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8980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车辆前部结构(10)中,设置在成对侧梁(12)上方的横梁(52)包括朝着车辆的后侧延伸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分。横梁(52)的延伸部分的边缘与成对悬架支撑罩(42)的车辆前侧部分连接。因而,当车辆的前面发生高速碰撞时,施加到横梁(52)的碰撞负荷能够有效地由成对悬架支撑罩(42)接收,并且能够传递到成对悬架。因而,横梁(52)能够有效地接收碰撞负荷,并且能够有效地将碰撞负荷传递到车辆的后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其中横梁设置在成对侧梁上方的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公开了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成对支架中的一个固定到成对纵梁中的一个,并且成对支架的另一个固定到成对纵梁的另一个,碰撞输入部件经由管件固定在成对支架之间。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JP-A-7-69241公开这样的车辆前部结构。然而,在这种车辆前部结构中,碰撞输入部件和管件由纵梁的上表面经由支架简单支撑。因而,当车辆前面发生碰撞时,大的碰撞负荷尤其趋于从碰撞输入部件输入到支架的下端。因而,有碰撞输入部件不能有效地接收碰撞负荷,并且不能够有效地将碰撞负荷传递到车辆的后侧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寻求提供一种其中在成对侧梁上方的横梁能够有效地接收碰撞负荷的车辆前部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车辆前部结构包括成对侧梁,其设置在车辆前部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处;成对悬架支撑罩,其设置在车辆前部中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处,并且在车辆前侧上支撑成对悬架;和横梁,其设置在成对侧梁的上方,并且包括设置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左右侧处以朝着车辆的后侧延伸的延伸部,成对悬架支撑罩在延伸部分的边缘处与成对悬架支撑罩的车辆前侧部分连接。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中,成对侧梁设置在车辆前部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中,并且在车辆前侧上支撑成对悬架的成对悬架支撑罩设置在车辆前部的右侧部分和左侧部分中。横梁设置在成对侧梁上方,并且包括设置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左右侧处以朝着车辆的后侧延伸的延伸部,横梁在延伸部分的边缘处与成对悬架支撑罩的车辆前侧部分连接。因而,当车辆的前面发生碰撞时,施加到横梁的碰撞负荷能够由悬架支撑罩的车辆前侧部分接收。进一步,施加到悬架支撑罩的车辆前侧部分的碰撞负荷能够传递到悬架,并且能够将碰撞负荷分布通过悬架。因而,横梁能够有效地接收碰撞负荷,并且有效地将碰撞负荷传递到车辆的后侧。因而,可以有效地将碰撞负荷分布通过横梁,以抑制碰撞负荷的吸收量的减小,并且使车辆的变形行程变短。进一步,即使当车辆的前面与车重大的另一个车辆发生碰撞时,横梁能够有效地接收碰撞负荷,并且能够有效地将碰撞负荷传递到车辆的后侧。因而,车辆的变形行程能够变短。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车辆前部结构可以包括保险杠加强梁,保险杠加强梁与成对侧梁的车辆前侧端连接,并且设置在横梁的车辆前侧上,横梁与成对侧梁连接。利用这种结构,设置在横梁的车辆前侧上的保险杠加强梁与成对侧梁的车辆前侧端连接。因而,当车辆的前面发生碰撞时,碰撞负荷从保险杠加强梁传递到侧梁(车辆的后侧)。横梁与成对侧梁连接。因而,当车辆的前面发生高速碰撞(重碰撞)时,施加到横梁的碰撞负荷能够由成对悬架支撑罩有效地接收,并且能够由横梁和成对侧梁之间的连接部分接收。因而,横梁能够更有效地接收碰撞负荷,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将碰撞负荷传递到车辆的后侧。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中,成对碰撞吸能盒设置在成对侧梁的车辆前侧端;与每个侧梁中除了碰撞吸能盒以外的部分相比,成对碰撞吸能盒的每一个在轴向方向上具有低的压缩强度;并且成对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后侧端设置在与横梁和成对侧梁之间的连接部分的车辆前侧端的位置一致和横梁的车辆前侧端的位置在车辆纵向方向上一致的位置,或者成对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后侧端设置在横梁和成对侧梁之间的连接部分的车辆前侧端的车辆前侧上,和横梁的车辆前侧端的车辆前侧上。利用这种结构,在车辆的前面发生低速碰撞(轻碰撞)并且侧梁的碰撞吸能盒变形的情况下,碰撞负荷没有输入到横梁。因而,可以防止对横梁、横梁和成对侧梁之间连接部分和成对悬架支撑罩的损害。此外,可以防止产生损害横梁所碰撞物体的力。还有,尤其是在横梁的侧梁前侧端设置在与成对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前后侧端的位置在车辆纵向方向上一致的位置处的情况下,当车辆前面发生高速碰撞时,在碰撞吸能盒已经完成吸收碰撞负荷之后,碰撞负荷立即输入到横梁。因而,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碰撞负荷的吸收量减小,并且使车辆的变形行程变得更短。前述车辆前部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负荷传递部件,负荷传递部件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连接在车辆前部的动力单元和横梁,使得负荷能够在横梁和动力单元之间传递。利用这种结构,当车辆前面发生高速碰撞时,碰撞负荷由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将横梁连接到动力单元的负荷传递部件从横梁传递到动力单元,其中动力单元设置在车辆前部。因而,在碰撞负荷开始输入横梁之后,碰撞负荷立即输入到动力单元。因而,可以更有效抑制碰撞负荷的吸收量的减小,并且使车辆的变形行程更短。在前述车辆前部结构中,车辆前部中的动力单元可以设置在横梁的车辆后侧上。利用这种结构,当车辆的前面发生高速碰撞时,碰撞负荷能够从横梁传递到动力单元。前述车辆前部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输出轴,其设置在车辆前部的动力单元的发动机中,并且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设置,并且输出发动机的驱动力;和差动器,设置在动力单元中,并且设置在输出轴的车辆前侧,并且将取动力从输出轴传递到车辆的前轮。利用这种结构,设置在车辆前部的动力单元的发动机中的输出轴沿着车辆横向方向设置。设置在动力单元中的差动器将发动机输出的驱动力从输出轴传递到车辆的前轮。差动器设置在输出轴的车辆前侧上。因而,与差动器设置在输出轴的车辆后侧上的情况相比,前轮设置成靠近车辆的前侧。因而,当车辆的前面发生高速碰撞时,可以较早地将碰撞负荷分布到前轮,以更有效地抑制碰撞负荷的吸收量,并且使车辆的变形行程更短。前述车辆前部结构可以还包括副车架,副车架在平面视图中具有矩形车架形状,并且在车辆前部中的动力单元安装在副车架上。利用这种结构,当车辆的前面发生高速碰撞时,可以有效地将碰撞负荷分布到副车架,以更有效地抑制碰撞负荷的吸收量的减小,并且使得车辆行程变形行程更短。在前述车辆前部结构中,横梁和成对侧梁之间的连接部分之间的距离可以比横梁和成对悬架支撑罩之间的连接部分之间的距离要短。利用这种结构,当车辆的前面发生高速碰撞时,与横梁和成对侧梁之间的连接部分之间的距离比横梁和成对悬架支撑罩之间的连接部分之间的距离长的情况相比,横梁能够更有效接收碰撞负荷,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将碰撞负荷传递到车辆的后侧。在前述车辆前部结构中,横梁可以呈管状。利用这种结构,横梁的刚度变高。前述车辆前部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形成在横梁中并且开口到悬架支撑罩的内侧的进气口;和空气滤清机构,其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设置在车辆前部的动力单元和横梁之间,并且与横梁连接,空气滤清机构对从进气口通过横梁吸入的空气进行清洁。利用这种结构,横梁用作进气管,从横梁的进气口通过横梁吸入到空气滤清器的空气被清洁。横梁的进气口的每一个开口到相应的悬架支撑罩的内侧。因而,不象横梁的进气口开口到发动机室内侧的情况,冷空气能够吸入到空气滤清机构。进一步,空气滤清机构设置在位于在车辆前部中的动力单元和横梁之间的车辆纵向方向上。因而,当车辆的前面发生高速碰撞时,碰撞负荷能够从横梁通过空气滤清机构传递到动力单元。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从车辆的前左侧的位置对角地观察时,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示意立体图;图2示出当从车辆的上方观察时,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平面视图;图3是从车辆的左侧位置观察时,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侧视图;图4是示出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和传统车辆前部结构的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成对侧梁,其设置在车辆前部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处;成对悬架支撑罩,其设置在所述车辆前部中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处,并且在车辆前侧上支撑成对悬架;和横梁,其设置在所述成对侧梁的上方,并且包括设置在 车辆横向方向上左右侧处以朝向所述车辆的后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横梁在所述延伸部分的边缘处与所述成对悬架支撑罩的车辆前侧部分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浅井崇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