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88352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7 20: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9、31、32),该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包括主变速器(10)和联接在主变速器(10)后面的分组变速器(11),其中,主变速器(10)具有与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K1)的输出侧连接的、实施为实心轴的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与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的输出侧连接的、实施为空心轴的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2),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穿引过第二变速器输入轴,双离合变速器还具有两个彼此共轴布置的副轴(VW1、VW2)以及与两个变速器输入轴(EW1、EW2)共轴布置的输出轴(AB1),其中,第一副轴(VW1)实施为空心轴并且第二副轴(VW2)是穿引过第一副轴(VW1)的,输出轴形成了分组变速器(11)的驱动轴,其中,动力换挡离合器(K1、K2)在驱动侧与驱动机组连接,其中,为了跨接分组变速器(11),第二副轴(VW2)借助换挡元件(J、K)能与分组变速器(11)的输出部(AB2)以能松开的方式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
技术介绍
基本上,双离合变速器由两条支线,或者说具有不同的齿轮副的分变速器、两个配属于各一个分变速器的动力换挡离合器、驱动轴和输出轴以及根据挡数由形状锁合的(formschlussig)、非同步的换挡离合器组成。在此,挡位交替地布置在两个分变速器中,从而可能的是,在无负载的分变速器中预先选定某一挡位,而转动力矩由另外的分变速器传递。以如下方式实现挡位切换,S卩,将待传递的转动力矩由其中一个动力换挡离合器传递到另一个,从而无负载地且无牵引力中断地并且不必压紧能换挡的挡位地就能够对挡位进行切换。通常,利用一个分变速器能切换奇数挡,而利用另一分变速器能切换偶数挡和倒挡。双离合变速器的优点在于相对于以行星齿轮结构形式的变速器具有效率优势、具有通过分变速器对挡位进行更自由的传动比选择、高转数适用性,并且在于具有运动方面的行驶特性。由现有技术公知了以共轴方式实施的双离合变速器,该双离合变速器包括主变速器和联接在后面的分组变速器,其中,通常经由分组转换的换挡是不能动力换挡的。以不利的方式,利用分组转换所进行的不能动力换挡地实施的换挡持续时间长,这是因为在分组变速器中执行转换,而在主变速器中执行换挡,这就引起长时间的牵引力中断。由DE 10 2005 044 068 Al得知了一种能动力换挡的具有双离合器的分组变速器,该分组变速器具有分裂挡组、直接挡、主挡组和布置在副轴上的空心轴。在此,在如下挡位之间可以牵引力不中断地进行切换,这些挡位通过对在变速器的分裂挡组里面的输入恒定部进行转变来实现,而无需在主挡组中改变传动级。此外,在如下两个相邻的挡位之间可以牵引力不中断地进行切换,这两个相邻的挡位通过在主挡组的里面进行传动比变化来实现。在已公知的变速器中,功率路径能够从双离合器的第一单离合器经由直接挡引到主轴上,其中,两个与直接挡直接相邻的前进挡经过双离合器的第二单离合器和副轴,并且其中,与副轴同心布置的空心轴承载有至少两个齿轮,其中一个齿轮附属于第二输入恒定部,其中,最靠近齿轮的其中一个双离合器附属于第一输入恒定部。此外,前进挡的功率路径从第二单离合器经过第一输入恒定部、第二输入恒定部、以及与第二输入恒定部的另外的齿轮抗相对转动地(drehfest)联接的主轴。由申请人的DE 10 2010 041 410 Al公知了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其包括两个离合器,离合器的输入侧与驱动轴连接,而离合器的输出侧分别与两个彼此同轴布置的变速器输入轴中的一个连接,双离合变速器还具有至少两个相互共轴布置的副轴,并且具有与驱动轴同轴布置的输出轴,其中,设置有多个齿轮平面,为所述齿轮平面配属了多个换挡元件,用以切换空套齿轮和/或进行轴连接,从而能够切换多个前进挡,其中,能动力换挡的前进挡的数量超过齿轮平面的数量至少两个。由W0/2011/069526公知了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其包括主变速器和联接在后面的分组变速器,其中,在某一挡位中,主变速器将功率从输入轴传递到主轴上,其中,分组变速器是向低切换的。在此,该挡位经由分组变速器传动比来实现。在下一更高的挡位中,分组变速器不接入到功率流中,并且因此可以向高切换,从而向另外的更高的挡位的过渡是能动力换挡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主变速器和联接在后面的分组变速器的双离合变速器,该双离合变速器要求在结构上的花费要少,并且具有少量的齿轮平面,在该双离合变速器中,包括分组换挡在内的全部的挡位都能进行动力换挡。根据本专利技术,该任务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解决。另外的优点和有利的设计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得知。因此,提出了一种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该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包括主变速器和联接在主变速器后面的分组变速器,其中,主变速器具有与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的输出侧连接的、实施为实心轴的第一变速器输入轴和与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的输出侧连接的、实施为空心轴的第二变速器输入轴,第一变速器输入轴配属于第一分变速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穿引过第二变速器输入轴并且第二变速器输入轴配属于第二分变速器,双离合变速器还具有两个共轴布置的副轴和两个与变速器输入轴共轴布置的输出轴,其中,第一副轴实施为空心轴并且第二副轴穿引过第一副轴,其中,在第一分变速器中生成奇数前进挡,而在第二分变速器中生成偶数前进挡,并且其中,动力换挡离合器在驱动侧与驱动机组连接。另外,主变速器的输出轴形成了分组变速器的驱动轴,分组变速器优选实施为行星齿轮传动装置,该行星齿轮传动装置与变速器输入轴共轴地布置。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齿轮,该第一固定齿轮与在第二副轴上的第二固定齿轮啮合,由此形成了变速器的第一齿轮平面,其中,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上布置有能借助形状锁合的第一换挡元件进行切换的第一空套齿轮和能借助形状锁合的第二换挡元件进行切换的第二空套齿轮,第一和第二空套齿轮分别与布置在第一副轴上的第三和第四固定齿轮啮合,用以形成变速器的第二和第三齿轮平面,其中,能切换的第二空套齿轮能够有选择地借助形状锁合的第二换挡元件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或借助形状锁合的第三换挡元件与主变速器的输出轴以能松开的方式连接。此外,在主变速器的输出轴上布置有能借助形状锁合的第四换挡元件进行切换的第三空套齿轮,该第三空套齿轮与布置在第一副轴上的第五固定齿轮啮合,用以形成变速器的第四齿轮平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副轴能借助形状锁合的第五换挡元件与第二副轴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此外,在主变速器的输出轴上布置有第六固定齿轮,该第六固定齿轮与布置在第二副轴上的且能借助形状锁合的第六换挡元件进行切换的第四空套齿轮啮合,用以形成变速器的第五齿轮平面。此外为了实现倒挡,在主变速器的输出轴上布置有能借助形状锁合的第七换挡元件进行切换的第五空套齿轮,该第五空套齿轮与中间轴的中间齿轮啮合用以反转,该中间齿轮又与布置在第二副轴上的第七固定齿轮啮合,由此形成了倒挡齿轮平面。主变速器的输出轴与实施为行星齿轮传动装置的分组变速器的太阳轮连接,其中,分组变速器的输出轴与行星齿轮传动装置的行星架连接。此外,行星齿轮传动装置的齿圈经由形状锁合的第八换挡元件能与主变速器的输出轴并因而与行星齿轮传动装置的太阳轮以能松开的方式连接,从而在闭合第八换挡元件的情况下行星齿轮传动装置被联锁,这相应于“高”的位置。此外,设置有形状锁合的第九换挡元件,借助该第九换挡元件,行星齿轮传动装置的齿圈以能松开的方式联接到壳体上,这相应于“低”的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分组变速器的形成了双离合变速器的输出部的输出轴上布置有能借助形状锁合的第十换挡元件进行切换的第六空套齿轮,该第六空套齿轮与布置在第二副轴上的第八固定齿轮啮合,用以形成分组变速器的跨接齿轮平面,由此,第二副轴能与分组变速器的输出部以能松开的方式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框架内,分组变速器的跨接齿轮平面在牵引运行中的动力流方向上布置在分组变速器之前,其中,第六空套齿轮布置在主变速器的输出轴上,借助形状锁合的第十换挡元件,该第六空套齿轮能够与行星架并因而与实施为行星齿轮传动装置的分组变速器的输出部以能松开的方式连接并且与布置在第二副轴上的第八固定齿轮啮合。该设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9、31、32),所述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包括主变速器(10)和联接在所述主变速器(10)后面的分组变速器(11),其中,所述主变速器(10)具有与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K1)的输出侧连接的、实施为实心轴的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与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的输出侧连接的、实施为空心轴的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2),所述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是穿引过所述第二变速器输入轴的,所述双离合变速器还具有两个彼此共轴布置的副轴(VW1、VW2)和与两个变速器输入轴(EW1、EW2)共轴布置的输出轴(AB1),其中,第一副轴(VW1)实施为空心轴并且第二副轴(VW2)是穿引过所述第一副轴(VW1)的,所述输出轴形成了所述分组变速器(11)的驱动轴,其中,所述动力换挡离合器(K1、K2)在驱动侧与驱动机组连接,其中,在所述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2)上布置有第一固定齿轮(12),所述第一固定齿轮与在所述第二副轴(VW2)上的第二固定齿轮啮合,其中,在所述第一离合器输入轴(EW1)上布置有能借助形状锁合的第一换挡元件(A)进行切换的第一空套齿轮(14)和能借助形状锁合的第二换挡元件(B)进行切换的第二空套齿轮(15),所述第一和第二空套齿轮分别与在所述第一副轴(VW1)上的第三固定齿轮(16)和第四固定齿轮(17)啮合,其中,所述能切换的第二空套齿轮(15)能有选择地借助所述形状锁合的第二换挡元件(B)与所述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或者借助形状锁合的第三换挡元件(C)与所述主变速器(10)的输出轴(AB1)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其中,在所述主变速器(10)的输出轴(AB1)上布置有能借助形状锁合的第四换挡元件(D)进行切换的第三空套齿轮(18),所述第三空套齿轮与布置在所述第一副轴(VW1)上的第五固定齿轮(19)啮合,其中,所述第一副轴(VW1)经由形状锁合的第五换挡元件(E)能与所述第二副轴(VW2)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并且在所述主变速器(10)的输出轴(AB1)上布置有第六固定齿轮(20),所述第六固定齿轮与布置在所述第二副轴(VW2)上的且能借助形状锁合的第六换挡元件(F)进行切换的第四空套齿轮(21)啮合,其中,为了实现倒挡并且为了形成倒挡齿轮平面(6),在所述主变速器(10)的输出轴(AB1)上布置有能借助形状锁合的第七换挡元件(G)进行切换的第五空套齿轮(22),所述第五空套齿轮与中间轴(24)的和布置在所述第二副轴(VW2)上的第七固定齿轮(25)啮合的中间齿轮(23)啮合用以反转,并且其中,为了跨接所述分组变速器(11),所述第二副轴(VW2)借助换挡元件(J、K)能与所述分组变速器(11)的输出部(AB2)以能松开的方式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埃克哈特·吕布克约翰尼斯·卡尔滕巴赫
申请(专利权)人: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