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2831 阅读:6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双轮摩托车或三轮摩托车上,支撑杆状把手的把手支撑部件用车架前端的头管可转动支撑,杆状把手的中央部被把手罩所覆盖,为了能确保防振性,能用较少的零件数就可将把手罩支撑在杆状把手上,把杆状把手18通过固定橡胶套54浮动支撑在把手支撑部件48上,使把手罩固定在杆状把手18上。(*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轮摩托车和三轮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用车架头管可转动支撑着支持杆状把手的把手支撑部件,用把手罩覆盖着杆状把手中央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以特开平6-144324号公报所公开的内容为例,把杆状把手固定安装在由车架头管可转动支撑的把手支撑部件上,一般地讲,通过插上用于防止把手罩振动的缓冲部件,把覆盖杆状把手中央部的把手罩安装在把手上。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杆状把手及把手罩间插入缓冲部件时,由于要用比较多的固定部位来支撑把手罩,所以,必须要有多个缓冲部件,零件的数目变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防振又能用较少的零件将把手罩支撑在杆状把手上的双轮或三轮摩托车。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方案1记载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双轮或三轮摩托车,用车架头管可转动地支撑杆状把手的把手支撑部件,用把手罩覆盖杆状把手中央部,其特征在于把前述杆状把手浮动支撑在插有固定橡胶套的把手支撑部件上,使把手罩固定在杆状把手上。根据这种结构,由于杆状把手是浮动支撑在车架上的,完全能防止固定在该杆状把手上的把手罩振动。并且,由于可把固定橡胶套插在把手支撑部件和杆状把手之间,即使将把手罩固定在杆状把手上的地方较多,因必要的固定橡胶套个数少,也能减小零件的个数。本专利技术方案2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上述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在前述把手罩上,固定挡风罩。根据这种结构,在确保挡风罩防振性的同时,因不需要用于把当风罩安装在杆状把手上的专用零件,也能进一步减少零件个数。本专利技术方案3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上述方案1或2所记载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把上面面临前述把手罩上设置的开口部的仪表单元从把手罩的内侧弹性插合在该把手罩上。根据这种结构,因不需要用于把仪表单元组装在把手罩上的弹簧等零件,既能减少零件个数,也容易把仪表单元组装在把手罩上。根据上述方案1记载的本专利技术,把杆状把手浮动支撑在车架上能确保固定在杆状把手上的把手罩的防振性,即使把把手罩固定在杆状把手上的地方较多,因必要的固定橡胶套较少,也会减少零件的个数。根据上述方案2记载的本专利技术,能确保挡风罩的防振性,同时,因把挡风罩安装到杆状把手上不用专用零件,也进一步减少了零件个数。根据上述方案3记载的本专利技术,因不需要用于把仪表单元组装在把手罩上的螺钉部件等零件,既减少了零件个数,也使仪表单元容易组装到把手罩上。附图说明图1是双轮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是图1中箭头2所指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图2中3-3线的剖面图;图4是图3中4-4线放大的剖面图;图5是图4中5-5线的剖面图;图6是图4中6-6线的剖面图;图7是图3中7-7线的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式。图1-图7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双轮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是图1中箭头2所指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图2中3-3线的剖面图,图4是图3中4-4线放大的剖面图,图5是图4中5-5线的剖面图,图6是图4中6-6线的剖面图,图7是图3中7-7线的剖面图。首先,在图1中,在双轮摩托车车架15前端配置的头管16上,可掌握方向地用枢轴支撑着轴支前轮WF的前叉17。在前叉17的上端连接着杆状把手18,把覆盖前轮WF上方的前护板19由前叉17支撑。车架15的中间部枢轴支撑着轴支撑后轮WR的后叉20,在车架15的后部和后叉20之间设置有后缓冲器21。在车架15的中间部,支撑着由水冷式发动机E及变速器M构成的动力单元P,前述变速器M的输出动力通过链条22传送给后轮WR。支撑在发动机E的发动机本体33及车架15上的散热器24配置在发动机E上方,同时把由车架15支撑的空气净化器23配置在发动机E的上方,把变速器M上方配置的燃油箱25以及配置在燃油箱25上方用于收容电配零件的收容箱26支撑在车架15上。把发动机E排气导出用排气管27与在动力单元P及后轮WR间配置的排气消声器28连接。车架15的前部、发动机E、空气净化器23及散热器24是用安装在车架15上的由合成树脂制的带柱护罩29覆盖着。车架15的后部、燃油箱25及收容箱26是用安装在车架15上的由合成树脂制的后盖体30覆盖着,并且在该后盖体30上连接设置着用于覆盖后轮WR后上方的后护板31。在后盖体30上设置着能开闭收容箱26上端开口部的座位32,驾驶者可乘坐在该座位32上。同时参照图2及图3,在杆状把手18的左右两端配置有转把34、35,同时把可用握住这些转把34、35的手操作的杆36、37设置在左右两端部,把杆状把手18的中央部从两侧突出前述转把34、35和杆36、37并用突设的把手罩38覆盖。该把手罩38是由从前方覆盖杆状把手18的合成树脂制前盖体39及从后方覆盖杆状把手18的合成树脂制后盖体40相互紧固连接而形成的。在车架15前端配置的头管16上方,配置着可由头管16转动支撑的把手支撑部件48,杆状把手18浮动支撑在该把手支撑部件48中。同时参照图4和图5,把手支撑部件48是由铝合金制成的,在双轮摩托车宽度方向上设有间隔开的2个安装孔49、49。在头管16下端部上可转动支撑着连接前叉17的转向控制轴50,把从头管16向上方突出的转向控制轴50的上端插在前述两安装孔49、49间中央部处的把手支撑部件48中,把螺母52螺合到与转向控制轴50垂直且穿过该转向控制轴50及把手支撑部件48的螺钉51上而连接,从而能把手支撑部件48固定在转向控制轴50上,且该把手支撑部件48能利用头管16可转动地支撑着。两安装孔49、49有上下延伸轴线且设置在把手支撑部件48上,在这些安装孔49、49轴向中间内表面一体形成有在半径方向上向内伸展的凸缘49a。在前述凸缘49a上方及下方处各安装孔49上分别插着固定单元53、53。该固定单元53在圆筒状固定橡胶套54内面烧结固定着圆筒状金属制内筒55,同时,在固定橡胶套54外面烧结固定着圆筒状金属制外筒56,以内筒55的两端比外筒56的两端更位于轴向外方的形式设定内筒55及外筒56的轴向长度。这些固定单元53、53,分别插在安装孔49、49内直到外筒56一端接触到凸缘49a为止,在往安装孔49插入时把内筒55、55的外端分别在把手支撑部件48的上下突出。在每一对被插入各安装孔49内的固定单元53、53的内筒55、55内,分别穿插着固定轴57、57,各固定轴57、57的上端与下部卡头58嵌入式连接,下部卡头58与一对固定单元53、53中上方的固定单元53所具有的内筒55上端接触,是铸造而成的。在下部卡头58的上面形成有半园状嵌合凹部60,使杆状把手18的下半部嵌合在嵌合凹部60中。嵌合凹部60中的杆状把手18的上半部嵌合在上部卡头59下面形成的半园状嵌合凹部61中,用卡头62、62在杆状把手18的两侧把下部卡头58和上部卡头59相互紧固连接,从而把杆状把手18固定连接在固定轴57、57上。在固定轴57的下部,设置有面向下方的环状的台阶部57a,在固定轴57的下端部螺合上螺母64使罩体支板63夹在台阶部57a之间,罩体支板63连接到一对固定单元53、53中的下方固定单元53配备的内筒55的下端。因而,杆状把手18通过各固定单元53、53的固定橡胶套54、54,浮动支承于把手支撑部件48的2处。同时参照图6,把罩体支板63、63夹在安装凸起6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轮摩托车或三轮摩托车,用车架(15)前端的头管(16)可转动地支撑着用于支承杆状把手(18)的把手支撑部件(48),用把手罩(38)覆盖杆状把手(18)中央部,其特征在于,把前述杆状把手(18)浮动支撑在插有固定橡胶套(54)的把手支撑部件(48)上,使把手罩(38)固定在杆状把手(18)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口正昭柳田贵之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