(46)形成在外能量吸收构件(40)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端部(40S)中,并且突出接合部(48)形成在内能量吸收构件(42)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端部(42S)中。在侧面碰撞时凹陷接合部(46)和突出接合部(48)彼此接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下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下部结构。
技术介绍
关于车辆下部结构,存在如下结构:其中,能量吸收构件布置在车门槛的下侧以在侧面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10-16822号(JP10-16822A)公开了能量吸收构件布置在框架和侧面踏步板之间的结构。此外,一种结构的实例作为修改实例公开,其中,高刚性构件布置在框架和侧面踏步板之间以便该侧面踏步板能够吸收能量。例如,在侧面踏步板和能量吸收构件结为一体以在侧面碰撞时提高载荷传递性能的情况下,需要将结为一体的物体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多个部位处固定至车辆底部。这使得难以对齐固定区域的位置。同时,例如,在能量吸收构件布置在框架和侧面踏步板之间并且该侧面踏步板构造成能够吸收能量以确保在车辆底部上的安装性且进一步提高能量吸收性能的情况下,如果在侧面碰撞时侧面踏步板倾斜,则碰撞载荷不能被充分地传递到能量吸收构件。因此,就增强侧面碰撞时的能量吸收性能而言,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获得了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其能够增强侧面碰撞时的能量吸收性能,而同时确保在车辆下部上的安装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下部结构的方案包括:车辆底部,其构造成包括设置在车辆侧部的下端部中的车门槛的下部;多个能量吸收构件,其构造成安装在所述车辆底部的下表面侧上并且布置成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彼此相邻,所述能量吸收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布置在所述车门槛的下侧;以及接合部,其分别构造成凹陷的和突出的并且设置在彼此相邻的所述能量吸收构件的相对部中,并且在载荷从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输入到所述多个能量吸收构件的情况下,允许彼此相邻的所述能量吸收构件的所述相对部彼此接合。根据上述结构,安装在所述车辆底部的所述下表面侧上的所述能量吸收构件是布置成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彼此相邻且彼此平行的多个能量吸收构件。因为所述能量吸收构件彼此分离,容易将所述能量吸收构件安装在所述车辆底部上。进一步地,所述多个能量吸收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布置在所述车门槛的所述下侧。因此,在侧面碰撞时,碰撞载荷首先被输入到位于所述车门槛的所述下侧上的所述能量吸收构件,并且此后,所述碰撞载荷被传递到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紧邻所述能量吸收构件布置的另一能量吸收构件。凹陷接合部和突出接合部分别设置在彼此相邻的所述能量吸收构件的所述相对部中,并且在载荷被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输入到所述多个能量吸收构件的情况下,所述接合部允许彼此相邻的所述能量吸收构件的相对部彼此接合。因此,在侧面碰撞时,彼此相邻的所述能量吸收构件彼此接合,并且一体地接收碰撞载荷。因此,所述碰撞载荷以稳定的方式从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上的所述能量吸收构件传递到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内侧上的所述能量吸收构件。因此,彼此平行布置的所述多个能量吸收构件以稳定的方式变形,从而吸收所述碰撞能量。上述车辆下部结构具有如下的良好效果:增强侧面碰撞时的能量吸收性能,同时确保在车辆底部上的安装性。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外能量吸收构件为所述多个能量吸收构件中的一个并且布置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最外侧,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可以安装在所述车门槛的下表面侧上,并且凸出部可以在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的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侧端部中形成在所述接合部的上侧,所述凸出部朝向另一个相邻的能量吸收构件的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的侧端部凸出。根据上述结构,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安装在所述车门槛的所述下表面侧上,并且所述凸出部在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的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内侧的所述侧端部中形成在所述接合部的所述上侧。所述凸出部朝向所述另一个相邻的能量吸收构件的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的所述侧端部凸出。因此,例如,在因为侧面碰撞时所述车门槛移位以朝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内侧和所述车辆下侧转动而导致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的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内侧的所述侧端部朝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内侧倾斜的情况下,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的所述凸出部撞击所述另一相邻的能量吸收构件的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的所述侧端部,从而传递碰撞载荷。在那时,当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的所述凸出部咬合在所述另一相邻的能量吸收构件的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的所述侧端部中时,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相对于所述另一能量吸收构件的沿上下方向上的移位受到抑制。根据上述车辆下部结构,即便在侧面碰撞时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的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内侧的所述侧端部朝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内侧倾斜,并且所述接合部彼此未充分接合,仍存在如下良好的效果:所述能量吸收构件通过传递还来自所述凸出部侧的碰撞载荷而有效地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能量。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在作为所述多个能量吸收构件中的一个并且布置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外能量吸收构件中,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的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的侧表面可以设定在侧表面的车辆下侧并且在侧表面的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根据上述结构,与所述车门槛的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的侧表面相比,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的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的所述侧表面被设定成位于所述车辆下侧并且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因此,在侧面碰撞时,碰撞载荷在输入到所述车门槛之前输入到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因此,碰撞载荷以稳定的路线从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传递到所述另一能量吸收构件。上述车辆下部结构具有如下的良好效果:在侧面碰撞时,通过使所述多个能量吸收构件变形同时以稳定的路线传递碰撞载荷,碰撞能量被以稳定的方式吸收。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所述能量吸收构件是格子状构件,多个孔形成在其中,所述多个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穿过并且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排列,并且在作为所述多个能量吸收构件中的一个并且布置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外能量吸收构件中,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中的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区域的格子宽度设定成小于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中的其他区域的格子宽度。根据上述结构,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的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最外侧的所述区域的所述格子宽度小于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的所述其他区域的所述格子宽度。因此,在侧面碰撞时,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最外侧上的区域的局部变形受到抑制。因此,当碰撞载荷被有效地传递到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内侧时,所述多个能量吸收构件被有效地压溃。上述车辆下部结构具有如下的良好效果:在侧面碰撞时,碰撞能量通过使所述多个能量吸收构件被有效地压溃而被有效地吸收。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下部结构中,第一能量吸收构件为彼此相邻的所述能量吸收构件中的一个并且布置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构件可以包括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侧端部中的作为所述接合部的突出接合部,所述突出接合部朝向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内侧突出,并且第二能量吸收构件为彼此相邻的所述能量吸收构件中的一个并且布置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内侧,所述第二能量吸收构件可以包括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的侧端部中的作为所述接合部的凹陷接合部,所述凹陷接合部朝向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内侧凹陷并且能够与所述突出接合部接合。朝向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内侧突出成V形的内端上接合部可以设置在所述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下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包括:车辆底部,其构造成包括设置在车辆侧部的下端部中的车门槛的下部;多个能量吸收构件,其构造成安装在所述车辆底部的下表面侧上并且布置成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彼此相邻,所述能量吸收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布置在所述车门槛的下侧;以及接合部,其分别构造成凹陷的和突出的并且设置在彼此相邻的所述能量吸收构件的相对部中,并且在载荷从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输入到所述多个能量吸收构件的情况下,允许彼此相邻的所述能量吸收构件的所述相对部彼此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5.23 JP 2013-1090311.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底部,其构造成包括设置在车辆侧部的下端部中的车门槛的下部;多个能量吸收构件,其构造成安装在所述车辆底部的下表面侧上并且布置成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彼此相邻,所述多个能量吸收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布置在所述车门槛的下侧;以及接合部,其分别构造成凹陷的和突出的并且设置在彼此相邻的所述能量吸收构件的相对部中,并且在载荷从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输入到所述多个能量吸收构件的情况下,允许彼此相邻的所述能量吸收构件的所述相对部彼此接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外能量吸收构件为所述多个能量吸收构件中的一个并且布置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最外侧,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安装在所述车门槛的下表面侧上,并且凸出部在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的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侧端部中形成在所述接合部的上侧,所述凸出部朝向另一个相邻的能量吸收构件的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的侧端部凸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在作为所述多个能量吸收构件中的一个并且布置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外能量吸收构件中,与所述车门槛的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的侧表面相比,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的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的侧表面设定在车辆下侧并且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在作为所述多个能量吸收构件中的一个并且布置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外能量吸收构件中,与所述车门槛的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的侧表面相比,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的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的侧表面设定在车辆下侧并且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所述能量吸收构件是格子状构件,多个孔形成在其中,所述多个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穿过并且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排列,并且在作为所述多个能量吸收构件中的一个并且布置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外能量吸收构件中,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中的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区域的格子宽度设定成小于所述外能量吸收构件中的其他区域的格子宽度。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第一能量吸收构件为彼此相邻的所述能量吸收构件中的一个并且布置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构件包括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侧端部中的作为所述接合部的突出接合部,所述突出接合部朝向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内侧突出,并且第二能量吸收构件为彼此相邻的所述能量吸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坂口直矢石川雅啓伊藤敬太山田丰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