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十速双离合器变速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18442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1 2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十速双离合器变速箱,通过对齿轮和同步器的合理布置,使变速器结构紧凑,齿轮机构复用率提高,能够满足商用车变速器轻量化、紧凑型的设计要求。该变速箱包括发动机、离合器模块、变速箱主箱模块、变速箱副箱模块和输出轴。其中变速箱主箱模块采用5对齿轮对和1对倒挡齿轮对,配合变速箱副箱模块,提供十个动力换挡挡位,且包含了两个超速挡。该变速箱在不增加齿轮对的基础上,有利于增加商用车的燃油经济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速箱,具体涉及一种十速双离合器变速箱,属于车辆传动技术领 域。
技术介绍
当今汽车工业的发展,节能减排成为设计的主要方向,商用车对变速器的设计要 求越趋严格,具有高传动效率、结构简单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器逐渐成为发展趋势。双离合变 速箱结合了手动变速箱的高效和自动变速箱的优点,使用两套离合器取代效率较低的液力 变矩器,通过两套离合器的相互交替工作,来到达无间隙动力换挡的效果,不仅使车辆的驾 驶变得更简单,还有效地提高了汽车的舒适性、动力性与安全性。 与传统的乘用车6挡或7挡双离合器变速箱相比,商用车双离合器变速箱需要更 多挡位,更大的传动比范围。为获得双离合变速箱紧凑的体积,商用车双离合变速箱通常采 用三自由度或者四自由度的定轴齿轮机构设计,利用齿轮对的复用,降低齿轮机构的复杂 度,并实现更多的挡位。 专利US0305239A1公开了一种能够实现11个挡位的双离合器变速器,采用主副 箱结构。主箱7个挡位,采用4个同步器,6对齿轮,副箱采用两挡行星机构;但该方案没有 超速挡位,不利用提供变速箱的功率密度。专利US8408084B2公开了一种能够实现10个 挡位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同样采用主副箱结构,主箱5个挡位,采用3个同步器,6对齿轮; 副箱采用两挡行星机构,但该方案同样没有设置超速挡位。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十速双离合器变速箱,在不增加齿轮对的基础上,设置 了两个超速挡,使变速箱的传动比设置更加合理。 所述的十速双离合器变速箱包括:发动机、离合器模块、变速箱主箱模块、变速箱 副箱申吴块和输出轴。 所述离合器模块包括:第一离合器及与其对应的第一输入轴、第二离合器及与其 对应的第二输入轴。 所述变速箱主箱模块包括:中间轴A、中间轴B、变速箱主箱输出轴、齿轮A、齿轮B、 齿轮C、齿轮D、同步器A、齿轮E、齿轮F、同步器C、齿轮G、齿轮H、齿轮I、齿轮J、齿轮K、齿 轮M、齿轮L和同步器H。 其连接关系为: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通过第一离合器与第一输入轴相连,通 过第二离合器与第二输入轴相连;所述变速箱主箱模块中,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和变速 箱主箱输出轴同轴布置,所述中间轴A、中间轴B同轴,均与所述变速箱主箱输出轴平行。 所述第一输入轴通过同步器A空套在变速箱主箱输出轴上,第一输入轴的动力输 出端连接齿轮C;所述第二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连接齿轮A;所述变速箱主箱输出轴的动力 输出端与变速行星排太阳轮相连;所述中间轴B通过同步器C空套在中间轴A上。 从动力输入端起:在所述中间轴A上,依次连接有齿轮B、齿轮H、齿轮K和齿轮L; 在所述中间轴B上,依次连接有齿轮D和齿轮F;在所述变速箱主箱输出轴上,分别通过同 步器空套有齿轮E、齿轮G、齿轮I和齿轮M;其中所述齿轮B与齿轮A啮合,齿轮D与齿轮C 啮合,齿轮F与齿轮E啮合,齿轮H与齿轮G啮合,齿轮I通过齿轮J与齿轮K啮合,齿轮L 与齿轮M啮合;所述齿轮M进一步通过同步器H与所述输出轴相连。 所述变速箱主箱输出轴通过变速箱副箱模块与输出轴相连;所述变速箱副箱模块 为两档行星机构。 所述变速箱副箱模块包括:变速行星排齿圈、变速箱行星排行星架、同步器I、变 速行星排太阳轮和同步器J;其连接关系为:所述变速行星排太阳轮与变速箱主箱输出轴 相连,所述变速箱行星排行星架与输出轴相连;所述变速行星排齿圈通过同步器I与变速 箱副箱支架相连,通过同步器J与输出轴相连。 有益效果: (1)通过对齿轮和同步器的合理布置,使得该变速箱结构紧凑,齿轮机构复用率较 高;主箱采用5对齿轮对和1对倒挡齿轮对,配合变速箱副箱模块,提供十个动力换挡挡位; 且包括了两个超速档,有利于增加商用车的燃油经济性。 (2)变速箱主箱采用与商用车手动变速箱相类似的三轴布置,工艺继承性好; (3)变速箱副箱可借用传统手动变速箱的副箱机构,有利于产品模块化、系列化; (4)变速箱副箱挡位切换时没有动力中断,能够实现全部挡位的动力换挡。【附图说明】 图1为该十速双离合器变速箱传动简图; 图2为发动机1挡变速箱功率流图; 图3为发动机2挡变速箱功率流图; 图4为发动机3挡变速箱功率流图; 图5为发动机4挡变速箱功率流图; 图6为发动机5挡变速箱功率流图; 图7为发动机6挡变速箱功率流图; 图8为发动机7挡变速箱功率流图; 图9为发动机8挡变速箱功率流图; 图10为发动机9挡变速箱功率流图; 图11为发动机10挡变速箱功率流图; 图12为发动机-1挡变速箱功率流图; 图13为发动机-2挡变速箱功率流图; 图14为发动机-3挡变速箱功率流图; 图15为发动机-4挡变速箱功率流图。 其中:1-发动机,2-第一离合器,3-第一输入轴,4-第二离合器,5-第二输入轴, 6-齿轮A,7-中间轴A,8-齿轮B,9-齿轮C,10-齿轮D,11-同步器A,12-同步器B,13-中 间轴B,14-齿轮E,15-齿轮F,16-同步器D,17-同步器C,18-齿轮G,19-齿轮H,20-变速 箱主箱输出轴,21-齿轮I,22-齿轮J,23-齿轮K,24-同步器F,25-同步器G,26-齿轮M, 27-齿轮L,28-同步器H,29-变速行星排齿圈,30-变速行星排行星架,31-同步器I,32-变 速行星排太阳轮,33-同步器J,34-输出轴,35-变速箱副箱支架,100-离合器模块,200-变 速箱主箱模块,300-变速箱副箱模块。【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十速双离合器变速箱,通过对齿轮和同步器的合理布置,使变 速器结构紧凑,齿轮机构复用率提高,能够满足商用车变速器轻量化、紧凑型的设计要求。 所述双离合器变速箱包括:发动机1、离合器模块100,变速箱主箱模块200、变速 箱副箱模块300和输出轴34. 所述离合器模块100包括:第一离合器2及对应的第一输入轴3、第二离合器4及 对应的第二输入轴5。 所述变速箱主箱模块200包括:中间轴A7、中间轴B13、变速箱主箱输出轴20、齿 轮A6、齿轮B8、齿轮C9、齿轮D10、同步器All、同步器B12、齿轮E14、齿轮F15、同步器D16、 同步器C17、齿轮G18、齿轮H19、齿轮121、齿轮J22、齿轮K23、同步器F24、同步器G25、齿轮 M26、齿轮L27和同步器H28。 所述变速箱副箱模块300包括:变速行星排齿圈29、变速箱行星排行星架30、同步 器131、变速行星排太阳轮32和同步器J33。 其连接关系为:发动机1的动力输出轴通过第一离合器2与第一输入轴3相连,通 过第二离合器4与第二输入轴5相连。变速箱主箱模块200米用五轴式布置,其中第一输 入轴3、第二输入轴5和变速箱主箱输出轴20同轴布置,中间轴A7、中间轴B13同轴,均与 变速箱主箱输出轴20平行。 所述第一输入轴3通过同步器All空套在变速箱主箱输出轴20上,第一输入轴3 的动力输出端连接齿轮C9,第二输入轴5的动力输出端连接齿轮A6,变速箱主箱输出轴20 的动力输出端与变速行星排太阳轮32相连,中间轴B13通过同步器C17空套在中间轴A7 上。从动力输入端起:在中间轴A7上,依次连接有齿轮B8、齿轮H19、齿轮K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十速双离合器变速箱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十速双离合器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1)、离合器模块(100)、变速箱主箱模块(200)、变速箱副箱模块(300)和输出轴(34);所述离合器模块(100)包括:第一离合器(2)及与其对应的第一输入轴(3)、第二离合器(4)及与其对应的第二输入轴(5);所述变速箱主箱模块(200)包括:中间轴A(7)、中间轴B(13)、变速箱主箱输出轴(20)、齿轮A(6)、齿轮B(8)、齿轮C(9)、齿轮D(10)、同步器A(11)、齿轮E(14)、齿轮F(15)、同步器C(17)、齿轮G(18)、齿轮H(19)、齿轮I(21)、齿轮J(22)、齿轮K(23)、齿轮M(26)、齿轮L(27)和同步器H(28);其连接关系为:所述发动机(1)的动力输出轴通过第一离合器(2)与第一输入轴(3)相连,通过第二离合器(4)与第二输入轴(5)相连;所述变速箱主箱模块(200)中,第一输入轴(3)、第二输入轴(5)和变速箱主箱输出轴(20)同轴布置,所述中间轴A(7)、中间轴B(13)同轴,均与所述变速箱主箱输出轴(20)平行;所述第一输入轴(3)通过同步器A(11)空套在变速箱主箱输出轴(20)上,第一输入轴(3)的动力输出端连接齿轮C(9);所述第二输入轴(5)的动力输出端连接齿轮A(6);所述变速箱主箱输出轴(20)的动力输出端与变速行星排太阳轮(32)相连;所述中间轴B(13)通过同步器C(17)空套在中间轴A(7)上;从动力输入端起:在所述中间轴A(7)上,依次连接有齿轮B(8)、齿轮H(19)、齿轮K(23)和齿轮L(27);在所述中间轴B(13)上,依次连接有齿轮D(10)和齿轮F(15);在所述变速箱主箱输出轴(20)上,分别通过同步器空套有齿轮E(14)、齿轮G(18)、齿轮I(21)和齿轮M(26);其中所述齿轮B(8)与齿轮A(6)啮合,齿轮D(10)与齿轮C(9)啮合,齿轮F(15)与齿轮E(14)啮合,齿轮H(19)与齿轮G(18)啮合,齿轮I(21)通过齿轮J(22)与齿轮K(23)啮合,齿轮L(27)与齿轮M(26)啮合;所述齿轮M(26)进一步通过同步器H(28)与所述输出轴(34)相连;所述变速箱主箱输出轴(20)通过变速箱副箱模块(300)与输出轴(34)相连;所述变速箱副箱模块(300)为两档行星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增雄胡纪滨李学良苑士华李雪原荆崇波罗章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