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台门装置及其设置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8660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具备一对门板的站台门装置,在不防碍通行的同时可通过一台驱动电动机实现对一对门板的同步驱动。该站台门装置包括,一台驱动电动机(55),受该驱动电动机(55)的驱动力作用而转动的驱动滑轮、从动滑轮及卷挂在上述滑轮之间的无缝皮带(62)。在站台的地面上跨越上下车通道的范围内,设置深度恰可埋设上述驱动滑轮、从动滑轮及无缝皮带(62)的凹槽(7),上述驱动滑轮、从动滑轮及无缝皮带(62)全部收容在该凹槽(7)中。该凹槽(7)是通过剥除地板(3)而予以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设置在车站站台上的。
技术介绍
以往,已有为确保站台上乘客的安全而予以设置的站台门装置。这种站台门装置,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9-226568号所示,包括一对相对设置的门单元,门单元的两门板为双向推移式,通过令该两门板相对于门套面板(receptacle for sliding doors)进退移动来开闭上下车通道。上述专利文献中所示的站台门装置,如图10所示,包括一对门套面板101、201,各门套面板101、201分别装有驱动门板102、202的驱动源103、203及其控制盘104、204。此外,各门套面板101、201内,设置有沿门移动方向延伸的螺杆105、205,与螺合于该螺杆105、205的螺母相卡合的接合器106、206安装在门板102、202上。通过驱动源103、203使螺杆105、205转动,由此使与螺母卡合的接合器106、206沿门移动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各门板102、202沿着导轨107、207移动来开闭上下车通道。此时,两控制盘104、204通过信号线进行通信,使两门板102、202同步执行门开关。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上述专利文献所示的站台门装置中,由于在每个门板102、202上设置有驱动源103、203及控制盘104、204,所以无法避免装置整体成本的上升。所以,若只在门单元的一侧设置驱动源,由该驱动源来同步驱动两门单元的门板,可相应减低成本。但采用这样的结构必须有同步驱动两门板的驱动连结机构,而该驱动连接结构的设置空间却难以确保。即,由于驱动连接机构跨越两门单元,若将该驱动连接机构直接设置在门附近,会防碍通行,从而设置空间较受制约。因此,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在包括一对门板的站台门装置中,在不防碍通行的同时通过一台驱动源实现对一对门板的同步驱动。本专利技术的站台门装置,包括相对设置在站台上的一对门板,通过往复移动该两门板来开闭上下车通道,其包括驱动源,和连接上述两门板使驱动力在两门板之间传送、通过上述驱动源的驱动使两门板同步开关的驱动力传送机构,该上述驱动力传送机构具有受到上述驱动源的驱动力的作用而转动的驱动轮、从动轮和设置在上述两门板下方,且连接该两门板的下端部,并卷挂在上述驱动轮及从动轮上的卷挂部件,上述驱动轮、从动轮及卷挂部件全部收容在,设置在上述站台地面上的跨越上述上下车通道的范围内,深度恰可收容上述驱动轮、从动轮及卷挂部件的凹槽内。采用该站台门装置,由于驱动轮、从动轮及卷挂部件全部收容在站台地面上的跨越下上车通道的范围内所设置的凹槽内,所以可避免站台门装置成为上下车通道的障碍物,同时可通过驱动源实现对一对门单元的同步驱动。而且,由于凹槽的深度为恰可收容上述驱动轮、从动轮及卷挂部件,所以设置凹槽时不易受到站台结构的制约。因此,可切实地在站台上形成凹槽,切实避免驱动轮、从动轮及卷挂部件阻碍通行。在上述站台门装置中,上述驱动轮,形状可为轴向宽度小于径向宽度,且可围绕向上述驱动源的垂直下方延伸的输出轴转动,上述从动轮,形状可为轴向宽度小于径向宽度,且与上述驱动轮水平配置,并可围绕垂直方向轴进行转动,此时由于卷挂部件绕垂直轴周转,所以可将凹槽的深度控制在最小限度内。因此,无论站台的结构如何,均可简单设置凹槽。上述站台的地面可由贴附在上述站台基体上的地板形成,此时上述站台可以未贴附上述地板的部分形成自地面凹下的上述凹槽。此时,由于可通过剥除地板等方式,以未贴附地板的部分来形成凹槽,所以现有的车站也可容易地设置凹槽。本专利技术的设置上述站台门装置的设置方法,通过剥除贴附在上述站台基体上以形成地面的地板,来形成上述凹槽,并将上述驱动轮、从动轮及卷挂部件全部收容在该凹槽内。采用上述设置方法,由于只需剥除站台的地板即可形成凹槽,无需大兴土木即可简单快速的在现有的车站内方便地设置站台门装置。另外,地板为防滑板时,只需剥除该板即可简单地构成具有可埋设卷挂部件的深度的凹槽。如上所述,采用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将驱动轮、从动轮及卷挂部件全部收容在凹槽内的结构,可避免站台门装置成为上下车通道的障碍物,同时可通过一台驱动源实现对一对门单元的同步驱动。而且,由于凹槽的深度为恰可收容驱动轮、从动轮及卷挂部件,所以可切实地在各种结构的站台上设置凹槽,并切实地避免卷挂部件等阻碍通行。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涉及的站台门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正视图。图2是图1中右侧门单元的正视图。图3是图1中左侧门单元的正视图。图4是图2中IV-IV线剖视图。图5是图3中V-V线剖视图。图6是图1中右侧门单元的驱动电动机及其附近的示意图。图7是与图6相同部位的俯视图。图8是图1中左侧导箱的下端部附近的示意图。图9是与图8相同部位的俯视图。图10是以往站台门装置的概略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示对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涉及的站台门装置10的正视图,如该图所示,站台门装置10包括设置在站台上的一对门单元11、31。各门单元11、31包括竖立设置在站台上的导箱(guide box)12、32和受该导箱12、32支承的拉门式门板13、33,具有可动栅栏的功能。两门单元11、31的导箱12、32相隔特定间隔相对设置,两门板13、33在导箱12、32之间以相互反向往复移动,由此开闭形成于导箱12、32之间的上下车通道50。两门单元11、31以上下车通道50为基准,左右对称设置。即,在图1右侧的门单元11中,门板13从导箱12的左端部沿轨道向左方移动以关闭上下车通道50。换言之,右侧门板13的左端部为门首,右端部为门尾。另一方面,在图1左侧的门单元31中,门板33从导箱32的右端部沿轨道向右方移动以关闭上下车通道50。换言之,左侧门板33的右端部为门首,左端部为门尾。在站台上,沿着该站台的轨道侧边缘部以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站台门装置10,并排成一列,并且在相邻的站台门装置10之间分别设置有分隔板51,由此站台被分隔为乘客候车的站台侧和列车进站的轨道侧。分隔板51上安装有透明板51a。另外,分隔板51亦可构成铰链门式的紧急救生门。这样,就可在列车车门没有对准站台门装置10的门板13、33的状态下使列车停止或门板13、33发生故障等情况下构成避难通道。在本实施例中,站台门装置10的两门单元11、13,仅在图1中右侧的门单元11上设置有门板11、13的驱动源,通过设置在两导箱12、32之间的无缝皮带62使两门板13、33同步开关。该皮带驱动方式将在后予以详述。在本实施例中,导箱12、32在门开关方向上的长度可短于门板13、33的长度短。因此,门板13、33若向开放方向移动,则门板13、33的门尾部分可从导箱12、32突出,并与分隔板51平行。另外,导箱12、32亦可采用门板13、33向开放方向移动后可完全收容在导箱中的门套式结构。同时,站台的上部,可通过在水泥基体1上铺设地板3而予以形成。其中,在站台的轨道侧边缘部,地板3由防滑的板材等构成。该轨道侧边缘部的地板3,沿着轨道延伸方向予以设置,在与轨道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宽度约为350mm,其厚度约为50mm,并在上表面施以防滑加工。另外,在轨道侧边缘部的地板3的与轨道相反的一侧,铺设有未图示的盲文板等。地板3通过灰浆部5贴合在基体1上。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站台门装置,包括相对设置在站台上的一对门板,通过往复移动该两门板来开闭上下车通道,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源;连接上述两门板使驱动力在两门板之间传送、通过上述驱动源的驱动使两门板同步开关的驱动力传送机构,上述驱动力传 送机构,具有受到上述驱动源的驱动力的作用而转动的驱动轮、从动轮、和设置在上述两门板下方,且连接该两门板的下端部,并卷挂在上述驱动轮及从动轮上的卷挂部件,上述驱动轮、从动轮及卷挂部件全部收容在,设置在上述站台的地面上的跨越上述上下车通 道的范围内,深度恰可收容上述驱动轮、从动轮及卷挂部件的凹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嵜考志堤裕正
申请(专利权)人:纳博特斯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