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辛昊学专利>正文

一种汽车防撞钢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71927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8 0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防撞钢梁,包括前部防撞梁和后部防撞梁,所述前部防撞梁包括中部防撞梁和侧部防撞梁,所述中部防撞梁和所述侧部防撞梁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中部防撞梁和所述侧部防撞梁的前端面上均设置有圆弧形的吸能板,所述中部防撞梁的后端面上均布有两个以上的连接套,所述后部防撞梁的前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套相对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上同轴设置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配合在所述连接套内,所述活动杆的杆身上配合有吸震弹簧;本装置通过多次吸震,可以大大降低后部防撞梁所受的撞击力,避免变形,增加汽车的抗撞击能力,同时在进行维修时,只需要维修或更换前部防撞梁即可,降低了维修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防撞钢梁
技术介绍
汽车的前保内大多需要安装防撞钢梁,通过防撞钢梁承受前方的撞击力,避免所受到的撞击力直接传递到引擎舱,避免发动机等内部部件受到损伤。现有技术中的防撞钢梁为简单的一根钢板结构,在钢板结构的后端面处设置吸能盒,通过吸能盒与车体之间形成固定连接,在防撞钢梁受到撞击力时,整个会发生弯曲变形,在进行维修时,需要更换整个防撞钢梁,造成了较高的使用成本,即使受到较小的冲击力,防撞钢梁发生轻微的弯曲,也会导致防撞钢梁的受力不稳定。基于上述问题,需要提供一种使用成本低廉,抗撞击能力较强的防撞钢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防撞钢梁,本装置在受到撞击力的时候,通过吸能板和前部防撞梁进行初次受力,而后通过吸震弹簧进行二次受力,而后再将余下的撞击力传递给后部防撞梁,通过多次吸震,可以大大降低后部防撞梁所受的撞击力,避免变形,增加汽车的抗撞击能力,同时在进行维修时,只需要维修或更换前部防撞梁即可,降低了维修成本。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防撞钢梁,包括前部防撞梁和后部防撞梁,所述前部防撞梁包括中部防撞梁和侧部防撞梁,所述中部防撞梁和所述侧部防撞梁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中部防撞梁和所述侧部防撞梁的前端面上均设置有圆弧形的吸能板,所述中部防撞梁的后端面上均布有两个以上的连接套,所述后部防撞梁的前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套相对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上同轴设置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配合在所述连接套内,所述连接套的顶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活动杆的顶部设置有配合所述滑槽的滑块,所述活动杆的杆身上配合有吸震弹簧,所述吸震弹簧相抵在所述连接端与所述连接套之间,所述后部防撞梁的后端面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吸能盒,所述吸能盒与所述后部防撞梁之间配合有螺丝。优选地,所述吸能板分别与所述中部防撞梁和侧部防撞梁之间形成间隙,在所述间隙处设置有填充物,所述填充物为海绵、棉絮或橡胶,通过设置填充物,当吸能板受到撞击时,填充物可以吸收部分撞击力,避免导致前部防撞梁的激烈变形。优选地,所述前部防撞梁的上、下端圆弧过渡。优选地,所述滑槽的两端圆弧过渡,所述滑块为圆柱形,所述滑块的直径与所述滑槽的宽度相同。优选地,所述后部防撞梁的后端面上设置有两根以上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后部防撞梁之间焊接固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在受到撞击力的时候,通过吸能板和前部防撞梁进行初次受力,而后通过吸震弹簧进行二次受力,而后再将余下的撞击力传递给后部防撞梁,通过多次吸震,可以大大降低后部防撞梁所受的撞击力,避免变形,增加汽车的抗撞击能力,同时在进行维修时,只需要维修或更换前部防撞梁即可,降低了维修成本,本装置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适合推广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A-A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参阅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汽车防撞钢梁,包括前部防撞梁I和后部防撞梁2,所述前部防撞梁I包括中部防撞梁101和侧部防撞梁102,所述中部防撞梁101和所述侧部防撞梁102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中部防撞梁101和所述侧部防撞梁102的前端面上均设置有圆弧形的吸能板3,所述中部防撞梁101的后端面上均布有两个以上的连接套4,所述后部防撞梁2的前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套4相对的连接端201,所述连接端201上同轴设置有活动杆202,所述活动杆202配合在所述连接套4内,所述连接套4的顶部设置有滑槽401,所述活动杆202的顶部设置有配合所述滑槽401的滑块211,所述活动杆202的杆身上配合有吸震弹簧5,所述吸震弹簧5相抵在所述连接端201与所述连接套4之间,所述后部防撞梁2的后端面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吸能盒6,所述吸能盒6与所述后部防撞梁2之间配合有螺丝7。本技术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吸能板3分别与所述中部防撞梁101和侧部防撞梁102之间形成间隙,在所述间隙处设置有填充物311,所述填充物311为海绵、棉絮或橡胶,通过设置填充物,当吸能板受到撞击时,填充物可以吸收部分撞击力,避免导致前部防撞梁的激烈变形。本技术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前部防撞梁I的上、下端圆弧过渡。本技术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滑槽401的两端圆弧过渡,所述滑块211为圆柱形,所述滑块211的直径与所述滑槽401的宽度相同。本技术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后部防撞梁2的后端面上设置有两根以上的加强筋212,所述加强筋212与所述后部防撞梁2之间焊接固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在受到撞击力的时候,通过吸能板和前部防撞梁进行初次受力,而后通过吸震弹簧进行二次受力,而后再将余下的撞击力传递给后部防撞梁,通过多次吸震,可以大大降低后部防撞梁所受的撞击力,避免变形,增加汽车的抗撞击能力,同时在进行维修时,只需要维修或更换前部防撞梁即可,降低了维修成本,本装置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适合推广使用。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主权项】1.一种汽车防撞钢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部防撞梁和后部防撞梁,所述前部防撞梁包括中部防撞梁和侧部防撞梁,所述中部防撞梁和所述侧部防撞梁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中部防撞梁和所述侧部防撞梁的前端面上均设置有圆弧形的吸能板,所述中部防撞梁的后端面上均布有两个以上的连接套,所述后部防撞梁的前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套相对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上同轴设置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配合在所述连接套内,所述连接套的顶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活动杆的顶部设置有配合所述滑槽的滑块,所述活动杆的杆身上配合有吸震弹簧,所述吸震弹簧相抵在所述连接端与所述连接套之间,所述后部防撞梁的后端面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吸能盒,所述吸能盒与所述后部防撞梁之间配合有螺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防撞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板分别与所述中部防撞梁和侧部防撞梁之间形成间隙,在所述间隙处设置有填充物,所述填充物为海绵、棉絮或橡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防撞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防撞梁的上、下端圆弧过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防撞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的两端圆弧过渡,所述滑块为圆柱形,所述滑块的直径与所述滑槽的宽度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防撞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防撞梁的后端面上设置有两根以上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后部防撞梁之间焊接固定。【专利摘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防撞钢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部防撞梁和后部防撞梁,所述前部防撞梁包括中部防撞梁和侧部防撞梁,所述中部防撞梁和所述侧部防撞梁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中部防撞梁和所述侧部防撞梁的前端面上均设置有圆弧形的吸能板,所述中部防撞梁的后端面上均布有两个以上的连接套,所述后部防撞梁的前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套相对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上同轴设置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配合在所述连接套内,所述连接套的顶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活动杆的顶部设置有配合所述滑槽的滑块,所述活动杆的杆身上配合有吸震弹簧,所述吸震弹簧相抵在所述连接端与所述连接套之间,所述后部防撞梁的后端面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吸能盒,所述吸能盒与所述后部防撞梁之间配合有螺丝。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昊学
申请(专利权)人:辛昊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