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压CMOS基准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74706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7 18: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模拟电路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低压CMOS基准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路主要包括启动电路、正温电流产生电路和电压叠加电路,其中,第五PMOS管MP5、第五NMOS管MN5和电容C构成启动电路;第一PMOS管MP1、第二PMOS管MP2、第四PMOS管MP4、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第一NMOS管MN1、第二NMOS管MN2、第三NMOS管MN3、第四NMOS管MN4构成正温电流产生电路;第三PMOS管MP3、第八PMOS管MP8构成电压叠加电路,主要原理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电路结构简单,可以通过很少的器件实现;相对于传统基准电路而言,本发明专利技术不包含三极管和电阻,完全通过MOS器件实现,这极大的较低了电路面积;同时,MOS基准电路可以在更低的电压和电流下工作,从而极大降低了电路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压CMOS基准源
本专利技术属于模拟电路
,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低压CMOS基准源。
技术介绍
在模拟集成电路或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基准电压源是非常重要且常用的模块,常应用在ADC转换器、DC-DC换器、以及功率放大器等电路系统中,它的作用是为系统提供一个不随温度及供电电压变化的电压基准。自带隙基准电压源架构由Widlar提出以来,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带隙基准电压源被广泛应用于很多系统之中,且针对该种架构提出了很多改进方案。但随着芯片系统集成度的进一步增加,低电压与低功耗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带隙基准电压源由于需要大的电流而造成功耗较大,并且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使用二极管或者BJT晶体管来产生PTAT电压,但该两种器件均需要大的芯片面积。尽管针对该问题提出过亚阈值区基准电压源,但并没有完全消除电路中的非线性参数,造成输出基准电压的温度系数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用于不需要二极管或者BJT晶体管的低压CMOS基准源。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低压CMOS基准源,包括第一PMOS管MP1、第二PMOS管MP2、第三PMOS管MP3、第四PMOS管MP4、第五PMOS管MP5、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第八PMOS管MP8、第一NMOS管MN1、第二NMOS管MN2、第三NMOS管MN3、第四NMOS管MN4、第五NMOS管MN5和电容C;其中,第五PMOS管MP5的栅极通过电容C后接电源,其漏接接地;第五NMOS管MN5的栅极接电源,其漏接通过电容C后接电源,其源极接地;第四PMOS管MP4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接第一PMOS管MP1的漏极,其漏极接第一NMOS管MN1的漏极和第一NMOS管MN1的栅极;第一NMOS管MN1的源极接地;第七PMOS管MP7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接第六PMOS管MP6的漏极;第六PMOS管MP6的栅极与漏极互连,其源极接第七PMOS管MP7的漏极;第二NMOS管MN2的漏极接第六PMOS管MP6的漏极,其栅极接第四PMOS管MP4的漏极,其源极接地;第一PMOS管MP1的源极接第七PMOS管MP7的漏极,其栅极接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第三NMOS管MN3的漏极接第一PMOS管MP1的漏极,其栅极接第四PMOS管MP4的漏极,其源极接地;第二PMOS管MP2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与漏极互连;第四NMOS管MN4的漏极接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其栅极接第四PMOS管MP4的漏极,其源极接地;第三PMOS管MP3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接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第八PMOS管MP8的栅极和源极接地,其漏极接第三PMOS管MP3的漏极;第三PMOS管MP3漏极与第八PMOS管MP8漏极的连接点为基准源的输出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电路结构简单,可以通过很少的器件实现;相对于传统基准电路而言,本专利技术不包含三极管和电阻,完全通过MOS器件实现,这极大的较低了电路面积;同时,MOS基准电路可以在更低的电压和电流下工作,从而极大降低了电路功耗。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低压CMOS基准源电路原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低压CMOS基准源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低压CMOS基准源核心模块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针对现有基准源电路面积和功耗过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对传统结构有所改进的低压基准源,其工作原理图如图1所示。阈值电压与环境温度有近似线性的关系:VTH(T)=VTH(T0)-αVT(T-T0)(1)其中T表示绝对温度,T0为参考温度,VTH(T0)是温度为T0时的阈值电压,αVT是阈值电压的温度系数,αVT>0。因此,将VTH与一个同温度成正比(PTAT,ProportionalToAbsoluteTemperature)的电压VPTAT以一定比例系数相叠加,就可以得到一个一阶补偿的基准电压VREF。通过合理设置这个比例系数的大小可以使得如果VPTAT=αT(2)则有VREF=VTH(T0)+αT0(3)利用工作在亚阈值的CMOS产生一个与温度T2成正比的一个电流ID,通过电流镜MP2、MP3的镜像流到MP8。由工作在饱和区的MP8的栅源电压作为基准源(VREF=VgsMP8)。由饱和区MOS的电压电流特性知可得输出基准电压源为VREF=VgsMP8=αT+VTH(5)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电压基准源如图2所示,包括三大部分:启动电路、正温电流产生电路、电压叠加电路;其中,第五PMOS管MP5、第五NMOS管MN5和电容C构成启动电路;第一PMOS管MP1、第二PMOS管MP2、第四PMOS管MP4、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第一NMOS管MN1、第二NMOS管MN2、第三NMOS管MN3、第四NMOS管MN4构成正温电流产生电路;第三PMOS管MP3、第八PMOS管MP8构成电压叠加电路;其中,第五PMOS管MP5的栅极通过电容C后接电源,其漏接接地;第五NMOS管MN5的栅极接电源,其漏接通过电容C后接电源,其源极接地;第四PMOS管MP4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接第一PMOS管MP1的漏极,其漏极接第一NMOS管MN1的漏极和第一NMOS管MN1的栅极;第一NMOS管MN1的源极接地;第七PMOS管MP7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接第六PMOS管MP6的漏极;第六PMOS管MP6的栅极与漏极互连,其源极接第七PMOS管MP7的漏极;第二NMOS管MN2的漏极接第六PMOS管MP6的漏极,其栅极接第四PMOS管MP4的漏极,其源极接地;第一PMOS管MP1的源极接第七PMOS管MP7的漏极,其栅极接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第三NMOS管MN3的漏极接第一PMOS管MP1的漏极,其栅极接第四PMOS管MP4的漏极,其源极接地;第二PMOS管MP2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与漏极互连;第四NMOS管MN4的漏极接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其栅极接第四PMOS管MP4的漏极,其源极接地;第三PMOS管MP3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接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第八PMOS管MP8的栅极和源极接地,其漏极接第三PMOS管MP3的漏极;第三PMOS管MP3漏极与第八PMOS管MP8漏极的连接点为基准源的输出端。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为:上电后MN5管子导通,把MP5管子的栅端电压拉低,使其导通;随后MP4的栅端由MP5拉低,MP4导通;MN5上的电流通过电源逐渐给电容C充电,MP5管子栅端电压上升,使其逐渐关断;MN5同时逐渐被压到线性区电路启动过程结束。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低压COMS基准电压源原理进行具体说明。图3中除了MP6和MP7工作在亚阈值区以外,所有的PMOS管均工作在饱和区,由亚阈值区的公式可以得到:假设NMOS管MN2、MN3、MN4上的电流比为1:a:b,则有:IMP7=(1+a)IMP6(8)由公式(6)、(7)、(8),可以得到:假设PMOS管MPQ1与MPQ2的宽长比之比为m;MP1与MP2的宽长比之比为M,则有:VsdMP7=VTln[(a+1)m](10)则有流过MP2上的电流为:IMP2通过电流镜MP2、MP3镜像流到MP0,MP0的过驱动电压为:由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低压CMOS基准源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压CMOS基准源,包括第一PMOS管MP1、第二PMOS管MP2、第三PMOS管MP3、第四PMOS管MP4、第五PMOS管MP5、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第八PMOS管MP8、第一NMOS管MN1、第二NMOS管MN2、第三NMOS管MN3、第四NMOS管MN4、第五NMOS管MN5和电容C;其中,第五PMOS管MP5的栅极通过电容C后接电源,其漏接接地;第五NMOS管MN5的栅极接电源,其漏接通过电容C后接电源,其源极接地;第四PMOS管MP4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接第一PMOS管MP1的漏极,其漏极接第一NMOS管MN1的漏极和第一NMOS管MN1的栅极;第一NMOS管MN1的源极接地;第七PMOS管MP7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接第六PMOS管MP6的漏极;第六PMOS管MP6的栅极与漏极互连,其源极接第七PMOS管MP7的漏极;第二NMOS管MN2的漏极接第六PMOS管MP6的漏极,其栅极接第四PMOS管MP4的漏极,其源极接地;第一PMOS管MP1的源极接第七PMOS管MP7的漏极,其栅极接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第三NMOS管MN3的漏极接第一PMOS管MP1的漏极,其栅极接第四PMOS管MP4的漏极,其源极接地;第二PMOS管MP2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与漏极互连;第四NMOS管MN4的漏极接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其栅极接第四PMOS管MP4的漏极,其源极接地;第三PMOS管MP3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接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第八PMOS管MP8的栅极和源极接地,其漏极接第三PMOS管MP3的漏极;第三PMOS管MP3漏极与第八PMOS管MP8漏极的连接点为基准源的输出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压CMOS基准源,包括第一PMOS管MP1、第二PMOS管MP2、第三PMOS管MP3、第四PMOS管MP4、第五PMOS管MP5、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第八PMOS管MP8、第一NMOS管MN1、第二NMOS管MN2、第三NMOS管MN3、第四NMOS管MN4、第五NMOS管MN5和电容C;其中,第五PMOS管MP5的栅极通过电容C后接电源,其漏接接地;第五NMOS管MN5的栅极接电源,其漏接通过电容C后接电源,其源极接地;第四PMOS管MP4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接第一PMOS管MP1的漏极,其漏极接第一NMOS管MN1的漏极和第一NMOS管MN1的栅极;第一NMOS管MN1的源极接地;第七PMOS管MP7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接第六PMOS管MP6的漏极;第六PMOS管MP6的栅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泽坤马亚东艾鑫石跃王卓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